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细节增添语文教学的美感

2015-12-07 09:16王艳
文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美感细节中学

王艳

内容摘要:把握细节、创造细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魅力。只有运用好教学细节这一个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才能创造出美妙多姿的课堂。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关注、创设教学细节呢?1、点燃智慧火花的细节——最灵动;2、创设和谐氛围的细节——最快乐;3、激发真挚情感的细节——最感人;4、提倡教学平等的细节——最精彩。

关键词:中学 语文 细节 美感

“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闪光的细节是无处不在的,是丰富多彩的,富有个性活力的。把握细节、创造细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可惜在现实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只会对教案进行机械操作,缺乏应变多彩课堂的能力,不能及时把握住一些可以使课堂幻化出美妙与精彩的细节,教学质量不够高。教师只一心想着实现预定的目标,不能很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整个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是富于变化的,如果教师驾轻就熟地能留意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并及时捕捉并巧妙把握到不按预期蹦跳出来的鲜活生动的细小环节,围绕教学中的互动组合,进行迅速、准确的判断与处理,就一定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关注细节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现场从静态转变为动态,能够使我们的课堂富有独特性。创设精彩的教学细节能够不断营造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诱发和创造教学现场的高潮,会给我们意外和惊喜,会令我们陶醉和享受[1]。优秀的语文教师要会对到教学中每一个环节进行细微分解,能善于运用特有的教学机智去进行重新组合和生成,改善惯有的教学行为,达到一种合理化、精确化的境界。只有运用好教学细节这一个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才能创造出美妙多姿的课堂。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关注、创设教学细节呢?

一.点燃智慧火花的细节——最灵动

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暂时不确定某某答案而乱去否定学生的回答,这样不仅会打消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还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种惰性,因为他可能就因为老师的这一否定,他会认为还是应和老师和绝大多数同学的回答相同较好,老师并不喜欢这种与众不同的答案。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一些个别的奇思异想一般不会凭空而来,常常是他们还不够成熟的思索,也许还蕴藏着可贵的创造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珍视每一个细节。成功的教学细节应通过师生心灵的体验和精神的交流与对话,引导激发和唤醒学生智慧的成长[2]。

如《孔乙己》一文教完之后,我让学生对这篇文章仍不理解之处进行提问。就有一个学生质疑课本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结,这一说法不够妥帖,有点矛盾,特别是“大约”和“的确”。其实这是一个极为精彩的结尾,这一学生的质疑恰恰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意外”。我非常巧妙地抓住这一契机,在教学尾声补充了一个环节:有哪些同学认为这个结尾不妥,请举手。那么你们觉得改成什么样最合适?这一问题一下子扭转了课堂僵局,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即被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吸引住了,展开了各类富有创意的想象:有的说凄寒的月光下,一个面黄肌瘦的老人坐在手上艰难的爬行着。寒风呼啸而过,一个衣衫破旧、神情恍惚的老人被冻得瑟瑟发抖——对,他就是孔乙己,没错!他正一步步艰难地让自己的残躯努力地挪到一个背风的地方,嘴里还吞吞吐吐地说着“温……温……给我温一壶酒……”渐渐就没了声响。到了第二天,北风依旧呼啸着拂面而过,人们各自忙着自己的生计,几乎没有一个人注意到角落里那个已经没有呼吸的孔乙己。有的说孔乙己拖着断腿艰难得向前方匍匐着,街上的所有老百姓都向他这边看了过来,有人窃窃私语着,向他指指点点,有人则是毫无忌讳的调笑他,可怜的孔乙己并没有得到人们的丝毫怜悯。也有人在说:“你啊,真实胆大包天,又去偷书,不知死活的东西,也怨不得别人,活该挨打!他叹了一口气,又继续向前缓缓地挪动。

教师关注了教学细节,捕捉课堂中的浪花与亮色,及时引领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借助了想象体会到了文章“留白处”的无穷魅力,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花。

二.创设和谐氛围的细节——最快乐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的释放,能与学生平等交流,使其彰显生命的活力。我经常在作文讲评课上,鼓励学生要能大胆对别人的文章进行评论,对其优点或不足应直言不讳。让学生在作文讲评的课堂上,彼此合作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激发学生在民主、平等,富有活力的气氛中,进行自由讨论,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受、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作文评价的积极自主性。让课堂多一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心灵对白,多一份师生默契合作的愉悦;让学生多一份畅所欲言的从容与自信。

