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视域下医药类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实践初探

2015-12-07 09:31姚爱彬何文胜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就业导向改革

姚爱彬+何文胜

摘要:近年来,医药类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滞后于专业课程的改革,没有发挥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为此,医药类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视域下改革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提升教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关键词:就业导向;医药类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218-02

近10年来,全国各地医药类高职院校紧紧围绕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其鲜明的医药职业性、技术性和市场紧密结合等特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随着招生就业压力加大,以及部分医药企事业单位过分偏重于实用性技能的需求,导致部分医药类高职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视域下教育改革的矫枉过正,错误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对专业人才培养没有实质性作用,致使公共基础课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日益被边缘化,公共基础课的作用无法得以发挥。为此,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兄弟院校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就业导向的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一、医药类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现状

1.院校顶层设计中忽视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同步推进的改革。许多医药类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顶层设计中过于强调医药的专业性、高职的职业性,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没有将公共基础课建设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中,或者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新瓶装旧酒”的虚拟改革,更有甚者,部分院校将公共基础课改革简单地理解为“整合、压缩、删减”,无视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导致公共基础课日渐被边缘化。

2.公共基础课学科性太强,职业性不足,改革严重滞后。近年来,部分医药类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严重滞后,对于专业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的同步改革与整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学内容与能力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还很少。大多数院校只是基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必须、够用”的原则,做了些简单的压缩与删减。部分院校即使开展了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块化整合改革,但始终无法摆脱学科课程体系的束缚,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的完整性,导致同一教学模块覆盖药物制剂、药学、药品经营管理、药品监督管理等所有专业,缺乏不同医药专业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特性化内容。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教育产品”,其职业生命周期短暂,在日后竞争日益激烈的职业环境中缺乏职业再生的后续发展能力。

3.教学方法陈旧,考核评价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以及内容呈现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许多院校教学上基本是参照大学本科的教学模式,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职教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像专业课改革中已经广泛采用的“教、学、做”一体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提升。此外,考核与评价仍以知识积累的理论考试为主要方式,缺乏多元化的评价和能力评价,导致学生在考前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去深入理解、消化、领会所学知识,不利于其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4.对公共基础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医药类高职院校举办的专业均有鲜明的职业性,而科班出身的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大多数为师范类毕业生,没有医药行业或企业的工作体验和专业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少,且由于长期被边缘化,学习培训、交流机会偏少,导致教师工作热情降低,职业倦怠严重,主动融入专业课互补、互通的课程体系改革内需动力不高。

二、就业导向视域下医药类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改革探索

1.找准公共基础课的科学定位。公共基础课在“医药职业人”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还可以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科技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健康身心的养成。为此,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公共基础课要主动作为,有所作为,科学定位,主动对接医药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公共基础课在为区域医药产业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作用。

2.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医药类高职院校应在公共基础课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以就业为导向,主动参与专业建设,关注专业教学需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合理、适当地选择公共课知识点和相应的能力目标,促进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如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构建的“通识、专业、拓展”公共课与专业对接的模块体系:一是以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主的必修课程模块——通识模块,旨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语文、英语、高等数学、体育、医药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学、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加强学生思想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文化素养、行为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二是根据医药、食品、健康管理三个不同的学科群的各个专业开发的必修课程——专业模块。通过医药数理统计、药学英语、护理英语、康复体育健身、医药应用文、医药公文与执法文书写作等课程将公共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职业基本能力进行整合。三是大力开发校本教材,加强公共选修课平台建设——素质拓展模块。主要基于各医药专业职业人就业中必须具备的岗位综合素质,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体系相互渗透设计和开发。如:医药营销社交礼仪、药物分析统计学、银发服务心理学、古典文学中的药文化、健康养生文化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有机组合,达到着力培养医药高职学生基本工作能力和着力培养有利于他们终身职业发展的品格、技能、文化底蕴的双重目的。endprint

3.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多元考核评价体系。与药学类本科院校相比,医药类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轻基础重专业的倾向,对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有着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近3年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措施有:一是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公共基础课中大力推广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沟通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作用。推广微信、微博等现代流媒体在教学中答疑解惑、师生互动的作用;鼓励公共基础课教师率先开展网络课堂、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探索。三是加强实践性教学,要求公共基础课借鉴专业课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应用性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就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如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充分发挥医药专业优势开展了中草药真伪鉴别、药物的配伍禁忌、老年人用药安全指导、科学选择保健品、居家运动康复等活动,将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融入专业教育。四是突出职教特色,构建多元考核评价体系。从内容方面,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观题考核,减少单纯的理论知识记忆性客观题考核;从形式方面,提倡任务式、案例式、项目式等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从评价层次上,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改变单纯的期中、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

4.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跨界”能力。一是鼓励公共基础课教师跨界参与专业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了解医药类各专业学生从事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找到基础课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开发各专业个性化公共基础课的校本教材;二是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跨界培训,创造条件让公共基础课教师到医药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参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拓宽教师的知识面,触动其教研灵感,创新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

总之,医药类高职院校在保持其鲜明医药职业特色的同时,要将公共基础课的改革真正融入“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中,明确公共基础课在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陈家颐.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l):65-66.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黄文典.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探微[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5]张琴,凌斌,张红等.TBL教学法在医药类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5):46-47.

[6]姜义林.借鉴澳大利亚TAFE评估体系改革医药类高职考核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基础课就业导向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浅析高职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
关于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基础课多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