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医生的四重境界

2015-12-06 11:50蔡雨晗
中国医学人文 2015年5期
关键词:病患医患医学

文/蔡雨晗

未来医生的四重境界

文/蔡雨晗

传统的医生评价体系中,我们习惯用“德艺双馨”评价一个好医生,我们经常用“技艺精湛、学识渊博、医德高尚、任劳任怨”形容那些值得尊敬的专家。但是,我们只强调了个人能力。在未来的医疗体系和社会环境下,各利益方之间的关系呈现超级链接特点,数据共享下的信息越来越透明,患者对于医疗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对于医疗机构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医保对于医疗机构施加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医疗机构内部越来越扁平化,医生会被赋予更多的职责与权力,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更高的能力。因此,一个医生仅仅能够“独善其身”是远远不够的。在华西两年的临床医学学习中,结合自身经历、授课老师讲解以及近来种种医患新闻,我认为未来的医生应该达到以下四重境界——个体、合作、管理、领导力。

第一重境界——个体

未来医生的确不能只强调个人能力,但是个人能力却也是保证其他更深层次能力的基础。唯有把好个人能力这一关,我们才有资本向更高一层迈进。医疗技术的精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未来我们需要的是更加人文的医生。

首先要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第一,自我的价值观和做人原则要保持在正确的取向上不动摇。我们可以看到,如今医生的灰色收入越来越少,不仅与社会制度的进步有关,更与当代医生本身素质的提升密不可分。唯有做到公平公正的为人处世,医患关系才可能和谐。河北某医生收病人红包边数钱边笑的新闻仍记忆犹新,为不少人诟病,不仅失了名誉,还毁了前途,应引以为戒。第二,要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清醒的认识。定位自己,找到合适自己的领域,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病人负责。

其次要有过硬的自身素质。未来的医生更加开放、坦诚、平等、多元化,同时尊重个人信仰和文化。“华西拒绝为艾滋病人做手术”事件的真相到底为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无论孰是孰非,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其实就是医患之间一定要坦诚相待,医生更是要掌握为人处世的艺术。作为医生,要知道怎样和病人交流,能否清楚地描述病人的病史,能否用正确恰当的语言把诊断结果告诉病人;是否尊敬、理解病人,是否能让病人也理解你想让他做的事。你的同事理解你的想法吗?你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吗?大夫必须学会医患沟通的技巧,有的大夫花了30分钟也不了解病人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对患者的问题有很好的感知力,只问几个简单的问题就抓住了要点。面对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医护人员不能只是抱怨患者的态度蛮横。医学院校应在教育过程中着重告诉医学生对病人负有什么责任,如何对待病人,了解疾病的伦理学后果,了解医生的情感对治疗的影响。

再次要学会自我管理。未来的医生更应意识到心理压力对自身及他人的影响,意识到因情绪而产生的偏见、以及偏见对于判断和行为的影响。未来的医生不仅能担责任、守承诺、保持医疗质量稳定性,也能够在与他人合作中保持灵活性和兼容性,同时保证工作、生活、健康的平衡。每个医生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此外医生的压力很大,致使国外很多医生滥用药物成瘾。医生也要学会排解自己的烦恼。如果你刚和太太吵架后就去医院上班,自我感觉恐怕会很糟糕。大夫要认识到自己也会出问题。

最后要注重自我发展。未来的医生不仅通过继续教育渠道学习,更能从实践中学习、向同行学习,同时更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甚至跨界学习。在大二下学期的临床医学导论课程中,有一位授课老师是来自华西医院肾脏内科的苏白海老师,他就是跨专业跨界学习的典范。他在博士阶段选择了化工专业,并且最终研发出了比进口器械便宜但是效果相当的医疗器械。

第二重境界——合作

在未来,医生将不再鼓励个人英雄主义,而越来越强调团队作用。未来的医生更愿意倾听来自各专业的意见和建议,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上换位思考,争取获得同行和患者的信任和尊重。未来的医认为在这个目标引领下,一切行为都是有理由的。而病人的想法却恰恰相反,医生与病人持有不同观点。图姆斯作为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她的感受代表了大部分慢性病患者的呼声。面对医生坚持“治愈”才能达到目的的终极目标,她起身说“不”。在她看来,“患者来看医生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不适,以及身体的种种表现处于失控之中……医学的目标主要是缓解这种不适感——恢复到以前比较好的健康状态,这也许包括但并不局限于器官功能紊乱的治疗。”

我非常赞同她的观点。当下我们已经步入慢病时代,慢性病大多是生活方式病,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急性病、传染病而言,治愈、防止更大规模的爆发显然是直接目标。而对于多因素导致的慢性病,医生对于疾病的态度不应该是敌我相对,更应该把它看做生命中的一个维度,寻求一种带病生存的最佳状态。

因而很多时候医生与患者的冲突,在于对医学目标的认知,对疾病的态度。医生读懂病患的意义,就能形成一种更好的沟通。而医生也将关注点从疾病转向病人,将自己的定位从单纯的治疗者,转化成照顾者、陪伴者。因为医学的存在,病人可以生活得更好,这是最终目的。

学术性引导实用性——医生应该怎么做?

现象学作为应用哲学,应用在医学领域的目的,不仅为了陈述与在具体规定情境中阐释理论,更希望借助对人体和病患经验的分析,为医生了解患者打开一扇窗,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对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作者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是“移情理解”。这种理解以对身体体验为基础。医生要与病人共享生活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职业,最终目的是达到一种医患共情。通过移情理解,医生逐渐完成从科学体验到理解病患的过渡,最终与病人建立起一种情感共同体。第二是“临床叙述”。每个生命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所不同。这里的临床叙述,与问诊过程中的患者主诉不同,不再是患者仅仅描述症状,医生对号入座,而是一种更广义、更个性化的表达。患者叙述的内容是病患给自己带来的改变,以及自己作为病人的生存困境与心里挣扎。这一点就体现了病人“自然”的描述和医生“自然主义”取向的区别。医生只有全方位了解病人,才能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痛苦。这也是叙事医学的题中之义。第三是“治疗关系”。这又回到了“治疗”和“治愈”的问题上。医生要了解病人的客观身体情况,同时更要理解病人的主观诉求,医学的局限性无法突破,因而当无法治愈时,给予合适的治疗才是关键。

纵观本书,最大意义在于在整个医学研究中提升了患者的位置,并把患者感受纳入临床决策中,且通过现象学的分析,为她的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以往普遍的认知中,疾病是医学攻克的对象,医生是医学的主导者,而忽略了病人。作者从病人的角度出发,给现代医学沉重一击。显然,关注患者本身,以患者为本并非要颠覆循证医学和临床路径,而是为了提供多一种思路,双轨并进。而她也正是从病患的意义出发,直面医学现代性危机,为今天的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念。最终,将医学回归成“人的医学”,求善的“人学”。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猜你喜欢
病患医患医学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高校医患关系研究反思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早期护理干预预防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 共享美好医患关系”颁奖暨学术论坛剪影(二)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 共享美好医患关系”颁奖暨学术论坛剪影(一)
研究序贯性通气在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肺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