如在一堂作文讲评课上,我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评头论足。

生1:文章开始的时候写得比较优美,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结尾时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得有些忧伤,显得有些无奈,心绪比较复杂。

生2:我觉得他的评价不准确,文章的结尾并不悲伤,她只是表现出在面对人生种种遗憾的一种积极奋发的态度,挺富有启示意义。

生3:我感觉这篇文章,立意十分巧妙,人们想起昙花,往往就会感怀:人生短暂,灿烂的人生在于不断地执着追求,而她写得这篇文章从另一个角度来谈,遗憾也能带来一种美丽。

师:分析得太好了,真是一针见血,太有见地了,说到昙花,还能否有其他立意呢?

……

师:太棒了,同样的选材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立意,可见思维的角度有多么重要!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牵着学生走,都应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以学定教,让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与发展。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划定框框,不束缚学生手脚,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头脑,带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3]。

三.激发真挚情感的细节——最感人

纵观中学语文教材,所有的名篇精粹,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它们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真实深刻的写照,更是一部部描绘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的生动画册,都是“情”喷涌的结晶,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地畅游于无限的美的遐思之中。那些优美的名篇佳作之所以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不单单是拥有华丽的辞藻,更是因为其间富含炙热的情感和深刻的韵味。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掌握审美艺术,引领学生去感受美的形象、涵咏美的情感、创造美的表达,让我们的学生对美文产生强烈的共鸣。endprint

例如:《乡愁》一课的教学,我先进行提问:“想家时什么感觉?”学生的回答基本是一种应付,感受都不深刻。发现这种无针对性的提问后,我随即进行了调整:“同学们,咱们班离家最远的是哪位同学?(提问那位同学)你多久没有回家了?想家吗?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学生交流)老师也和你们一样,远离家乡,每次一想起家,就会触动心底最温柔的弦,闭上眼,回家的路旧异常清晰。这时有一首歌就会在耳边缭绕!(欣赏佟铁鑫演唱的《乡愁》歌曲)想起自己的家乡,就会想起家乡的每一种气息、每一张面庞、想起自己儿时最无忧无虑的生活,尽管日子使得故乡在现实中变得越来越越模糊,但是烙在游子的灵魂最深处的,依然是故乡最美丽、最温情的画面。漂泊异地的游子永远深沉的依恋着故乡最温暖的怀抱……这亘古不变的思乡情结最为感人,可惜仅一湾海峡之隔的台湾同胞,与亲人相聚似乎总也只能是黄粱美梦。

语文课堂教学既应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 也应是情感、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4]。这是教师仔细把控教学现状,巧妙设计的一个“教学细节”,是追求教学的情感化、智慧化的一种精心的安排。在这里,老师通过播放曲子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启发学生的身历其境地联想与想像,不仅是一种情境的创设,同样也是“细节”的巧妙设计。

四.抓住富有趣味的细节——最有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5]兴趣可以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启迪学生心智的钥匙。有了兴趣,学习的过程就不会再是一种包袱,而是一种美妙而愉悦的体验。教师要用最真挚的情感,最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一旦有了兴趣,在求取知识的同时能很快活跃学习气氛,最大效率地提升学习素养,学生就能以饱满的热情和百倍的主动努力投入到学习中,取得优良的学习成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若能运用细节,激发学习趣味,学生就一定能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持久观察,活跃思维、准确记忆、主动探索、大胆表达。

俗语说“好奇心人皆有之”, 孩子的好奇心尤为强烈。认真地研究、分析和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有利于抓住学生最佳的学习契机,有利于最有效地掌握学生最佳学习方式,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如《松鼠》一课的教学。仅就这一动物本身的一些习性而言,学生是很喜欢,但是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知识性很强,学生不像听小说那样兴致勃勃。为了帮助学生既了解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还要掌握科学知识。教学时提出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如(1)松鼠除了漂亮还有什么特点?(2)松鼠过水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3)松鼠为什么被别人称为“建筑家”? 这些问题极富有趣味,学生很快就讨论开了,自然也就解决课文中所需掌握的内容,使得看似寡然无味的说明文教学也变得兴趣盎然起来。学生很快动起脑来,从文章中寻找有效的信息,学得饶有趣味。

