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突发事件有效干预的个案分析

2015-12-07 09:26王建玲
文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个案分析中外合作办学

内容摘要: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蓬勃兴起,学生管理工作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突发事件防不胜防,处理过程难度重重。笔者以成功解救赴澳学生为例来阐释干预方法、步骤,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给出启示,以期为类似事件的有效解决提供思路;并提出相关反思,以供此类中外合作办学借鉴。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大学生突发事件 有效干预 个案分析

随着办学环境日益开放、国际交流日益密切,中外合作办学成为一种倍受欢迎的办学模式,中国大学生到国外深造已成为趋势。然而,中国学生在国外的人身安全保障、行为规范及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还处于盲点。尤其当学生在国外发生矛盾且危及生命时,更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这是一个全新的实践课题,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此类突发事件,以便寻求有效解决路径;如何使中外合作教育走得更远,尚需要进行深度探索。笔者曾作为辅导员果断应对远在澳洲的学生因矛盾而引发危及生命的严重突发事件,最终成功解救冲突双方,对本课题进行了个案探讨。

一.案例概况

(一)案例概述

笔者于2012年11月22日接任某高职院校中澳物流专业四个毕业班的辅导员工作,其中一个为出国班,大三赴澳洲直升本科。2013年6月20日下班之际,我突然接到澳大利亚一位学生A妈妈的求救电话,她哭着说:“我儿子在澳大利亚有生命危险,同学B要杀我儿子,求求你了,帮帮我,王老师!他在QQ上告诉我,B在澳大利亚中文网上公开诽谤他,还说要杀了他。我儿子说,活着没意思,我再跟他讲话,就没回音了,真担心他想不开……”

(二)案例难点分析

这是一起发生在海外的学生冲突,事发突然,性质严重,情况紧急,稍有延误或处理不当,即将酿成大祸,但又远隔重洋,情况复杂,处理起来困难重重:

1.事件双方对我而言都是陌生人(只见过A一面),我在他们心中也是陌生人,不可能通过师生情谊来解决此事。

2.在澳洲的学生虽同在一所大学,但分散在不同的班级,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学生从未相互见面,甚至互不相识,通过其他学生帮忙的可能性不大。

3.中国下午4点30(澳洲晚上7点30),学生已离校,即便向澳洲老师求助,也不能马上找到学生。

(三)解决方法、步骤

我当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责任的极其重大。我放下电话后,迅速将情况告诉了院办主任和几位外教,听取他们的建议。一位教过他们的老师告诉我,他俩在国内就曾因女朋友发生过矛盾,还说B可能心理有问题。这加深了我对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和对学生A的担忧。

情况紧急,人命关天,我立即采取了三项措施:

第一、马上联系澳方老师,寻求帮助。我请院办主任即刻联系澳洲派来的外教Bob。获知情况后,Bob当即与澳方取得了联系,请求协助处理。

第二、立刻赶到学生处向处长汇报。经验丰富的处长分析了问题的性质,给了我很大支持和帮助。

第三、尽早与学生B的家长取得联系。在学生处长的指导下,我迅速拨通B父亲的电话,学生处的心理老师和我分别与家长通话,让他马上联系儿子,做思想工作,并尽快向我反馈情况。

完成上述三件基础性工作后,工作并没有停止。因为我明白,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我迅速给A妈妈打电话,说明处理的情况。一回到家,我就打开电脑,通过QQ同A妈妈沟通,告诉她:已经联系上澳洲的老师,他们答应帮助做B的工作。之后又和她聊了许久,解除了她的担心。不久,B的爸爸打来电话说:他经常与儿子联系,知道A、B两人一直有矛盾,为此也做了不少工作。但儿子大了,有时也不听他的,再说孩子远在国外,鞭长莫及,他已做了最坏的打算--失去儿子。最后,他让我转告A的家长,说服A不要计较网上的信息,让A避开B,离他远一点。我感觉B的爸爸非常通情达理,就征求他的意见,将其电话号码告诉了A的妈妈,以便双方直接联系,共同做两个孩子的思想工作。当我确定双方家长开始通话后,又打开了国外的QQ群,以期获得国外学生的帮助。

以上工作产生了扩散效应,把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突然,接到国内一位学生的电话说:“老师,听说你在调查B的事情,好像还说不给他发毕业证?”此刻,我很激动,赶紧问她:“你和B联系多吗?他和你联系了对吗?”她说:“关系不错,我们都跟B说好,过去的事不再追究了,没想到A又去惹他。”我就嘱托她说:“请你帮个忙,马上跟B再谈谈,告诉他老师虽然没见过他,也很挂念他,和父母一样不会计较学生过错的,希望他在澳洲一切都好,早日顺利毕业,千万别做出格的事情。”她说:“好吧,我尽力劝劝他。”

晚上9点12分,我又和一位在线的澳洲学生C聊起来,问他是否跟这两位同学有联系,并请他帮助求救的A同学……。在聊的过程中,A竟然也主动加入了,第一句话就是“谢谢,我很感动”。

差不多10点多了,两个主角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了,能联系的都联系了,该做的工作也都做了,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我有点儿放心了。此时,我知道学生处长也一直在牵挂着这件事,便把事情的进展向她做了汇报。

谁知第二天一到办公室,又接到了A的妈妈的电话。她说:“王老师,我没什么要求,只希望我儿子能够平安,没有生命危险,这应该不算过分吧。”我告诉她别着急,我们会马上再次和澳方取得联系。我立即找到Bob,让他再与澳洲的老师联系。中午Bob与澳洲老师通了一个多小时电话,确切地告诉我A在澳洲是安全的,我才稍微放下心来。

第三天早上,A妈妈又打来电话说“王老师,谢谢你,我儿子那边没事了……。”我松了一口气,这件事总算过去了,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二.案例启示

