微作文:微微开启习作门

2015-12-07 19:00朱幼菊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习作教材

朱幼菊

近两年,部分地市高考、中考的语文卷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考查形式——微作文。“微”让我们想到的是“微博”“微信”“微评”“短信”等时下热门的词汇。当今,应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流动不断加快,短信、微信、微博等已经细雨般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这种用最少的字数、以最快的速度做到“我手写我心”,应是未来社会人的必备能力。

为顺应时代要求,笔者认为小学阶段也可以构建微作文训练课程。

在我们的构想中,微作文训练课程应具备这几个特征:

——篇幅“微”小,趣味性浓。微作文训练课程与微作文、小练笔有相同之处,都在内容、形式上体现“微”,不必是完整的“篇”,以短小的片断训练为主。这样学生就不必为审题、立意、构思而烦恼,在具体情境中学方法,用方法,学生也就易于动笔,乐于动笔。

——主题“微”细,目的性清。小练笔常常是在偶发事件后的及时练写,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写”,其写作具有不确定性、灵活性。微作文训练课程与其最大的不同是,作为一门课程,必须具有独立而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以及训练的策略与方法,这些训练目标不是随意确定的,也不是单纯练写,而是注入了习作知识的教学与运用,因此目的性更清楚。同时,因为是微练写,每次训练的点往往比较单一,一课一个训练点,集中公关。

——构成“微”线,序列性明。从独立来看,每次训练一个点,所选的点往往体现年段训练目标。从整体来看,每次的训练点又相互交融,循序渐进,构成训练序列。

——情景“微”教,实践性强。与一般的习作教学知识的传授不同,微作文训练课程强调在具体的语用环境中学习、实践,在丰富的语言形式中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训练点,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进行微讲解,引导学生发现相关的习作知识,又在具体的练写中实践相关知识。

基于此,我们在研发微作文训练课程的过程中,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确定训练目标,有“的”练写

与一般即时性的小练笔相比,我们构建的微作文训练目的性更强,即每一次训练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关习作知识点的学习与运用。因此,训练点的确定,是我们最先要思考的。

在确定训练点时,我们遵循五大原则:

微创原则。全幅作文的指导,关注点可能是方方面面,但微作文训练课程着力点是一个“微”字,一次训练着眼一个细微的方面,小切口,深切入。

系列原则。从单次训练来看,我们着眼小而少;从整体而言,我们趋向由微小取向系统的聚合,若干个训练点,既要“瞻前顾后”,又要“左顾右盼”,相互配合从而构成一个微型化写作课程的“联合体”,形成习作系列,构建学生习作所需要的知识树。

需要原则。所选的习作知识训练点,不是教师凭空想象,也不是照抄他人的习作知识讲解,而是立足学生习作学情,基于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而确定。

实用原则。微作文训练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写作学习的,因此,除立足学生习作学情确定训练点之外,还强调立足学生全幅习作需要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是全幅作文的前置性训练。

融入原则。微作文训练课程,不是对习作知识静止孤立、机械枯燥的讲解,而是依赖具体的情境,将相关的习作知识嵌入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又借具体的写作情境来实践运用。

那么具体怎样确定习作训练点呢?遵照“五大”原则,我们着重从五个方面来构想。

1.依学情确定点

训练点是否合宜,关键要看是否符合学生写作学情。所谓写作学情,具体指的是学生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以及需求。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困难通常都是局部的梗阻而非全体的“坏死”。这是因为在母语学习背景下,学生能从阅读中,从生活中,从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有关写作知识,学生的写作过程不是零起步,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一个从“不太好”到“较好”、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过程。

因此,在确定训练点时,我们不是想当然地查阅相关资料,搜寻有关习作知识,也不是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来确定,而应立足学生的习作现状,分析学生习作学情。一方面,我们采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习作时感到困惑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习作样本,分析学生习作行为,找寻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我们可以将学生习作过程中的困惑、遇到的具体障碍,学生的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一一罗列出来,并将其转化为需要训练的具体的点。这些训练点也许并未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来组织,但因其立足学生的实际,基于学生的习作学情,因此,学生在进行微作文训练的过程中,面对的是与他们的需要息息相关的训练点,也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