课文的趣味激发也可以通过表演进行细节处理,加以直观感受,就能巧妙地加深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如学生在《窗》、《甜甜的泥土》等课本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腻,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十分精彩,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融入情境酣畅表演,趣味横生。再如《我的母亲》中见我背书挨打还勉强说打得好的那种矛盾心理,《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为我艰难卖橘的一系列动作片段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来表演,既加深他们对人物的理解,也能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五.提倡教学平等的细节——最精彩

语文教学中的平等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6]。教师应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7]。教师只有与学生平等自由地探究知识,充满信任的静静倾听发言,才能真正和学生情感碰撞、心灵交汇、一同成长。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觉得自己被尊重、被赏识,师生双方才能在共同的话题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能以情促情,以思生思。

课前教师们都会进行精心的预设教学过程,这本身并没有错,但这必然会受到教师与学生互动与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的强劲挑战。这其中总会有超出教师课前铺设教学流程之外的学生的许多“生成问题”,往往是由于他们对知识点不理解或理解偏差造成的。教师并不能预设课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能死板、机械地按照原先教学思路教学,面对“生成问题”时,应积极挖掘课堂随时生发的教学资源,努力促成学生萌发新的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有一种宽容的雅量,允许课堂里有“异样”的声音。教师如果能敏锐捕捉这些动态课堂中有波澜、有价值的细节,适时抓住教育契机,巧妙点化差错,就会演变为一次新的学习,也能使语文课堂别有一番精彩。

我教学《散步》一课,赏析散步过程中出现的“分歧”:母亲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顺着儿子走小路,提问学生:“你认为这样妥当吗?为什么?”学生们齐声的合乎情理的回答完全正中我意,心中不免一丝欣喜。一节课马上就要划上圆满的句号,大喜过望之后,课堂“意外”发生了,有一位矮个子男生生却大弹反调说“我认为依从儿子走小路,很合适。毕竟儿子年幼,爱护幼小,没什么不妥啊。”这种不“和谐”的“意外”是我在课前备课时完全没有想到的,强定下神来,我说:“这位同学给我们提出了极富个性的观点。我们就顺着这位同学的想法,根据课文的情节来验证一下,如果我要是依从儿子的话,那么母亲会怎么想?(大多数同学说:认为儿子不孝顺),而本文却是要表现一个怎样的儿子?(生齐答:有孝心的儿子),我接着趁热打铁的说“作者深感母亲年岁已高,刚大病初愈,总担心她的身体,想着让老人晚年能生活幸福,文中的“我”才会想着让一家人陪着老人散步,因此陪同儿子走小路是不符合文章原意的。”经过我这样一点拨之后,刚才那位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也就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我的想法。

学生的错误与刁难是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这样一种从学生原先的学习现状本身生发出来的,本真地传达学生听课状态的相关信息的小细节,很值得教师合理利用。教师只有及时调整、因势利导、巧妙处理,就能使激发孩子的思维激情,使课堂精彩纷呈。教师与学生在这种相互信赖、真诚平等的氛围中真心交流、彼此沟通、互相切磋、心灵相融,还真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教学的每一个细节看似信手拈来,十分随意,其实都是教师教学功底长期的的积淀,这其中饱含着浓浓的爱心,凝结着深沉的思想,闪耀着睿智的光芒。课堂的精彩闪现在细小的教学环节之中。但愿每位教师都能驾驭每个“细节”,创造每份惊喜,为语文教学增添美感!

参考文献

[1]严丽华,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细节[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11):60

[2]龚孟伟,浅议初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2,(3):38-44

[3]孙英飞,语文教学立体化阅读探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6):91-95

[4]陈朝蔚,构建“相融”语文课堂[J].教育评论,2014,(12):140-142

[5]何静慧,语文教学渗透无痕德育的尝试[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73-74

[6]王建成,师生有效沟通的生命情怀[J].教育探究,2014,(12):97-100

[7]朱文艳,师生要有效交往,和谐发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4):151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市第三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感细节中学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在多解中学创新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细节取胜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