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蓓芬
摘要:酒店前厅客房管理课程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管理能力的重要课程。但是由于采用传统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弱,而且课堂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大大降低了酒店管理人才的质量。工作坊(WORKSHOP)是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将工作坊模式应用与课堂教学,通过展开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社会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工作坊模式;酒店前厅客房管理;应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50-02
酒店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酒店应用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目前酒店应用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管理能力,学校也希望通过酒店管理方面的课程,培养具备较强的前厅与客房服务的操作与管理能力,为酒店输送合格的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是酒店前厅客房管理课程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院前厅客房管理课程开发与建设也经历了学科本位、能力本位与工作过程本位三个阶段,工作坊学习模式是本课程改革进行到现阶段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所做的创新探索与尝试。通过为期3年左右时间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前厅管理管理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值得借鉴与推广。
一、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内涵
工作坊(workshop)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领域,它的理论依据是团体动力学,该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中首次提出。勒温指出,“团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分析单位,是有着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其成员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而是被组织到一个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系统之中。虽然团体的行动要看构成团体的成员本身,但已经建立起来的团体,其个体成员动机与团体目标几乎混为一体,所以,一般来说,通过引起社会团体变化而改变其个体要比直接改变个体容易得多”。①
20世纪60年代,美国劳伦斯·哈普林(Lawence Harplin)将“工作坊”的概念应用到都市计划之中。后来逐渐把“工作坊”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形成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之一。工作坊不同于上课、讲座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一种体验式、参与式的学习模式,一般由10~20名成员组成一个小团体,选择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成员为主持人,成员在主持人的指导下,通过活动、讨论等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成员在参与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很好地契合了高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工作坊教学模式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第一,主题性。工作坊探讨的话题具有明确的主题,一般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采取专题化设计。第二,体验性。它不是着重于教授理念,而着重于体验,是一种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同步施行的实践模式,成员在参与过程中能够相互沟通,提出方案,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深化认识。
二、酒店前厅客房管理课程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酒店作为服务业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发展规模及服务水平更是日趋提高。但是,在酒店数量增多、规模扩大、急需人才的同时,作为培养酒店应用和管理人才的高校,其教育却日益暴露出教学与实践脱钩的问题。
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是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希望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前厅与客房服务的操作和管理能力,为酒店输送应用和管理型人才。这些课程的实践性要求较高,而传统的教学多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现实需求脱节,这种状况已直接影响到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如要培养真正适应企业的酒店管理人才,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课方式。[1]
回顾近些年针对酒店前厅客房管理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针对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从酒店管理课程的地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虽然这些研究都力图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但是都没有把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等放在重要位置,至今还未探索出生动活泼、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培养合格的酒店应用、管理人才,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现状势在必行。
三、工作坊酒店管理课堂模式
将工作坊模式引入酒店前厅客房管理课堂(在本小节中以下简称“管理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管理课堂分为多个管理工作坊,各个工作坊自主开展活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管理课程的积极性。[2]
工作坊模式的管理课堂具体操作如下图,并以此展开学习。
授课在课堂开始之前进行摸底,可以根据学生成绩、性别、性格或者学生自愿原则将学生分成多个3~5人的小工作坊,每个工作坊中的成员不固定,在课堂上相同工作坊的学生坐在一起,以方便各个工作坊之间展开各种活动。工作坊采取理论书籍推荐自学、专家论点交流研讨、方法技巧实践体验等方式。课前、课上和课后,各个工作坊之间分配任务,合作交流。
教师根据工作坊的组织形式,选择不同的主题,如:前厅服务质量管理、客服务质量管理、设计确定布置任务的时间。一般小主题或小型实践项目,教师至少提前2周布置任务,学生在1周左右向老师讲述思路;而迷你型小主题或小型实践项目,教师需提前一周布置;大主题或项目,教师至少2周布置,学生提前一周准备好,并且向老师展示。在课堂进行时,各个工作坊在规定时间内展示自己的成果、答案,然后展开大工作坊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可以邀请其他专业教师或社会相关部门人员)点评、总结。[3]
在工作坊模式教学中,教师既是课堂的导师,又是工作坊模式的导演。每次课堂前,教师针对课程目标,确定主题;根据自身经验、酒店及其他同行的实践,提供题目;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工作坊情况的反馈,策划课堂运作。由此看来,工作坊模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管理经验、快速的反应力和良好的组织能力,掌握团体咨询的理论、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工作坊的主题和研究项目,是引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基本方向,这些主题和项目是管理课堂中必须掌握的技能知识,有些项目或主题是真实出现过、发生过的,通过工作坊的讨论、交流,增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4]
四、工作坊模式应用酒店前厅客房管理课程中的意义
1.教学形式丰富。工作坊主要采用情境再现的形式,贴近实际,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学习内容有切身的体验和认知,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运用小组讨论、同伴启示、小组游戏等多种方法,还邀请业内专家进课堂,使教学的形式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也不再是“填鸭式”的学习,而是积极参与,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进行自我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成长,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教学成果具体可见。工作坊根据教学任务设计主题,一般1~2周集中探讨一个专题,通过课堂展示、学生讨论及发言,其教学成果清晰地反映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以及成效。
3.教学评估更加科学化。教学评估是保障工作坊推行过程中每个环节质量的根本。工作坊的评估不仅要针对教学过程,也要针对教学成果;采用参与者自评与他人互评的方式;要将定量与定性评估有机结合,又要将短期与长期评估相统一。
总结: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工作坊模式的教学已经慢慢引入高校课堂,不过在我国高校教学方面的应用还有待成熟。同时,酒店前厅客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采用工作坊模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学习,在仿真的情景中实践,改善了“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带来的弊端,实现课堂与社会的接轨,为酒店输送了合格的人才,也为工作坊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范例。
参考文献:
[1]王雪华.工作坊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8).
[2]黄星.体验式教学在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中的运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
[3]李智.鄢赫.前厅与客房管理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30).
[4]蔡雪洁.《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训项目的开发与优化研究[J].科技视界,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