2.依教材选择点

构建微作文训练课程,不是对教材中的习作教学的推翻重来,另起炉灶,而是给教材中的习作“添油加醋”,在若干个细微的训练点的相互配合、支撑下,使学生获得运用习作知识的能力,最终使全幅作文顺利、高质量地完成。因此,在选择具体的训练点时,立足教材习作需要也尤为重要。

一是立足教材中全幅作文的基本要求,以“微”促“全”。尤其要立足学生初次训练的习作要求。如学生第一次创编童话故事,我们需要给予学生一些前置性帮助:赋予童话故事中的动植物以人的情感与言行;童话故事中的故事与生活中的故事要有关联,赋予童话故事以时代鲜活感;童话中小动物与其自身的特点相符合,符合人们的价值观……这些都与能为创编童话故事作铺垫。

二是立足教材中的阅读课文,以“读”导“写”。课文中经典语段,精妙的表达方式,常常被教师作为引导学生仿说、仿写的好例子,凭借例子,学生仿说、仿写,一方面有助于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升华,品味表达之妙;另一方面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迁移表达方法,提高学生口头、书面表达的能力。

三是立足教材中的口语交际,以“说”促“写”。有些教材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内容息息相关,借助口语交际的话题、要求进行微作文训练,有利于分散化解习作教学的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内容不相关联,利用好口语交际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微主题的训练,既有利于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又拓展习作内容。

3.依课标设计点

教材都是编写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在具体的编写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比方说,在中年段中提出了“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的要求,但在具体的习作训练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到此要求,我们就可以根据此设计:让歇后语为习作增色;学会正确运用网络语言和生活中的流行语言。

4.依生活增加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虽然提及了“根据需要,写常见的应用文”,但在习作中,一般教材中仅仅只是有写书信、建议书、倡议书的练习,而上述众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在习作训练中属“鲜见产品”。为此让学生练就将来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本领,我们将生活中常常运用到的应用文,如,通知、留言条、请假条、借条、贺信、寻物启事、失物招领、广告词、宣传标语、短信、祝酒词、导游词……一一纳入微作文训练课程中,根据其训练难度,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分散到不同年段中。

5.依类型分解点

对于教材中训练较多的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我们在依据学情需要、依据教材要求确定训练点外,还根据各种文体要求,将《语文课程标准》中笼统的要求进行分解。

如在写人的训练中,我们细化为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四大描写的训练,每一块内容又进一步细化。如人物的心理描写,分解为内心独白式描写,借助神态、动作写心理,借助景物写心理,梦幻式描写等。

这样依据各类型的习作进行分解,细化了训练的点,降低了习作难度,增加了习作训练兴趣度,建构了习作训练的梯度,最终实现习作训练的效度。

二、开发教材内容,有“趣”训练

训练目标的确定,让我们明晰“应该教什么”。但仅仅知晓“教什么”还不够,还需要我们明晰“用什么去教”。因此,开发写作教材内容,是构建微作文训练课程的主要环节。

怎样的习作教材内容才合宜?我们认为应该具有四个特征:

一是与训练目标吻合。

二是与具体学情符合。

三是与学生兴趣契合。

四是与写作本质切合。“写作是特定语境中的书面表达”,“写作活动是在特定语境中构造语篇”,可以说写作的本质具有情境性特征。这一特征要求写作者在写作中必须具备具体的语言情境。依据此,我们选择学生读与写的内容,也应具有情境性,在具有情境性的语段中学,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练写。

基于上述要求,我们在选择习作教材内容时,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凸显“儿童情趣”。游戏、活动、娱乐是儿童的最爱,选择有关学生游戏、活动的话题,学生不陌生,不担心没内容。有具体可写的内容,再运用习得的方法,学生会觉得简易可行。

——展现“社会生活”。从早到晚,学生会接触到不少人,感受到他们各自不同的心情,他们或高兴,或生气,或紧张,或担忧。从家里到学校,学生会有许许多多的见闻:桃花开了,西瓜上市了;雨中奔跑着的人们,小摊上被风吹翻的伞;街头大减价的吆喝,广播里演唱的一首新歌……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见闻,一方面能巧妙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另一方面,还能给学生启示。

——体现“时代特征”。微作文训练的目标虽“微”,但内容的选取却不止于“微”。在开发习作教材内容时,我们提倡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捕捉具有时代气息的话题。

