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诗产生的内外因素

2015-12-07 09:12吴冰倩
文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咏史诗左思

内容摘要:左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将咏史作为咏怀方式之一的诗人。他的咏史诗成为他在文学史上的主要标志。左思之所以会如此,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现实政治、文人风气的影响,以及他个人思想观念和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所致。

关键词:左思 咏史诗 产生因素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类型,它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对象并对此进行吟咏和思索,借以抒发思想情感,表达历史感悟等的诗歌创作。

先秦时期咏史题材已经出现了萌芽,《周易》中就有在断占词之前先概述一件历史事件的语句,《诗经》的《大雅》中的《民生》、《公刘》、《皇矣》,《周颂》中的《清庙》、《思文》,《商颂》中的《玄鸟》、《殷武》等,都是周人对先祖的颂歌,反映了周民族的历史观念和社会特征。此外,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等也包含着深沉的咏史成分,涉及了许多历史传说和历史人物的叙述,并且具有以史咏怀、借古讽今的意义首篇以“咏史”命题的咏史诗是东汉班固的五言古诗《咏史》,这是迄今为止所见的最早的一首咏史诗。班固的这首诗直接依据史传,表现手法也是平淡无奇,故被钟嵘讥为“质木无文”。

左思是西晋杰出的作家和诗人。他现存诗十四首,《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这八首五言诗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心雕龙》说他“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虽然目前对于左思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是对于影响左思咏史诗创作的因素则较少论及,因此本文将对左思咏史诗产生的原因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探究。

一.左思咏史诗产生的外在因素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现实生活,作家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他的创作必然也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从而成为时代生活的反映。因此要探究左思咏史诗产生的原因,必然要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生活环境。

1.西晋门阀政治的促成

西晋是一个门阀制度兴盛、“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时代。虽然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儒学,一再要求举荐人才,但是选拔上实行的仍然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制度,当时所任用的官员不是开国元勋之后便是皇亲国戚,如杜预“尚帝妹高陆公主,起家拜尚书郎,袭祖爵丰乐亭侯”,羊琇“景献皇后之从父弟也”等等,由此可见,在当时的人才选拔上个人的才能已经失去了优越性。

而左思只是出生于下级官吏之家,他的父亲左雍曾在三国末年做过低级官吏,后来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王朝,认为左雍很能干,就请来做殿中侍御史。他的家庭并不是世家大族,对他的仕途没有什么帮助。后来左思的妹妹左棻被晋武帝招为嫔妃,全家就都搬到京城去。左思来到京城主要是想展示他的满腹经纶,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结果却难如人意,左思很难进入上流社会。眼见许多才能平平却因出身世族者轻而易举地高官厚禄,而自己却连一个勉强满意的官职都难以谋取,这使他内心充满了愤懑。“咏史”就成了他喷发不平和愤怒的有利方式。他在《咏史》其八中写道:“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咏史言志,以此来表达他在谋求仕途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艰难坎坷中,看到的西晋政治的腐败。因此可以说,左思的八首咏史诗不仅仅是作者自己的生活写照,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更是当时西晋门阀政治的形象反映。这种借史抒怀的方式,正是左思对我国咏史诗的杰出贡献。

2.西晋文人风气的影响

晋氏帝王虽然没有曹氏父子那样的文学才华和成就,但是当时司马氏提倡以儒学治国,建立学校并且督促士人学习,宽松的文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当时文学的发展。学校的建立为士人学习提供了机会,而且当时图书的保存也在逐步好转,据《旧唐书》记载,“及魏武父子,采掇遗亡,至晋总括群书,载二万七千九百四十五卷。”这为文人们研读诗文典籍提供了条件,从而促成了博物好学之风。

