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亮
中国乳业国际化发展意义重大
文│宋亮
宋亮:高级行业分析师。任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凤凰财经、经济观察、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曾供职于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调控处、商务部内贸信息中心。
继光明、蒙牛、伊利之后,贝因美、三元、新希望也在2014年加入了国际化发展的行列。贝因美深化与爱尔兰Kerry集团合作,同时与恒天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有助于推动企业自身管理体制改变,同时极大提升了其资源保障能力;三元、新希望借着中澳自贸,纷纷到当地投资建厂,充分利用澳洲的资源优势;伊利、蒙牛继续扩大在新西兰的投资,伊利追加20亿元,投资当地液态奶生产及深加工产品;蒙牛与当地合作,打造进口液态奶。在去年年底,习总书记访问新西兰和澳洲时,对于中国在海外投资奶业发展,给予肯定。
中国乳业国际化发展的意义重大。从宏观来看,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未来中国市场必将全面融入国际市场当中。同时,为推动经济发展以及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更加广泛自由的贸易区。这意味着未来越来越多海外平价快消品将涌入中国市场,包括乳制品在内的快消品必将接受国际市场廉价产品的挑战。广泛的自贸区发展,不仅挑战了中国快消传统渠道,同时对于新型电商渠道也产生极大挑战,促使当前的商业模式和利益分配关系发生极大改变。乳业产业加快国际化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低价奶源、成熟的工艺和产能、产品品牌、技术和前沿的研究成果等优势资源,提升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的实力,从而缩小自身与乳业发达国家在产品品质、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差距。未来进口液态奶对国内市场冲击会越来越大,当前进口液态奶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我国企业加快海外资源布局,同样可以获得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从而在中国市场上具备与外资品牌竞争的优势,这就是笔者针对进口奶冲击提出的“以夷制夷”思想。
国际化发展,有助于提升自身资源保障能力。近两年,中国乳品消费受制于质量安全、价格上涨以及渠道等问题,消费增长有所放缓。2014年一二线城市人均乳品消费量平均增长不超过1%,目前三线以下地区乳品消费在总消费的比重仍然偏低,市场整体处于“消费培育”阶段,但整体增长速度快于一二线城市,部分地区年消费量增长速度超过10%。近两年乳品企业业绩增长很多来自三线以下地区。按照原奶折算,近两年中国大陆地区原奶消费量大致在4000万~4300万吨,而实际国内原奶产量大致在3500万吨。到2020年前后,随着三线以下地区9亿人口的消费培育起来,笔者初步测算国内原奶需求量将达到6000万~7000万吨。目前,国内奶牛养殖处在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养殖业转型,存在问题较多,到2020年预计提供原奶产量不超过6000万吨,未来我国大约有1000万吨原奶需要依靠进口。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加快海外资源布局,有助于提升我们在海外资源的获取能力,有助于提升国内企业在乳品国际贸易的话语权,从而为更好满足国内需求提供保障。
从微观企业来看,通过海外投资收购或者入股合作等方式,一方面有助于企业熟悉国际市场环境,了解国际奶业相关规则和制度,有利于培养各类国际化人才;一方面有助于将国外成熟的管理体系、生产安全制度、养殖经验和成熟工艺引进来,从而实现国内企业在管理体制上朝着国际化成熟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