——再现“地域特色”。作为区域地方课程,理应体现区域地方特色,因此,我们开发的习作教材内容就有体现我区的地方特色。以身边熟悉的民风民俗、以区域的特产风景为题材,有助于培植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呈现“自然风光”。处处留意,亮丽的风景看不够:春天,偷偷钻出地面的小草,悄悄绽放枝头的桃花;夏天,亭亭立在水中的荷花,静静停在荷尖的蜻蜓;秋天,悠悠飘荡蓝天的白云,默默散发馨香的桂花;冬天,纷纷飞舞天地间的瑞雪,竞放寒冬的腊梅;清早喷薄的晨雾,傍晚如血的残阳,晚上皎洁的月光……不同季节,不同天气,选择合适的自然风光让学生描写,学生便于观察,易于表达。

——表现“动物情怀”。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活泼的小白兔,奇妙的田螺,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忠于职守的小狗,会唱歌的黄鹂鸟……这些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有的甚至是孩子们的宠物,提起它们,孩子们一定会有说不完的话。

——凸现“想象世界”。想象无极限,小学生天性爱幻想,会想象,因此,听音乐编故事,看词语编童话,畅谈奇思妙想,描写科幻世界……这些习作教材内容,符合学生乐于想象的天性,学生乐于表达。

——创现“生活情境”。相对于记叙文、想象文,生活中的应用文的练习就会显得相对单调枯燥。对于这类文体的写作,创设生活情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应用文的练写一般应放置在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置身其中,设身处地去处理。

所有这些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源于学生的生活环境,能唤醒学生的回忆,能让学生感受到,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中到处都有习作素材。这种以生活为原型的习作,让学生易于动笔。

三、搭好写作支架,有“效”实践

写作支架,通俗一点,即是教师设计的微作文教学思路、采取的策略。

搭建习作教学支架的理论依据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一是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个发展区存在于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需要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其发展搭建可依附、可攀援、可提升的“脚手架”,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为提供学生“可攀升”的支架,我们围绕着确定的训练目标以及选择的训练内容,精心设计微作文教学思路,将教学版块做了大致安排:

——趣味导入。对于话题的引入,我们强调不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避免直接揭示话题给学生带来厌烦感、恐惧感。我们强调不拘形式,但求活泼、新颖、轻松、有趣。导入的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注重突出“趣”与“妙”。

——方法点拨。习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是知情意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这样复杂的学习任务,势必要设置必要的学习支架——分解学习任务,巧妙进行点拨。怎样分解需要学生了解的相关写作知识?怎样进行方法点拨?我们强调可以寓相关知识于具体的语境、生活经历中,变静止的“习作知识”讲解为具体语境中去发现;可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以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当然,这“问题”应富有启发性,应直指训练的目标,不旁逸斜出;可以观照学生的习作现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经验进一步深化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不管怎样的点拨,我们提倡微作文“微微教”,强调精练,宜篇幅短小,忌长篇大论;宜深入浅出,忌过于深奥;宜有可操作的方法,忌抽象空洞。

——片断引路。通过设置片断引路这一支架,化抽象的方法为具体语段,降低了练写的难度。在选择片断时,我们根据训练目标,精选或精写与学生生活经历、生活环境、个性习惯等息息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借助具体的语境,进一步了解相关的写作知识,活化相关知识。

——小试牛刀。了解相关的习作知识不是目标,运用相关的知识才是训练的目的。在设计相关学生练习的片断中,我们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避免学生为选材而伤脑筋。同时,强调所提供的材料应源于学生的生活,能唤醒学生相关生活经历,让学生易于动笔,也乐于表达。

——互动评议。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根据训练目的评议习作片断,在互评互议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相关习作知识的了解与运用。

这样的版块,应该说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可攀援、可提升的“支架”,体现了“五性”:

一是趣味性。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所写的内容感兴趣;

二是针对性。不贪多求全,一课只训练一目标,所有的活动都指向这一目标;

三是情境性。教师要学生了解的相关写作知识,不是脱离具体情境的静态的“写作知识”,教学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教师告诉、学生记忆、背诵,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去习得、运用,将知识融入活动中;

四是互动性。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习作知识时,教师注重思维引导,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学生与提供的范例互动中认识相关的知识;

五是实践性。在微作文训练教学中,我们追求这样的效果——“掌握知识”不是目的,“运用知识”才是目的,“解释现象”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学习写作知识,不是为了背诵相关的概念、技法,而是运用,运用必须是在一定的习作实践中进行。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教研室)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习作教材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