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卦忧患意识探析

2015-12-07 09:24黄志婷
文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忧患意识易经家人

黄志婷

内容摘要:本文以忧患意识角度切入探析家人卦,认为其体现出强烈且成体系的忧患意识,强调以明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而处世,以各得其道、修德进业而安身,以推己及人、言有物行有恒而立命,防微杜渐以趋吉避凶,坚持操守以转危为安,这对于我们理解《易》之道有所裨益。

关键词:家人 忧患意识 易经

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形成与《周易》当有直接的联系,经传中蕴涵着浓厚的忧患思想自古以来给予了人们深刻的启示。

易传对《周易》忧患意识作了较为系统的阐发,初步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系辞下传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朱熹一言以明旨:“危惧故得平安,慢易则必倾覆,《易》之道也。”

曾有学生向朱子提问:“易〈系〉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如何止取九卦﹖”朱熹答曰:“圣人论处忧患,偶然说此九卦耳。天下道理只在圣人口头,开口便是道理,偶说此九卦,意思自足……且《易》中尽有处忧患底卦,非谓九卦之外皆非所以处忧患也。”[1]这正如孔颖达所说的“六十四卦悉为修德防患之事”,《周易》实以忧患兴德为本。

然而,学术界过往对于《周易》忧患意识的阐发多集中于“忧患九卦”(即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对家人卦的叙述则多强调古代家庭伦理的构建,其忧患意识则相对为人所忽略,愚以为家人卦亦体现出强烈且成体系的忧患意识可供讨论,故以此角度切入进行探析。

徐复观先生认为“忧患”与“恐怖、绝望”的相异之处,在于“忧患心理的形成,乃是从当事者对吉凶成败的深思熟虑而来的远见;在这种远见中,主要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的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所应负的责任。忧患正是由这种责任感来的要以己力突破困难而尚未突破时的心理状态。”[2]简而言之,忧患意识即为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这在家人卦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一)以忧患意识处世之态度

1.初曰闲——防患未然

初九,闲有家,悔亡。

“闲”,《说文》曰:“阑也,从门中有木。”《释文》曰:“马云,阑也、防也。”《文言》释乾卦九二云:“阑邪存其诚。”“闲”即为防意,谓防闲法度也。伊川云:“治其有家之始,能以法度为之防闲,则不至于悔矣。治家者治乎众人也,茍不闲之以法度,则人情流放必至于有悔,失长幼之序,乱男女之别,伤恩义,害伦理,无所不至,能以法度闲之于始,则无是矣,故悔亡也。”

治家之始便要实施严格正规的家庭教育,防患于未然,这个家庭才不会有后悔之事发生。《颜氏家训》的“教子婴孩,教妇初来”大概正是由这一爻辞演绎而来。若“家渎而后严之,志变而后治之,则悔矣。”因此,即使未出现任何不好的征兆,也必须防微杜渐,防范家庭成员可能出现的任何邪恶不正的思想和行为,以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防患未然。

《文言》释坤卦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经强调变化既是绝对性的,亦是渐进性的,凡事皆有由微至显的发展过程,履霜而知坚冰至,治家当如是,家长应多加重视子女的细微变化,有豫防先见之明,即时刻保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2.三曰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三,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

胡炳文曰:“嗃嗃,以义胜情,虽悔厉而吉;嘻嘻,以情胜义,终吝。”治家过于严厉,于人情不能无伤,家人整天战战兢兢唯恐有失,但家道齐肃,人心祇畏,故渐趋于吉,若整天嘻嘻戏笑无所畏惧,恣意无节,终至败家。这种宁严毋宽的治家态度亦是《周易》忧患意识的体现之一。身处逆境时更应心存戒惧,若“惕号”,那么即使“莫夜有戎”,仍然“勿恤”。但若贪图安逸享乐,对潜在的危险缺乏警惕之心,虽“亢龙”而“有悔”,泰极而否。

易经强调对立面相互转化、物极必反,“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喻示凡事要掌握适度原则,过犹不及。节卦上六“苦节,贞凶,悔亡。”朱子曰:“既处过极,故虽得正,而不免于凶。然礼奢宁俭,故虽有悔,而终亡之也。”节制过苦、人所不堪,过极难免于凶,正如治家过严亦有悔厉,然宁俭毋奢、宁严毋宽,终将趋吉而无咎。可见《周易》之中道思想亦受到忧患意识之影响而互相融合。