魏晋期间文人普遍爱好谈今论古,史学十分繁荣。在文学界也有咏史论古的风气。前有三曹、七子的许多咏叹古人,议论史事的诗歌散文著作,嵇康、阮籍也是喜欢“非汤武而薄周孔”,借重新论史来表达自己的政见。左思同时的许多作家也有著史论史的风气。他们把知识投注到了创作之中,在创作题材上,这些士人充分表现出对历史的热情和关注,具体表现在史书的修撰和史学典籍的出现上。博学多才的西晋文人以典籍创作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凭借渊博的学识给后人留下了具有参考价值的著作。这些史书典籍渗透着文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在当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晋政治统治,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高度重视。在对历史充满热情的时代里,饱读诗书的左思同样也收到了这股爱史热潮的影响,他的咏史诗便是对这种风气最好的回应。他将历史浓缩于诗句之中,在征引古人古事的过程中,渗透着自己对历史的解读,他以独特的组诗形式表达了对历史的关注与思索,寻找着心灵的慰藉。

二.左思咏史诗产生的个人因素

《毛诗序》中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任何一个作家作诗,都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倾诉他对社会的看法,倾诉他的欢快与痛苦。因而情志合一、情志结合是诗歌尤为突出的特点。而左思的咏史诗正是咏史与咏怀的统一,这八首咏史诗,便是作者自己的心灵历程以及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吟咏。因此要探究左思咏史诗产生的原因,除了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外,也需了解作者作诗时的心态。

1.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

西晋初年,晋吴对峙的局面尚未改变,统一的大业也未完成,但是当时整个上流社会却弥漫着享乐主义之风,毫无进取之心,建安时期的英雄主义早已丧失殆尽。生活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的左思,为形势所推动,有志于全国的统一,借以造就自己事业的思想便应运而生。到了洛阳,由于对天下形势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在心底酝酿了很久的这种思想更成熟了,终于爆发出来并寄托在自己的诗篇中,如《咏史》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endprint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驰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这首诗是左思早年渴望建功立业的真实写照,诗歌用自序的方式塑造了一个文武兼备的爱国志士的形象。因此左思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是具有时代所赋予的内容的,是与建安时代相一致的呼声,是建安风骨的遗韵。左思的咏史诗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具有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襟怀和揭示人生哲理的功能,使咏史诗的思想内容远远超越前人。这样,强烈的现实感受和观念,通过“咏史”这种方式传达出来,他对整个门阀政治状况的不满和批判,倾泻于咏叹古人历史之中。

2.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在西晋腐朽的士族制度和世系门阀观念的束缚下,一般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很难凭借自己的才能在政治上找到出路,许多士人都因为出身低微而得不到重用,左思便是其中之一。左思在美好愿望受到士族制度的压抑和摧残后,他把这种压抑化为无比强大的激愤之情发泄出来,他要控诉罪恶,控诉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咏史》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胃蹑高位,英俊沈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拜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首咏史诗中,士人向门阀制度发出了愤怒的抗议,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说到,这首诗是“托前代以自鸣所不平也”。诗中他把像自己一样才高位卑的寒门子弟,喻作生于涧底的松柏,把依赖祖业居于要津的才劣质拙的士族纨绔子弟,喻作长于山顶的柔弱的小苗。松质柏节似的人才,受到柔条弱枝般的人的遮挡,是什么原因呢?“地势使之然”,是士族制度本身造成的,然而士族制度又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在此,左思不仅把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使得对这种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的批判显的更有力。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对左思咏史诗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了一个了解,这主要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有关,当然与他内心的思想情感变化的也是密不可分的。总之,左思的创作推动了咏史类诗歌的发展,他的《咏史》把史料与抒情融合,以众多的历史人物入诗,通过古人的遭遇反映出社会现实。左思的咏史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在咏史诗上的贡献,犹如谢灵运之于山水诗,陶渊明之于田园诗,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2]范子烨:《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11。

[3]韦春喜:《宋前咏史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02。

(作者介绍:吴冰倩,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本文指导老师:周海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咏史诗左思
杜牧咏史诗综论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洛阳纸贵
长沙窑瓷上的咏史诗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洛阳纸贵
左思与《三都赋》
左思和《三都赋》
寒士文学作家左思壮而不悲的范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