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养得浩然气 笔底铸就壮美魂

2015-12-05 11:52鲁德才林溪
书画艺术 2015年5期
关键词:字幕书法

鲁德才 林溪

1948年,金中浩出生于上海。其父曾受业于沪上汪恂先生,擅长魏碑,在其父教示下,自幼从柳公权《玄秘塔》入手,规行矩步,打下扎实的功底。初中时,专学《郑文公牌》。高中时,拜姚青云先生为师学魏碑。文革中他曾刻苦自学,一为书画印,二为文史哲。1969年,他高中毕业,下乡至吉林省长白山下的安图县,从一个知识青年到公社干部,从县电影管理站的宣传员到县文化馆的美术员,一晃就是7年。这7年,一方面是他对书法的孜孜以求,笔耕不辍;另一方面,东北黑土地的农村艰苦生活,风土人情,基层工作的磨练使一个江南才子的灵魂与肉体得以锻造。他从这所“社会大学”毕业了,人们笑称“唐伯虎”变成了“东北虎”。

1976年,他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字幕美术设计工作,成为一个重要转折。进长影不久有一次回沪探亲,他父亲的朋友看了他的书作,约他晤谈。其中谈到:学书的路子无非二类,就像我们家乡苏州城里的2样东西:“宝塔”和“城墙”。其一是抓住一门一派,深得精髓,如宝塔拔地而起,纵向发展;其二是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如城墙般连绵不断,横向发展,融会贯通后若能自出机抒,必成大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毅然选择了“城墙”模式,由此奠定了他的艺术发展方略。

在长影工作的20多年里,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一方面,职业对他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其一,影视字幕是一种实用性的、工艺性的书法,为电影艺术服务就必须要雅俗共赏,要让普通不懂书法的观众看着赏心悦目,又要使有书法鉴赏力的观众叫好,确并非易事。其二,影视作品风格样式五花八门,要根据导演的特定要求设计出他所需的“那一种”,只会写一、二种面貌是断难胜任的,要会写许多面貌,要能多变和善变,所以要求你不仅诸体皆擅,且能随意变化,变出不同意趣、格调的字体,更要有准确的分寸感,导演才能认可。其三,由于影视字幕转瞬即逝,要求字幕刹那间给人以强烈的、难忘的印象,所以必须具备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这就要求情感和情绪的参与,使其富有艺术感染力。其四,职业要求它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感受能力,更要具备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最后还要有一定的表现力,所以,字幕书法须将“古质”和“今妍”完美地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化古为今,濯古出新。

另一方面,他的自学要联系工作实际和自我发展方略。他开始读自己臆想出来的书法大学。那时大学尚无书法专业,他为自己设定课程,拉出一长串历代书家的代表作和理论书目,从唐碑写到魏碑;从汉碑写到小篆、金文;从苏黄米蔡写到明清、民国的大家。每年临写十几种碑帖。每天临习一段,到能背临,自己批改、作订正后再背临,直到烂熟于心。临完一种创作练习,同时自学书法理论、篆刻和古文字学……长影这所艺术大学使他学到了太多太多。他边学边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做着各种融会、化合的尝试,带着工作的问题再学习:淘漉、梳理、贯通、突破、拓展、攀登,一路勇猛精进。他的“城墙”在不断延伸。对自己风格的定位、走向和打造也明晰起来。秦汉到魏晋的碑版、墨迹中,雄深博大、恢宏宽厚、浑穆端庄、质朴中和、刚劲坚实、悲壮苍茫……种种审美规范,时时扣击着他的心扉,他在与古贤的对话中,感受着华夏的泱泱风度、铮铮铁骨,追求着中华民族的魂魄和精髓。

前人论书云:晋重韵、唐重法、宋重意。此说虽未免偏颇,却能说明韵、法、意在书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各有其深刻内涵,分别表示气韵、技法、意态。笔者即以此三者分析一下金中浩书法的艺术特点。

打开金中浩的书法集,扑面而来的第一感受便是他的浩然之气。浩气者,正大刚正之气也,备受前贤推崇。中国美学,视气为生命。多年来,他走着一条法乳魏晋、出入秦汉的正途。汉隶、南北朝碑版中的经典,他临得形神兼备,有古、有我。尤其可观的是临作后洋洋洒洒的跋语。文辞精美,或考证或评析、或记临学感受,读来真切地感受到他对经典的挚爱和虔诚。他以碑为本,努力去贯通南北朝诸碑版,采撷其用笔雄强遒劲,结体宽博洞达,气象浑穆庄严的总体神韵,同时吸收晋人墨迹中俊逸潇洒,流美飞动以补充壮美之另一隅。通过他长期的心织笔耕,养“庙堂”与“林泉”两气于胸中,融阳刚与阴柔双美于笔下,使作品洋溢着浓厚的金石碑版气息又飘荡着清新的书卷气。