1.突发性事件必须“急事急办”,产生“第一时间效应”。这是一起典型的跨国突发性事件,具有紧急、危害性大、处理起来难度大的特点。突如其来,甚至我都未曾来得及思考:对于两个陌生、远在国外的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是否属于我这个国内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就立即投入到处理工作中,争分夺秒地和时间赛跑。endprint

2.要设法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多主体碰撞解决问题。由于学生身在国外,国内辅导员很难亲临现场,而突发事件一般危害性较大,又需要马上进行解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解决紧急而重大的问题时,必须广泛搜集信息,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包括QQ、电话等,通过多方面的力量解决问题。本案例的成功处理,不仅得到了领导、外教和澳洲老师的支持和帮助,还得到了国内与国外学生、学生家长的协助。正是这些不同的力量形成的合力,即多个主体进行碰撞、联合,才促成了成功解决问题的良好结果。

3.突发事件的处理必须以筛选有效的重要信息,进行斡旋和解为主,并辅以温柔强制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1]处理者务必及时耐心地通过学生家长、相关学生的同学及朋友了解和掌握冲突双方的冲突根源和态度,便于进行私下调解,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进而寻求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否及时地、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原貌,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是能否及时控制大学生突发事件的传播源,是能否有效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并做出科学决策的关键[2]。

三.案例引发的反思

这一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典型性、危险性,但其根源具有普遍性、广泛性。由最初A撬B的女朋友问题,发展到公开他人隐私及网络诽谤问题,导致最后的他杀与自杀倾向。这一事件涉及当代大学生恋爱、人际关系、网络公德、心理素质及生命观、法制观等诸多普遍问题,对其成功处理也具有普遍性意义及警示作用。

笔者通过实践与思考,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在教学和管理上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与鲜明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是增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处理大学生突发事件的首要原则[4]。

学生都是单个的具有鲜活生命的人,学校应该把学生当成人看待,而不仅仅是当学生看,当做被管理对象看待,更不是批评对象。在教学和管理尤其处理突发事件中,“无视学生权力的存在将被证明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学生应该在学校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5]“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6]学校和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充分表现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关切。突发事件处理更要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尊重学生的权利,把危害降到最低。

2.必须建立国外学生安全联络机制

政治家汉密尔顿说:“意外事件有时会在一切社会里产生,无论这些社会是怎样组成的。”[7]国外学生的安全问题应放在重中之重,国内学校和家长应该采取措施,随时掌握国外就读学生的动态,把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远水解不了近渴”,学生一旦到国外去读书,就像脱缰的野马远离了国内的老师、家长的视线,曾经的呵护和帮助也无法继续。

国外与国内不同,学生分别租住在不同地方,分散在不同班级里,有的同学一学期都没见过面甚至互不相识,这更给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作为家长,不要认为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就可以高枕无忧,只等着学成凯旋而归。殊不知,国外不只拥有文明。2011年3月,一名25岁的上海女孩在瑞典街头被杀;2012年6月1日,中国武汉的一名留学生被发现残遭加拿大籍男性杀害;莫斯科友谊大学火灾中近100名学生被烧死(其中有8名中国留学生)。这就要求家长需要随时和孩子保持联系,国内相关负责人也要时刻通过网络等进行安全防范教育。比如:可以通过实行网上签到制度、班长或组长负责制、小组定期会面制等增进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加联系,一旦发现问题及早消灭在摇篮中。

3.必须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使学生管理工作由国内延伸到了国外,导致了空间上的转移和扩大,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挑战。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网络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村庄,人们在这个地球村中缔结“信息之缘”,如日本社会心理学家池田谦一所言:电脑通信在电子空间中能一下子飞跃时间、空间与社会的篱笆……纯粹以‘信息之缘连接的人与人之关系成为可能。[8]况且,当今社会,网络生活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促使我们必须从现实生活转移到虚拟空间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充分利用诸如手机、网络等现代化沟通渠道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进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教育

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虽然物质丰裕,却倍感精神空虚,心理承压能力较差。据有关调查,全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占16%—25.4%,而且还会逐渐呈现上升趋势。[9]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出走、自残、自杀、杀人等事件在高校频发。学校要多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及时疏导学生各方面的压力,甚至可以把“生命是什么”作为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来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表现以自然现象为基础,以社会性为本质,生命的价值蕴含着奉献社会与自我完善的有机统一和融合,主张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将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和自我意识。其内涵是对生命的社会意义的发掘和把握、培育和塑造。”[10]只有懂得了生命的深切含义,他们才会积极地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四.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一种流行模式,而相应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应急处置措施,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还仅仅处于萌芽状态,摸索阶段。但我相信,无论时势如何变化,只要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育人观---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以学生为本,用美德浇灌他们,用爱的藤蔓滋养他们,他们心灵的庭院就会永远春色满园;中外合作办学也一定会绽放出光彩,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黄寒英.“罚款教育”要不得[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6):59.

[2]杨礼雕.浅议新时期辅导员在大学生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发挥[J].出国与就业,2010(4):41.

[3]林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着力点[J].新西部,2008(11).

[4]赵敏.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11).

[5]陈玉琨,戚业国.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的权力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1999(3):40.

[6]刘智运.高等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4):54.

[7]马怀德.应急反应的法学思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8]余展洪.论社会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2004(2):24.

[9]沈杰.2004年中国青年发展的主要态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5(2):23.

[10]徐碧辉.美德:一种生命和情感的教育[J]哲学研究,1996(2).

(作者介绍:王建玲,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案分析中外合作办学
书法训练促进听障学生心理康复的个案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从“粗暴”到“温柔”的改变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社会支持系统理论在留守中职生健康人格引导中的运用
初中英语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与有效课堂教学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