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艺术素养 提升女大学生核心就业力

2015-12-07 20:50李天一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艺术素养女大学生

李天一

摘要:高校女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通过学生发展指导提高女大学生艺术素养和表达表现、创新思维、沟通协调等相关技能,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以女生教育为重点,完善女大学生自我定位和自我探索,全面提升核心就业力。

关键词:女大学生;艺术素养;核心就业力;晕轮效应;逆境商数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035-02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创纪录的727万人,仅山东就近52万人,就业压力远超往年。就业单位不断提高门槛,设置性别准入条件,导致女大学生越来越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这对女性平等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高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缓解女性就业压力。加强对女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强化文化和艺术素养,提高交往沟通、表达表现和创新能力,提升AQ(挫折商),培养自我调适能力和健康心理,在人格和价值观方面完善女性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评价,成功完成职业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在基本就业能力具备的前提下,依靠优秀艺术素养的晕轮效应,给就业单位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全方位培育女大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其表达表现综合能力

大学生核心就业力是指在大学生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能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取得明显优势并可成为持续发展的、独特的、不易被人模仿的一种综合能力。核心就业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表达表现的能力。在依托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同时,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工作,多维度多举措提升女大学生的核心就业力。以女生占学生总数近九成的外语学科为例,外语类毕业生尤为强调表达与表现的技能,而语言学习与艺术才能的相通性,更要求学生在培养艺术素养的同时,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和艺术感染力。

1.秉承古典文化,重视女生教育。从中国古典文化中可以提炼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灵魂,传承文化有助于养成良好品德,知礼守法方能指导人生实践,“琴棋书画诗酒茶”无一不对培养女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奠定文化积淀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在以女生为主导的外语学院开展“女生教育”,内容并非对古代《女论语》式的封建女性观的重塑,也不像女权运动初期低层次的有关“同一而平等”的妇女人权理论的简单张扬,而是基于女性的特殊生理和心理特征,在正确审视女性在社会、家庭中扮演的特殊角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考虑性别差异基础上的平等”观念。这种“求差别的平等”显然已经超越了形式上的平等而上升到了事实上的平等。“女生教育”在完善女大学生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影响,帮助女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家庭、社会等诸多角色中找到平衡。

2.普及声乐常识,赋能演讲表达。声乐常识的普及,不仅能提升女大学生的歌唱艺术素养,还有助于增强声音的表达表现力,良好的发声方法对沟通、演讲、辩论等以声音表达为媒介的活动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外语类学生,以英文为例,无论英音美音都有其独特的共鸣位置和发声方法,经过一定较为专业的训练,具备一定的声乐技巧,会使外语发音更具魅力,其他语种同理,使专业知识学习的语言基础技能和表达表现技能同时提高。在外语学院成立中外文合唱团,建立声乐训练长效活动机制,非考试周每两周一次,抽出晚上两小时作为团员活动时间,团员数在学生总数中保证较高比例,并实行“开放式”体验制,非团员同学可以选择时间来参加。活动初半小时进行发声训练,由每届声乐特招生优秀代表带领学生从发声位置、共鸣、气息、咬字等声乐基础技巧和基本乐理方面进行讲解、演示并主持训练。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发声技巧有所提高,运用在歌唱、外文发音、演讲、辩论等表达表现的场合,驾驭更加游刃有余。日常可邀请电视台主持人或首席记者为学生提供普通话指导,全方位提高女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为求职做准备。

3.培育书画鉴赏能力,提升书写技能。中国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绵延未断的唯一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字和书法艺术的一以贯之。书法与绘画技能不仅作为女大学生的特长能够在求职中产生晕轮效应,同时在很多就业场合还能起到提高印象分值的效果,如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公务员笔试中。曾有公考阅卷专家讲授经验,申论试卷在批改过程中,字迹整洁优美的试卷往往成绩很高。在外语学院成立“外苑”书画社,举办教育和评比活动,邀请书画家讲座,提升书画艺术鉴赏能力,讲授基本书写技能常识。定期举行书法、绘画比赛、外文书法大赛、翻译书法大赛等,并在学院展出学生的作品,以激励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在书写方面训练有素,已连续几年在国家公务员、各省市公务员和选调生考试中取得佳绩,2013届本科毕业生公务员录取再创新高,总人数超过30人,占总数的8%,事业单位14人,占3.7%。

