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礼春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9)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这种关系是相互的,在现实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是否能顺利完成。另外,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和学习中的价值以及意义的最好体现。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进步是教师教学的目的所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有愿意去接受教师,并愿意主动地去和教师配合,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正向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在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愿,反过来,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责任感也会被激发,工作的幸福感也会得到提升[1]。
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对师生自身的价值评价会有不同的影响。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如果教师表现为专制,那么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之下可能会使学生养成依从性或者叛逆心理;而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表现为民主,那么在这种平等协调的氛围下学生就可以形成和谐相互尊重的统一体。所以,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合作,在民主、平等的交互过程中形成彼此之间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它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特殊的德育功能和认知价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间的信任与沟通,教学中的民主关系与教学中的平等对待,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还可以使学生受到人文与人格的熏陶,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作为特殊的校园文化,在社会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建设的环境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展示和谐校园文化的生动体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教师只是让学生以被教授者的身份被动地去参与学习,而不是创设条件去引导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样一种机械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隐形潜质就会被压制,得不到提升[2]。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抵触心理,并失去学习的兴趣,更进一步会使学生把抵触心理延伸到体育教师身上,最终影响到师生关系。
教师的素养包括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由于体育课是一种进行身体活动的特殊课程,教师扎实的运动和教学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没有正确的动作示范就很难使学生信服,教学中即使是口令调动等细小的环节都可能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可。教师在教学中如果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巧当,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负面情绪,不愿配合教师的教学,从而从根本上抵触教学内容,甚至完全的放弃体育课,这样的学习心理会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地恶化[3]。另外,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如果教师不能放正教学态度,课堂组织散漫,上课时不严格要求自己,教姿、教态随意,迟到早退等,都会损害到教师的形象,甚至会对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起到带头作用。
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在授课中很多教师不会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同一套标准教学,对于一些技术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动作,可能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如果强行按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极易产生运动损伤等意外事故,甚至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怕自己能力达不到要求,不能顺利地完成要求而退缩逃避,最终产生懦弱、紧张的心理。对于后进生,不能够给与更多的关怀和耐心,这种忽略了学生的形成性的不恰当的评价标准,很容易否定掉一部分学生,忽视他们后期的进步与发展。
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包括课上的组织交流和情感渗透,也包括课下的指导与情感沟通。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师生间就如同“陌生人”,课堂气氛就像一滩死水很难活跃,不仅不利于建立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更提不上对学生的启发性思维与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不光局限在课堂之上,教师也可以在课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与更多的关怀,许多教师课下很少给与学生指导和鼓励并主动去倾听学生的声音。
目前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宠爱,与外界之间缺乏交往,个人主义倾向较重,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甚至有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不合群,也有的学生个性太强,不易被群体接纳。另外,中学阶段正处于青少年的心理叛逆期,如果不能合理引导,置之不理或者盲目压制,容易产生师生间的交往障碍。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思维品质以及学生所在的整个班集体的内在和外在特点等。另外,在教学中要注意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创设合理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进步空间,多给学生鼓励与表扬,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学生观中教师将学生视为简单的接受者,学生成了教师机械灌输的对象,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很容易被边缘化。教师对学生细心的研究和用心的观察、教师向学生的虚心学习和对自我行为的不断反思才是我们倡导的正确的学生观。学生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教师需要认真对待学生,把学生作为工作中心摆在重要位置上。
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的学生,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尝试把学生当亲人和挚友对待,用心和他们相处。做到尊重、维护和包容学生。处理师生、生生之间的问题必须公平公正、合理合情,不藏私心,另外,注意处理问题的方式,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纠正矛盾的前提之下尽量给各自思考和反思的机会,在和谐的方式下取得更理想的效果,使学生信服。
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其形成到发展的过程中都要经历由生疏、接触、了解、亲近、依赖到默契的阶段转换[4]。特别是在初期阶段,由于师生关系的成长还处于磨合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果教师不能合理干涉,很容易使事态恶化,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教师需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往,把握和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经常与学生进行接触、倾听学生的声音,并做到心与心的交流。
教师的素质高低也会影响师生关系。教师的知识是否渊博、道德修养是否高尚和教育态度是否端正,这些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5]。所以,教师在今后应当不断进行研究和学习,提高和充实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智慧;经常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客观真实地评价自己,找准自己的不足予以提高;学会自我调适,在工作和生活中培养自己耐心、细致、包容和豁达的优良品质,并把它们反馈到师生关系的构建上。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当下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础的人际关系之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推进,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理论与教学实践,积极地探索和发现,摆脱教学中的陈旧模式,探索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1]刘万伦,沃建中.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1):87-90.
[2]崔金娥.新课程教学中小组互动学习模式初探[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10):35.
[3]朱倩.论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科教文汇,2013(16):159-160.
[4]鲍聪.2002年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3(4):24-27.
[5]李春风,郑岩.浅析教师素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6):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