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姜冰+刘佳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12—2014年度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五年制学生的就业情况,探讨当前医学本科生的就业特点,发现当前新的就业趋势以及出现的相应问题,并针对就业问题提出供参考的解决对策建议,以期能更好地促进医学生和医学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就业;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031-02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险的推广覆盖,医院的门诊量不断提高,对医生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有着过百年历史的医学教学经验,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的快速进展,医生的入行门槛不断提高,中山医学院的本科生也开始面临着一系列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本文通过分析2012—2014年度中山医学院的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特点和新的趋势,来探讨医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特点、难点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就业情况分析
首先来看一下近三年临床专业本科生就业的总表(表1)。
以下就医学生就业情况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1.升学人数多。临床专业连续三年升学人数占了专业总人数的60%以上,与当前就业市场对医学生的高学历要求有关。医学的专业性强,就业面窄,目前主要的就业方向仍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大医院医疗卫生人才集中,大多数市级三甲医院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本科生在就业过程中仍欠缺竞争力,从而造成了医学生的升学热。
2.一次性就业率低。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就业百分比下降并不是由于就业的人数逐年减少,而是由于学校对于本科生就业有两年的暂缓期,直到暂缓期满,学生才陆续把就业手续全部办完。学生的就业医院大部分都是公立医院,由于是本科生,医院只跟学生签订试工合同,无法解决编制问题不解决户口和档案,所以很多医学本科生办理了暂缓就业手续,把档案和户口暂时寄存在学校。造成初次就业率低的现象,这反映了我国卫生事业用人体制的不完善。更有部分学生毕业当年放弃找工作,继续备考研究生。这也是初次就业率低的原因之一。医学本科生的就业保障也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避免学生有高投入低回报的初次就业挫败感,不利于个体的职业发展。
3.就业和升学留在大城市居多。分析全部详细的就业数据我们发现,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多为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留在大城市者居多,所占比例为95%以上,极少有学生去基层和西部欠发达地区。这与本学院地处东部前沿发达城市有关,再加上基层医院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医疗基础资源薄弱,不利于医学生医术水平的提高和个人的职业发展。此外,学生升学的城市也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特大城市,体现了医疗资源优势集中发展的特点。
4.毕业率低影响就业。每年学院都有因成绩问题不能按期毕业的医学本科生,按照学位管理规定,这些学生需要将没有通过的科目补考通过后才能拿到毕业证,由此才能找工作,并在一年以后考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否则,基本等同于放弃所学专业。这部分学生通常是先办理结业手续,然后租住在学校周围,继续参加补考,就业时间一般会推迟1~2年,个别学生甚至申请退学,造成人才流失。
5.去企业工作人员比例低。医学生课业占用时间多、专业性强、改行存在困难。在就业的学生当中,去公司就业的比例很低,且多数为医疗相关企业,学生在社会实践经历和任职经历与其他专业学生比起来不占优势,因此想摆脱医学行业的同学在就业时会有孤立感。这与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不强有直接关系,也提示我们医科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和加强。
6.就业新趋势——出国出境考医师执照。由于国内医生的就业现状和工作现状都存在诸多问题,在国内,对于年轻的医生来说整个教育过程到就业,成本高、回报慢,部分学生开始把目光转投国外,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本科培养在国际上认可度尚可,部分学生放弃读研,选择去国外和境外考取医师牌照,目前主要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日本、香港、澳门等地。
二、提升医学生就业的相关对策建议
1.加强对医学生整个本科学习阶段的学业辅导,提高毕业率。国际上对医学教育比较公认的是精英教育[1],临床专业的学制为五年,专业性强,对专业的学习要求高,这也要求医学专业的本科生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可是在大学自由的氛围中,往往会有学生因自制力差或专业认同感差而导致厌学,如不及时干预,很容易造成学生大面积挂科而无法按时毕业。因此,加强本科阶段的学业辅导,是提升就业率的基础性工作。
2.提高医科生的综合素养。医学本科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在学校的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医学本科生的年人平均课外阅读量只有3.78本。课外阅读量少,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非医学专业的自然科学知识匮乏[2],对医学课程体系进行增补,开设通识选修课,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讲座,加强通识教育的普及,是有利于提高医科生的综合素养的方式。此外,通过举办校园活动,开展就业指导课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精神,表达能力也是提高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
3.课程设置与学分改革。由于目前想要去国外考取医师牌照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但考牌照前需要有国外当地医院的实习经历,实习的申请必须是在大五学年,以在校生的身份申请,但这正好与国内学制的实习安排相冲突,造成学生必须休学1~2年才能避开冲突,时间成本高。如何安置好这类学生,实现国外实习医院学分承认,也是医学课程改革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将为学生的就业开辟新路径,降低学生的考试成本。
4.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就业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医学院要构建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的就业服务体系。[3]当前的就业指导队伍人手相对匮乏,事务性工作繁重,难以对学生进行分类个别指导。而且就业队伍专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构建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4],建设一支专业化水平强,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对提高医学生就业有重要的意义。也可征集管理学心理学的专业教师加入就业指导队伍。此外,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让医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让有意愿去医疗以外行业发展的同学也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
5.医院创新用人体制,实现人才的正常流动,为应届生顺利就业提供通常的渠道。《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政府要进一步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深化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各项法律法规,消除不同地区就业的政策性差别和制度障碍,建立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自由流动的医学生就业市场。从制度层面保障医学本科生的就业权益,让医学本科生不再顶着临时工的身份在医院工作,让就业市场逐渐开放,渐渐消除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象,促进医学本科生的个体发展。
5.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分布。为在落后地区就业的医学生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以及就业优惠政策,即使是落后地区,也能有名师专家,也能出名师专家,从而增加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吸引力。
三、小结
医学本科生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都比较大,解决医学本科生就业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改革、学生管理、学业辅导、就业指导、医疗卫生系统人事改革等多个方面,需要学生个人、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全面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综合素养及就业能力,使他们能进一步适应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也为医学本科生的就业开辟更多路径,实现医学本科生个体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振珊.医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50-51.
[2]江凌凌,童燕,刘晓鲁.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南军医,2007,9(4):108-110.
[3]王朵勤,孟楠.医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66-368.
[4]程向晖,薄茹,张东升,等.医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对策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5):104-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