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媛,刘国瑞
(辽宁教育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①
王少媛,刘国瑞
(辽宁教育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科学发展是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始终探索的重大问题。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须正确认识其基本内涵,并结合省域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有效分析其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之间的动态关系,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处理好与国家宏观战略的关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多元价值取向间的关系、小区域与大区域的关系以及现实与未来的关系。
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工程
科学发展是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始终探索的重大问题。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既是区域社会科学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客观要求,也是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各类局部改革目标的根本指向。结合省域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须正确认识其内涵,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有效分析其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之间的动态关系,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处理好各种复杂相关关系,才能实现其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是当代人类实践提出的重大命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科学发展观概述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具有根本指导意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体现的更为深刻。
第一,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精神内核。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就是实施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使整个教育过程回归到以学生和教学为中心,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生活的最终目的。
第二,全面协调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内外部关系规律的制约,一方面要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发展相衔接,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部分,并积极为这种发展服务。其重要体现就是高等教育的外适性,即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与社会服务功能上实现与外部社会需求的对接、适应和协调。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外适性必须以内适性为基础,要充分遵循自身内部发展规律,把握好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协调发展,把握好与其他区域高等教育和国家整体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做到高等教育内
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统一。
第三,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战略。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等教育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既要“瞻前”也要“顾后”,既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又要符合我国现实国情,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给后代留下充分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其重要体现就是树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着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并以长远眼光合理调控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结构,营造适应竞争的环境,不断拓展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空间。
第四,统筹兼顾是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高等教育是由多种关系相互联结组成的复杂系统,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必然要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处理好这些关系,如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关系;效益与公平的关系;整体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自主理性发展与对外开放服务的关系等等,协调好这些关系,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总之,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系统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状态。具有发展的外部适应性、发展的内部协调性、发展的前瞻性、功能发挥的全面性和发展环境、条件及体制机制对教育运行过程的保障性等基本特征。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就是在省域地理空间范围内,以实现高等教育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和谐共存、动态发展为目标,通过对相关教育要素的调节、控制、创新等手段,形成有利的发展条件,使省域高等教育的功能、结构,既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够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满足将来发展的需求的省域高等教育系统整体的运行状态。
(二)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系统结构与运行关系
系统工程理论是从总体出发,对大规模复杂系统进行规划、管理的重要方法。省域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应用这一方法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将省域高等教育作为整体考察对象,根据其内外部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可以构建出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状态的系统结构图型。按照系统输入—输出的路径,可以分解出科学发展环境、科学发展条件、科学发展能力和科学发展质量四个子系统。其中,发展环境、发展条件是输入性指标,是整体系统能否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发展能力、发展质量是输出性指标,表征整体系统实现科学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四个子系统之下,又可以分解出12个基本构成要素,每个构成要素之下又可以分解出若干次级观测点(见表1)。
表1 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系统构成要素及观测点
以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系统构成为基础,可以进一步构建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系统关系模型。即,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理念、价值标准和目标指导下,形成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环境、条件、能力和质量为要素的运行系统;以上述运行系统为基础,可以建立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系统;通过综合性评价和若干领域的专项评价与分析,进一步构建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预警监测与动态反馈系统,最终形成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水平评估与动态监测的闭环管理系统(见图1)。
图1 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关系模型
(一)处理好与国家宏观战略的关系——坚持“服务全局、发展特色”
省域高等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高等教育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高于局部,国家高等教育对省域高等教育具有统率和主导作用,其整体的战略布局与发展趋势,从根本上影响着省域高等教育的结构状态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状态也制约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格局,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推动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必须首先处理好与国家宏观战略的关系,既要坚持服务全局,也要发展自身特色。一方面,要与国家宏观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保持高度的一致,必须通过自身更为具体的战略措施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政策落实到实处;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战略措施和路径选择上,也要结合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自身的教育基础,形成符合省域发展现实与未来需求的特色性、优势性战略与措施[1]。以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为例,我国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目标,这对各省高等教育发展是总体要求,但由于各省教育发展条件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同,在具体战略目标的制定上就会有所差异。如辽宁教育规划《纲要》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起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和效益高、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体系,把辽宁建设成为教育强省”,并提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社会贡献率达到全国领先地位”。这一发展目标,就是综合考虑了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要求,以及辽宁作为教育大省和国内高等教育发达省份的现实基础、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客观要求等综合因素而制定,既坚持了国家战略目标,又体现了辽宁实际需要。
(二)处理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适应社会、引领发展”
省域高等教育与省域经济社会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着教育的基础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影响着教育结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等;另一方面,教育又是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途径,具有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功能,对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运行质量提升以及区域文化的形成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
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必须要协调好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是要实现两者的“搭配得当”,即,从个体需求方面,高等教育要基本满足当地居民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受教育质量方面的基本诉求;从经济发展需求方面,省域高等教育规模要与省域经济总量、高等教育结构要与经济结构和人力资源需求结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要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之间大体相当。而实现两者之间的大体相当,必须遵循“需要决定供给”的理论,前提是建立起科学的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预测和预报机制,定期发布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权威信息,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量、培养层次、专业结构和学科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提供根本依据。二是要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即,省域