其次,其用笔雄峻坚实、铺毫而行。提按顿挫、翻转绞折深藏于带有浓厚篆隶遗意的笔痕之中。他善于吸收二王、苏米的用笔技巧。行笔舒缓沉稳,徐疾有致、擒纵自如。利用行止、转折处调整笔锋,峰回路转处,时时得势、蓄势,一旦发力,笔力干钧,如挟风云雷电,痛快淋漓。刘熙载在《艺概》中曾云:“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由于他善于借鉴,领悟前贤和今人的成功经验,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搜索,总结出一套融碑之凝重与帖之灵动于一炉的驭笔技巧,形成带有他鲜明个性的质坚气雄、厚重清劲的笔法。其结体奇正开合,起伏跌宕,变化莫测,来源于他对单字结构的精深研究,来源于结构上纵敛开合的布白技巧。纵敛是调节结构元素量度的,开合是调节结构元素密度的。而他的行书中穿插与避让相辅相成,大强度地对撞和对比,造成了强烈而又和谐的效果,为豪放的情感找到了载体即力的式样。作品章法匠心独运,字字独立,几乎不连属;字距拉大几与行距相仿;然左右上下参差,轻重大小错落,使行间空白形成曲线,产生韵律感,犹如交响乐章,有起承转合、层层递进,推向高潮,恰到好处地戛然而止。一幅作品当一个字来布白,故有一气呵成之势。

再次,说到意态。就是包含某种思想情感或意趣的视觉形态。书法除了功力和技巧,更就有神采和情感等内涵,否则将仅成手技,不足以撼人心魄。他长期从事影视字幕美术设计工作,题写片名从不轻易下笔,要看剧本,看样片,听导演构想,直到心有所感,情有所动,一番酝酿构思再下笔。他题写的片名,风格各异。细细品味:《开国大典》凝重如山,雄伟庄严;《百色起义》桀鹜昂扬,豪气干云;《七·七事变》“变”字撇直甩至前三字之底,过格的变形,正是日寇侵华违背正道的象征……他常说:要一手伸向传统要营养,一手伸向生活要灵感,胸中有,笔下方能有。看来他是深谙其中三味的。

读罢金中浩的书法,听罢他本人自述。颇多启示,赘述于后。

其一,中国书法有两大基本属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其艺术性建筑在实用性基础上,艺术性不能脱离实用性而存在。许多古典书法精品就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就是说,书法家必须从无法学到有法,再从有法晤得书道技法的准确、熟练加上修养到家,才能升华为新一轮无法——从心所欲不逾矩地表现自我的境界,才能谈得上艺术性。长期的实用性书法实践,是他能有所成就的基础。

其二,王安石云:“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作者对书法传统深入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他成就的大小,在传统上面的功力与他的成就往往成正比,这一点在中浩的从艺经历中再次得以印证。他在浩如烟海的书法传统里志存高远,坚持城墙发展模式,广泛涉猎,并在秦汉、魏晋之中抓住中国书法的主脉和根脉做长期锲而不舍的努力。特别是在王羲之、郑道昭二位身上获益良多,与此中获得足够的精神钙质,从而形成他深雄豪迈又从容雅健的艺术风格。说他能探本溯源,取法乎上,深思慎取,融会贯通,谈何易哉。

其三,书法家在创作时,表现着他的本体精神,本体精神来自于对生命与存在的体认,只有强悍的本体艺术精神才能表现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品质和精神诉求,那就是对大美、壮美的追求。中浩出生于江南,江南的山水人文予他以聪慧精明和潇洒细腻的天赋,关东的黑土地滋养了他豁达豪放和宽厚平和的秉性。是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潜移默化形成了他的艺术气质和感觉,形成了独特的“南入北相”,故下笔展现出大气磅礴、雄奇瑰丽的境界和不同凡响的力量。作品是作者理想、气魄、神采的外化,正是作者本体精神的作用。所以说是时代造成了金中浩,而他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责任感,以对自己内心的刻苦修炼,以对创造大美、壮美的历史使命的自觉担承,回报了时代。

1997年他被调到吉林省书画院任副院长,告别长影,走上了一条专业书法家的道路。当然,城墙工程仍方兴未艾,他仍不断地在塑我,毁我,即在肯定自己和否定自己的螺旋行进程中升华自己。依笔者之见,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若能注意进一步吸收二王的神髓,写得再放松一点,率意一点,将更完美和成熟。

猜你喜欢
字幕书法
听写字幕——谷歌黑科技
有声有字,字幕制作不求人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快速搜寻和下载电影字幕文件
自己动手 调整错乱的影视字幕
简单快捷提取视频文件中的字幕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