后来孟子将其发展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为十分贴切的诠释。因恶劣的环境可以激起人的忧患意识,使之为改变现状积极奋发,最终得以强大起来;而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堕落,最终在安乐的环境中灭亡。但是,这并不代表要一味地推崇苦难,重在时刻保持清醒,虽遇险而无咎、虽居安而不迷。

(二)以忧患意识安身之方法

1.二、四曰顺——各得其道

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

六四,富家,大吉。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富家,大吉,顺在位也。”中国传统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妇女处于家内事务的核心地位,因此治家、齐家之重任便落与女方身上。二、四顺在位也,主管家庭内部各项事务,各得其道以齐家而富家,“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若家中的父子、兄弟、夫妇,每个人都能明白各自的地位与责任并积极配合主妇的管理,那么家庭关系就能合乎正道而趋吉避凶。

《彖》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中,“母”以柔顺中正之德为美,同时亦是“严君”,与“父”一体,须知忧患而严以治家,家庭成员则各安其位、各守其分。推而广之,家人卦所体现的以忧患意识立身之方法便是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各得其道则为治家治国之正道。endprint

2.上曰威——修德为本

上九,有孚威如,终吉。

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治家之道以正身为本,惟严于律己,方能用威而服众,否则家人必然生恐而不服。正如《论语·子路》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尽心下》云:“身不行道,不能行于妻子。”

可见《周易》的忧患意识与修德密切相关,吉凶占断和道德直接联系。如益卦九五爻辞曰:“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意即只要怀着真诚的惠人之心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真诚之心惠及于我,这样不用卜筮便知道结果为大吉。反之,“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源于所谓吉凶,是根据行为是否符合仁义道德来定夺,趋吉避凶的关键在于反身自省以提高道德修养,朝乾夕惕而无咎。

《易经》强调变化的条件性与变化中主体的能动性,吉凶会随着具体条件的改动而发生变化,发挥主体能动性改过迁善、防微杜渐、正身律己,以修德为本当为立身处世之方。

(三)以忧患意识立命之原则

1.推己及人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象》曰:“‘王假有家,交相爱也。”伊川云:“夫爱其内助,妇爱其刑家。”家长在家庭中处于权威地位,应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以温和的方式感化家人、导人于正,使家人互相尊重、互相爱护,方能六亲和睦而家道正。

相较于墨家无等差的兼爱思想,儒家强调亲疏等级的差别,点滴关爱从家人、身边的人做起,是为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似乎更显务实。

2.言有物而行有恒

《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家人下卦为火,上卦为风,风自火出,火亦赖风,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由此推延,“言有物”犹风自火出,旺火致热气蒸腾而成风,无物之言不可说、不可信;“行有恒”犹火之持续燃烧凭借风力支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知“恒”之可贵。来之德举例释为“言孝则实施孝,孝则终身孝”颇中肯綮。若家人能领悟到说话要有根据、有道理,行事要有常规、不半途而废,修身而后能齐家治国。

《易经》忧患意识远远超越狭隘的“患得患失”可由此窥见一斑,它是以“‘身‘家‘国同为忧患之指向,以‘道与‘德、‘义与‘理为忧患之统帅,并把‘国作为忧患的制高点,把‘道与‘德、‘义与‘理作为克服忧患的途径。”[3]

《易经》的忧患意识达到了非常理性及辩证的哲学高度,家人卦所蕴涵的忧患意识集中体现了“矛盾”“转化”“渐变”“条件”“能动”等意识,在于警示人们身处顺境时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切不可沉溺安乐以招致灾祸;身处逆境时则努力改过迁善以摆脱困境,修德进业以转危为安。以明晓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处世,以各得其道、修德进业而安身,以推己及人、言有物行有恒而立命,时刻保持警惕之心,不断反省自身,防微杜渐以趋吉避凶,坚持操守以转危为安。

“作《易》者既有忧患矣,读《易》者其无忧患乎?”

参考文献

[1](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台湾:文津出版社,1986:1952.

[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1:18-19.

[3]张世明.论《易经》的忧患意识及其影响[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5):21-22

.

(作者单位:汕头经济管理干部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忧患意识易经家人
《易经·序卦》探微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家人不支持直销怎么力?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中原文化与文晓村新诗创作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警惕美国别有用心的“忧患意识”
以“忧患意识”锻造领导核心
《易经》里的《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