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丽华
摘要:高职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五年制模式比较常见的有五年一贯制和三二连读两种,其目标都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笔者在此阐述了培养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对面向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高职系统进行研究,论述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系统培养途径。
关键词:船舶工程;中高职系统;培养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124-02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要求
1.培养目标。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非常明显的方向性,应着眼于船舶设备和船舶制造技术的综合应用,不必将太多的重点放在船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上,而是要掌握广泛的船舶专业知识,学生进行仿真训练和船厂生产现场实习之后,拥有了在现代造船企业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水准。因此,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严谨的工作态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面向生产一线从事船舶修造施工、船舶检验、船体生产设计、船舶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并可向船舶舾装生产设计员与施工员、船舶涂装生产设计员与施工员等岗位顺利迁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能够跟上世界造船技术的发展步伐,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拥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
2.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高职系统培养方案应适用于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各类领域,大体上可以分为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两方面,有以下几点具体要求:①对船舶制造过程中涉及的英文文件能够准确理解;②能从事船体放样、构件装配、部件装配、平面分段流水线、钢材料加工与装配工作;③对船舶修造施工现场进行指导;④可以绘制设计图纸,参与造船生产设计,进行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⑤拥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自行查找国内外文献综述;⑥具备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⑦善于进行团队合作,具备良好的学习风格,求实创新,能结合实际进行理论研究,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以上的几点要求,就是对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工作提出的标准,要求高职教育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专业技能之间的结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零距离对接的目标。
二、构建中高职系统培养教学体系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具备船舶制造技术并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辅以现场实习,主要是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典型岗位任务进行实践和顶岗实习。我们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数十家船舶制造企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研工作,探索得到了培养船舶制造业专业技能人才的方向,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多层次的培训教学,注重现代船舶工程技术的发展,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建设,增加船舶制造业要求的技能项目训练。
1.构建中高职系统化课程体系。调研发现,目前开设船舶制造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比较少,大部分学生是通过焊接技术专业在临近毕业的时候,通过临时培训,进入到造船企业,来担任船舶焊接或船体组装的工作。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船舶焊接工艺》、《船舶舾装工艺》、《船舶与制图》、《船体建造与修理工艺》、《修造船安全生产技术》以及各种实习课程。高等职业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船体结构与制图》、《船舶焊接》、《船体建造工艺》、《船体生产设计》、《船舶检验》、《船舶实用英语》等。专业实训课程一般包括金工实习、船舶焊接实训、船体放样实训、船舶CAD/CAM实训等。从课程设置上看,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基于船舶类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围绕岗位群需求,分析确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最终确定支撑学生职业能力所需要的课程,并且充分考虑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确定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核心技能课程、技能拓展课程以及顶岗实习。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以及德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学习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文字交流能力、职业道德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制图与CAD、电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船舶航行性能分析、船舶建造安全技术、造船材料与焊接、金工实训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技能和基本专业能力;核心技能课程主要包括船体结构与制图、船舶焊接、船体建造工艺、船体检验、船体生产设计、船舶CAD/CAM、造船工程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船体建造能力、检验能力、生产设计能力和生产现场的管理能力。技能拓展课程主要包括船舶主机与辅机、船舶涂装、船舶舾装、船舶工程导论、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等课程,培养学生船舶主辅机装调能力、涂装与舾装能力以及可迁移能力;顶岗实习主要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中高职系统设计构建课程体系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有效整合利用了中高职教学资源,注重了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和衔接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构建中高职系统实践教学体系。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架构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即专业认识实践、专业基础实验、校内专项实训。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指到大中型造船厂参观,了解船体建造流程,真正理解船体分段建造的含义,具体实践内容包括:组织学生参观放样车间、成型车间布局、分段装配车间、散货船体下水等。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习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基础实验内容则包含了船舶原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工程力学实验等。这些实验项目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是对船舶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应用,培养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校内专项实训则包含了船舶焊缝无损检测培训、船舶钳工、焊工培训、船体制图、手工放样实训、船体生产设计实训、船舶装配实训等,这部分实训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船体生产设计、放样、成型加工、装配以及检验岗位能力有更加具体的认识,并在实训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endprint
3.构建渗透教育体系。中高职学校教学尤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努力让学生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全面协调的发展,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出色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除此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的渗透教育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分别是:①身心素质: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积极的态度,拥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在制造一线奋斗的准备。②职业素质:善于跟他人合作,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抱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求实创新,善于将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造船人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③人文素质:关心他人,遵守社会公德,科学文明,懂礼貌,知荣辱,诚实守信,求真务实。④思想道德素质:秉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法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奉献精神,能够全心全意为振兴船舶工业做出努力。因此,只有把好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工作,让学生的职业素质达到船舶企业的要求,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就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以及更宽广的个人发展空间。
三、学校企业合作打造高素质师资力量
1.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想提升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采用培养、引进和外聘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施校企双向兼职、双导师制等举措,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德艺兼备的专业教学团队。建立专任教师企业兼职制度。学校对教师联系企业挂职锻炼制定规划,每年下发任务书,明确教师企业兼职的任务、内容和职责,在企业实践结束后,教师应写出个人实践报告,企业对教师做出鉴定,系里进行考评。专任教师到企业兼职期间,主动参与船体生产设计、船舶生产组织管理,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进行船舶建造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等技术服务,促进专任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树立行业影响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国内外交流学习、参加高职教育研讨、参与船舶企业技术服务等方式,提高其专业建设的把握掌控能力,带领团队开展专业建设工作,承担船舶制造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工作;引进与培养骨干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技术培训等具体措施,使骨干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及专业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成为专业建设、专业教学、课程开发和社会服务的主力军;加快青年教师培养的步伐。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2.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除了在校教师,校方还可以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不过,在考核方面应同校内的专任教师区别开来。对于外部兼职的教师可以侧重于他们的实践能力,可以考虑聘请在船厂参与生产的技术专家。校方可以根据相关规定来给兼职教师支付工资和课时津贴,充分体现他们对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所做出的贡献,还可以从船舶企业一线聘请资深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学术演讲。
四、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船舶行业需要大量的高端技术性专业人才,作为高职院校,主要将教学重点放在“船舶设计图纸”和“船舶制造技术”这两大方面。探索和尝试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整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框架,笔者认为,这种校方和企业合作组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模式能够帮助培养更多的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继而为船舶行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曹元军,秦步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研究——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110-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