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2015-12-07 19:50季成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6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培养

季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创新型人才是当代知识经济中的关键力量。而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革新中至关重要的核心,是建设创新型社会中的重要责任体系。同时,是我国贯彻落实创新型教育体系和建设人才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而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新常态下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对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59-02

创新是检验一个国家是否能够继续前进的关键,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是一个地区保持稳定的核心。而这个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的创新。人才的创新是通过其创新能力进行创新活动,为社会创造贡献。所以,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的关键任务。而在新常态下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机制缺乏创新、创新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难以实施、教师队伍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投入资金不足,而下文对其进行一一表述。

一、新常态下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问题

1.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机制缺乏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教育体制和办学理念上都有了一定的突破,进入到了创新的队伍当中。无可置疑的招生考试制度和教学科目研究体系等都取得了一定的创新,然而总会存在着一些迂腐和陈旧的理念,使得高等教育整体机制难以获得较大的突破,莘莘学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取得达到较高水平,没有实质性作用。从而导致高等教育体系仍然使用旧的教学模式和观念,招生制度缺乏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仅仅只在表面上做工夫,难以深入推动发展,创新教育体制难以实施改革。

2.高等院校中创新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难以实施。根据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创新型教育体系方向研究得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创新型教育内容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不够,从而使得创新型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方式抵制不住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方式,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约束。而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中的教师、教室以及考试中心等依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方法,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型系统方法不能完全结合,创新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难以实施。

3.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与国外的高等教育体制相比,缺乏创新型的实践能力。而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给学生起了一个榜样和表率的作用。所以,对于加强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开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育,进行创新型的教育培训,推动教师的创新能力开发,对学生进行创新型的教育。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高等院校中的教师队伍素质在不停地提高,然而一些高学历的教师是没有什么教学经历的,导致了高等院校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作用。

4.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投入资金不足。创新型的人才教育是高等院校中重要又艰巨的一项任务,而创新型的教育务必要遵循实践探索为首要条件,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创新思维,对传统的教学设备和师资能力进行创新型改革,对高等院校学生实施全面创新培养,而这些都是需要资金投入才可以实施的。依据目前来看,我国对高等院校的资金投入是不足的,无论是在办学经费上还是创新型教学支出上金额投资都是远远不够的,这个现象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障碍点,阻碍其发展和进步。

二、新常态下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1.营建高等院校创新型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新常态下为高等院校营建创新型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营建的环境如何,是否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否对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具有推动作用?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包含着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但也有其糟粕部分。这些陈旧落后的文化阻碍了创新型教育的发展。比如:在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文化,不允许质疑和灌输教育的方式是被需要强调执行的。这样的一个方式只会使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和对自己所产生不一样的想法感到质疑,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继续进行,创新局面难以形成。从另一方面上说,倘若一个创新型人才具备创新能力,却缺乏创新思想或者创新精神,则会体现不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活动也难以展开。所以,新常态下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从文化体验和价值理念上对传统文化中成为创新型教育体系中的阻碍点进行扫除。而且,对于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要营建一个好的环境,建造一个和谐的氛围,鼓励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动创新型人才教育,为高等院校学子创建良好条件。

2.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学分制度,建立创新型学分评分体系。第一,要把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是课堂的主体,通过灌输式传授教育为主要方法,授课内容以书本理念为主等进行改变和革新,以经过实践教学获得知识为前提,诱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从而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而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方法。第二,改变传统学分制度,在总分中适当添加实践分数,使实践分可以在总分中占得一定的比例,使得实践分在总分中占的比例和理论在总分中占的比例相互平衡。通过改变传统的学分制度,高等院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身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支持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活动起到一个激励作用。第三,建立创新型学分评分体系,高等院校应该把创新型学分评分体系引入到选修学分当中,如果创新学分为必修学分的话,可能会造成一部分以成绩为主导的学生不适应。这样可以使学生慢慢适应,从而对具有创新型能力的学生起到激励效果,为高等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赢得一个有效的途径。

3.适当地更改教学内容,高效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对创新能力实施培育是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型人才的评判标准是确定其人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活动效率之分,则是对创新能力高低的判断。所以,对高等院校学生要进行创新能力的培育,使高等院校的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强大后备军,成为祖国创新事业的栋梁之才。而高等院校应适当更改教学内容,在原先的理论知识基础教学上,保留好的教学理念,增添创新型教育。在制定课程上,能够适当合理把创新学和创新思想的开发等相关课程加入到课程中,然后把这种创新型课程当作是必修内容。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可以使高等院校中的学生完善其学习方式,把握创新的相关理念,在进行创新活动时熟知其规律和原则,并可提供创新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为高等院校中的学生实施正确合理具有科学创新的活动奠定基础,还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行为更好地开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起到关键性推动。endprint

4.增加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协作与沟通机会,为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奠定基础。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始终的关键,高等院校的培养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而创新型人才有三个关键点,分别是具有一定的创新型精神和思想,创新能力的塑造以及创造型人才对社会的贡献。而第三个关键点,即是创造型人才对社会的贡献,特别是进行高水平贡献的过程中。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高等院校应该增加和企事业单位的协作与沟通,积极对这些单位进行人才运送,保障人才质量,即使高等院校中的人才踏入社会后,也可以继续成为社会中的人才,为社会做贡献,推动社会进步。在这个过程中,高等院校是创新型人才开发的重要载体,为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提供了基础性条件,而且为高等院校培育普通人才转化为创新型人才起了铺垫作用。

5.建造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教师队伍,提高创新型师资保障。在高等院校中,能否推进创新教育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思维和能力。倘若高等院校中教师队伍没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就对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就无法贯彻落实。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重视教师队伍创新型的建设和培育,促使教师创新型能力的开发,且要和本身教育理论知识相结合,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严谨的科研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创新型教育。除此之外,使得教师通过自身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型活动的筹备,培育高等院校中学生的创新型想法以及给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总结

综上可得,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国高科技能力的创新,而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得首要解决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人才培养路径进行选择。而针对新常态下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主要有:营建高等院校创新型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学分制度,建立创新型学分评分体系;适当地更改教学内容,高效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增加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协作与沟通机会,为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奠定基础以及建造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教师队伍,提高创新型师资保障等,这样才可以使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王新心,王立华.浅谈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企业导报,2013,(14).

[2]马廷奇,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教研究,2011,(05).

[3]孙志明.高等学校创新性人才培养链研究[J].{H}青年文学家,2011,(11).

[4]刘方涛.试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互动模式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

[5]田德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培养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