经济社会要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资金支持和成熟的人才市场,高等教育也要通过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等功能,为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两者之间处于一种互相协同、良性互动的状态。有学者认为,由于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不同省份高等教育的功能发挥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呈现出跟随发展-伴生发展-引领发展三种模式。在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省份或地区,高等教育更多的依赖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支持,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起绝对的制约作用,高等教育处于跟随发展阶段;在高等教育相对发达,资本和劳动力比较密集的省份或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呈现出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关系,高等教育一般处于伴生发展阶段;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发达省份和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先导和引领作用,一般处于引领发展阶段。协调省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就是要根据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作用的大小来准确判断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从“政府角色、高等教育规模、学科专业结构和社会服务程度”等四个方面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2],形成完善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坚持适应社会、引领发展。
(三)处理好多元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坚持“育人为本、其他社会价值为用”
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对“高等教育是什么”、“高等教育应该怎么办”、“高等教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等有关高等教育基本问题的价值判断[3],体现在育人价值和知识传递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人口价值和国防价值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由多元价值组成的矛盾统一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对高等教育目的和任务认识不同,某一价值取向或某几个价值取向就会占主导地位,成为高等教育政策与办学实践的根本导向。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历经以政治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经济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政治与经济二元价值取向等不同阶段,目前正在向育人价值和知识传递价值回归,走向以育人价值为核心的多元价值融合阶段。
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必须结合省域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统筹协调好多元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及其本体功能,将育人价值作为评价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核心标准。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其本职功能就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人才,并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其社会功能。离开了育人功能,高等教育的其他的教育社会功能则无从体现。其次,要充分认识不同历史阶段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统一关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实现多元价值的融合与统一。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无法脱离社会,个人的价值又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来培养与体现的,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去服务社会,又通过发展人的主体价值而实现了其他的社会价值,因而,高等教育是以育人价值为核心的多元价值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必须结合省域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实现多元价值的有机融合。应更多的着眼于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为核心,其他外在的社会价值作为次要标准,坚持育人为本、其他社会价值为用。
(四)处理好小区域与大区域的关系——坚持“对内合作、对外开放”
省域高等教育是以省级行政管理区划为单位划分的体系,具有明显的空间性特点。这种空间性,决定了省域高等教育必然对所在省份有着高度的依赖性和密切关系,因而必须立足本地状况、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可能提供的资源条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但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流动性,使高等教育同时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以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异地就学、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等为标志,省域高等教育资源同时也具有为其他省份服务的功能,因此,省域高等教育的空间特性又是相对的,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设计,必须兼顾到本省与其他省份或更高层次区域的关系。
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处理好小区域与大区域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强化省域高等教育为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作为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体的高等学校,回应并服务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必然之举,须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以及人才市场变化,合理设置、调整学科专业及制定招生计划;省级政府要加大对本
省高等教育统筹协调权,通过建立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目标操作系统,实现省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为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动力。其次,省域高等教育也要树立大区域观,在调动本省资源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并服务区域社会过程中,打破“小而全”式的封闭发展模式,加强与其他区域高等教育乃至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省域高等教育的地缘属性,加强与经济上有同质性、文化上有同类性的相邻或相近省份高等教育合作,通过高校跨校、跨区、跨类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协同发展,从更高层面上实现省域高等教育间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省域高等教育必须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本省高等教育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师资与教材、学生互派、学位互授与联授、科学合作等多种措施,在较短时间内直接提升本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国家高等教育做大做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处理好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坚持“立足当前、持续创新发展”
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作为系统运行的理想状态,既会在空间特性上体现为与周边要素的和谐共存、良性互动,又会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自身发展的前后衔接、健康有序和持续创新的活力。高等教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本质上是在时间维度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须坚持的基本战略。
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的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从当前社会的迫切需求和现实条件出发,优先解决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增强内部协调性并提升外部适应性,着力实现与现实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又要着眼于长远需求,做好中长期的规划与布局,努力把当前的需求与长远的、未来的需求统一起来,做出更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安排,如,着眼于省域产业结构调整及未来市场需求,着力构建省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以长远眼光、合理安排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着眼于省域以及更高层面区域的市场化程度,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和调整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调整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以及资源配置方式,增强在未来发展中的弹性与应变性,既能立足当前、服务现实,又能面向未来,具有持续创新发展的能力与活力。
[1]王少媛,刘国瑞.对高教强省建设实践的思考与认识[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17-20.
[2]罗良针,王月红,张阳.“三关系论”视域下,江西高等教育区发展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4,(6):246-251.
[3]徐红,董泽芳.中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60年嬗变:教育政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0,(5):7-9.
(责任编辑:杨 玉;责任校对:于 翔)
Promot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 is a System Engineering
WANG Shaoyuan,LIU Guo rui
(Liaoning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a major issue explored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we should recognize its basic connotation,combine with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use the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 to analyze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structure,function and operating mechanism,use the overall planning method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ional macro strategy,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d the multiple value orientation,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mall area and the large area,the reality and the future.
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scientific development;system engineering
G640
A
1674-5485(2015)01-0038-05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重大攻关项目“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水平评价与动态监测”(JGZDGG201401)之第一专题“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理念、标准与评估体系研究”(JG14DA01)。
王少媛(1970–),女,辽宁凌源人,辽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刘国瑞(1965–),男,辽宁建平人,辽宁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