4.培养棋艺兴趣,提高协调能力。棋艺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功能在于开发智力、陶冶性情。陈毅元帅的“棋虽小道,品德最尊”便道出了棋艺的真谛。棋与声乐、书画的不同在于棋往往是双方或者多方的博弈,把握好这种关系,在兴趣中锻炼,统筹规划活动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分析预测、沟通协调和组织应变能力。在以女生为主导的外语学院,以学院学生组和班级文体活动为依托,在课间或宿舍等社区举行棋类比赛,提高女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保证活动的受众面,可举办五子棋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加的活动,通过广泛参与,加强沟通,加深感情,在加强了班级凝聚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个人协调能力。

二、培育女大学生艺术素养,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很多调查显示,女大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相比男生较弱,容易受知识体系和习惯性认识的限制,在实际工作和实用操作中处于劣势,不利于女生的职业发展。女性自主创新能力的局限性,大大阻碍了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道路,如何开发创意思路使很多女大学生面临挑战。加强女大学生艺术素养,激发创新动力。艺术欣赏与创作,要求个性化的再创造,这种创造力与一般学科的逻辑思维创造力不同,偏感性、综合性,能够融合相关人文艺术精华,在融通的基础上,打破专业壁垒。在以女生为主导的外语学院,在班级中自主创作班服、班徽和班歌,辅导员也积极组织参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再如,依托学院全程化就业指导针对大二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之自我探索的体验式互动活动,在职业兴趣分组中,由各组学员共同设计与兴趣内容相关的Logo、宣传语和创新活动等,在锻炼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完善了三涯规划的群体活动组织与团队指导。在整体的艺术思维和艺术鉴赏能力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更好地培育女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endprint

三、培育女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加强心理健康辅导

当代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特征,受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求稳惧苦、依赖被动、从众攀比、焦虑恐惧等。尤其体现在当今女大学生学业和就业压力过重,容易造成心态和情绪的不稳定,有时还会出现逡巡不定、反复无常的矛盾心理,甚至焦虑、躁动、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在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容易失去勇气,走向极端,提升AQ,即挫折商或称逆境商数成为努力方向。有数据显示,在职业生涯中,AQ高的女性更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同时也反映在就业单位对女大学生求职的评价上。培养某种艺术素养可以迁移负面情绪,唤醒强大意志力和行动力。艺术修养所特有的松弛心灵的作用可以缓解这些紧张情绪,调节疲劳状态,增强抗挫折能力,达到身心和谐统一的状态。学生发展指导的基本内容涵盖了“德、智、体、美、群、情、创、劳”八方面要素。其中,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艺术素养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显著的作用,它帮助女大学生端正自我审视,在毕业求职工作中知己知彼,及时调整心态,成功求职,为未来的入职适应打好坚实基础,助其在人生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培育女大学生艺术素养,完善女性自我定位

很多女大学生就业前存在自负、自卑或者自负和自卑交替的心理特征,这些都是与实际情况有偏差的自我定位。自负往往来自于从知识学习方面相对于男生的优越感,或虽然具备较强的艺术素养,但在其他基本工作能力方面却略见单薄,这些都容易造成自我定位过高或过低。期待值如果过高,在屡遭碰壁后,自我评价开始动摇,继而转向自卑,或者自负和自卑感交织,最终造成自我怀疑、听之任之,放弃规划、消极被动的求职心态。因此,在提升艺术素养的同时,要注重有助于学生全面进步的其他七方面要素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在保持女性良好身体素质基础上,不断审视和澄清个人生涯抉择。在学术发展和人格培育之间把握最佳平衡点,实现均衡发展。享受为社会奉献的人生美感,提高个人品质,积极参加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锻炼组织管理能力,获得工作经验,全面提升综合就业力的同时,运用艺术素养的王牌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克服依赖和被动的心理,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知,提高决策执行能力,随时对规划进行评估,达到良好的求职状态,全面提升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最后,通过艺术化的指导,根据女大学生个体的特殊要求,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在有很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艺术技能提高这一途径,进一步获得优异的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的技能,全面提高核心就业力,塑造女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比较优势,使女性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国际人权法[M].法律出版社,2005.

[2]李宗玮.悟对书艺[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3]余南宁.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2005,7(5).

[4]贾昕东.大学生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J].现代经济信息,2008,(3).

[5]林爱珍.浅谈女大学生就业难及其成因与对策[J].发展研究,2010,(9).

[6]吴璇.当前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探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7]吴晓庆.关于女大学生就业潜能激发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7(5).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素养女大学生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