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理想“维度”
——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评述

2015-12-05 23:16:54文/姜
中国记者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新闻奖维度

□ 文/姜 飞

·学者界面·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理想“维度”
——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评述

□ 文/姜 飞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宣部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自1991年以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持每年一次评审,其中的“国际传播奖”从2010年开始评审。我有幸参加了2015年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部分项目初审,并忝列“国际传播奖”终审评委。本着认真参与、学习思考的态度,向其他资深评委请教学习,应邀就“国际传播奖”评审心得做一个梳理,以供参考。

国际传播奖评审小组几位评委都是资深媒体人和相关领导,评审过程审慎、严谨、民主。资深评委、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同志在主持今年的国际传播奖评审中提出,国际传播奖很重要,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不能把有一点海外关系就当作国际传播。也有前任评委提出类似表述:国际传播奖不是简单的“涉外”或“外向”①,“国际传播……在视角创新、题材创新、手法创新、技巧创新、多媒体融合创新等方面做的还不够。”②在评审前审读作品以及聆听其他资深评委评点意见的过程中,一直萦绕于心的问题是关于国际传播奖标准,以及一个理想层面的“国际传播奖”作品大致应该是什么样子。为了能够说明问题,我在这里尝试用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设喻来阐释一下我对此问题的看法。一个成功的国际传播作品,历经记者采访和编辑加工成形以后进入公众的视野,就像一个“人”,在经过评委评审认可的过程中,“他/她”的视界、胸襟、以及环境是综合作用的,所谓万事效力。

一、视野——兼容海内外,平衡高层读者和普通读者

实际上,中国记者的文笔水平总体较高,但是具体到新闻作品,尤其是将这样的作品置放到国内外同类作品、国内国际语境下时,也会呈现出某种“木桶效应”——最短板决定了木桶的水容量。

如某报提交的参评评论《从伟大的民族抗战中汲取强军力量——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之际》,写得行云流水、气壮山河。但是,文中出现的诸如“抗倭”“怪胎”等都是涉嫌侮辱性的言辞,与当年我们被称呼“支那”大同小异,摊平了文章的思想高度,表现出一种气度高蹈,但胸襟不够的短板效应。此外,另一家报纸提交的参评评论《制造历史错觉的实质是藐视国际正义》则愈发火药味十足,比如“备好打狼的棒子”“奉陪到底”“日本民族的悲剧”等言辞甚至掺杂了某种恐吓和威胁意味,将对一部分人的行为批评扩大到整个日本民族,涉嫌夸大甚或有反面效应。

世界范围内武器系统的研发所体现出来的“精确制导”思路,除了提升武器命中率考虑外,也兼顾了无辜群体的安危;同理,文笔所至,似乎也需要这样的理念,否则刀锋寒凛,一片萧杀,也不太“环保”。如学者所言,“西方传媒往往以个例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以尽可能的客观叙述代替主观评论,由感性的披露上升到理性思考的角度。”“中国传媒基于有限的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作出洞察、识别、理解和整体判断。与之相应,中国传媒往往用普遍的、被视为真理(政治正确)的东西统摄事实,由理性推及感性”③或可供参考。

二、主题——亮点、热点、重点,朝向看点

新闻选题很惹眼,这也是时下标题党趋之若鹜,挥之不去的原因。选题的“亮点、热点、重点”都朝向和突出新闻的“看点”。

在中国,“重点”一般体现在主题的重要性与政治性的关系中。“研究中国新闻奖……几乎每一届的一等奖或者荣誉奖和特等奖都集中在当年的某一宣传热点、国家大事之中,重要性与政治性呈现出某种天然的联系。”④。2015年国际传播奖6件一等奖中,集中体现了“重点”和“热点”的重合。比如习近平的外交拓展战略、“涉日”和“一带一路”都是年度重点和热点。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抗日主题早在去年就在“预热”中成为重点。在今年的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75件参评作品中,抗日主题达到16篇。6件国际传播一等奖中涉日主题就有3篇,占到一半;同时,2015年另外一个热点话题“一带一路”在国际传播奖项下4件参评作品中也有1件获得一等奖,中奖率也是比较高的。

时任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的阮观荣在1997年撰文谈首届新闻奖时即强调主题(或选题)的重要性和特征。他认为,从题材来看,容易获得新闻奖的题材有三个特征:“重大、新鲜、典型”。“所谓题材重大,是指新闻作品的内容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甚至在全国、国际上有很大影响、为社会所关注。我们不提倡唯题材论,但报道重大题材永远是新闻工作者的追求和使命,也是党、政府和人民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新鲜……是报道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给人们以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启迪,对事物的发展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典型……是指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甚至在全国有普遍意义和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先进典型,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代表一个事物的发展方向。有的题材并不大,但辐射的问题、揭示的规律带有普遍性,也是典型题材”⑤,如今再回顾这些观点,历久弥新。

三、写作——紧致、简约、有力

主题很好,但写作更重要,这是从作品本身的视角来看,甚至从某种程度上需要明确的一个视角是,主题与事件的重要性并不恒等。有评委曾提出,“在评审讨论中,一些评委总是强调某某事件很重要,某篇报道某领导做了批示,而不考虑文本质量到底怎样。这些评委似乎忘记了,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是作品,而不是事件。”因为评选办法说得很清楚:“开展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活动,旨在检阅我国新闻工作年度业绩,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示范作用,促进新闻媒体多出精品。”“事件重要可以参加各行各业各种‘十大新闻’的评选,要评中国新闻奖就必须看文本对事件的阐释和呈现符合不符合新闻职业的技能要求,有没有创新。这跟事件的重要不重要没有必然的联系。”⑥优秀的新闻示范作品,综合来看其写作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力”:

1.穿透力。穿透对于事件的、来自同行的一般性描述而提供“洞见”。比如《人民日报》提交的参评作品、调查性报道“神秘的阿斯顿·马丁供应链(上、下)”因超长而屈居二等奖。但作者剖析事件疑点、厘清各方责任,明确指出知名汽车生厂商阿斯顿·马丁推卸责任、混淆视听,将假冒材料供应商污称来自中国的事情彻底调查,并指出其供应链存在监管漏洞。不仅发出中国声音,还引发国外媒体广泛转载和深入调查,为中国企业洗刷污名,有效地发挥了国际传播的作用。而另外一篇通讯:《金华首位外籍业委会主任的心事》,乍看标题让人眼前一亮。在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工程建设大背景下,在华外国人的国际传播角色非常重要。外国人竟然能够在业委会这样一个基层民意、民主平台担任主任,似乎是一个有效穿透中外文化边界的话题,与国际传播旨意高度重合。但是细读后发现,从两件事的处理来看并非如此:比如社区改造中该“主任”并没有打赢社区百年大樟树的去留保卫战,大树还是被砍伐;社区某工作人员随地小便事件中,“主任”虽力主开除但最终结果也还是留任。两件事折射出该“主任”不过是一个社区政治噱头。无可否认,该文作者很敏感,但写作没有深入挖掘,没有点出中外文化冲突,也没有实证材料支持这位外籍业委会主任,评委只好放手,任其落花随流去。

2.感染力。举个或许不甚恰当的例子,感染力的实现就像雾霾的形成:每天发生的事情就像随时腾空的尘土,在事件发生地和相关人群的关注类似空气中的水汽,不同媒体或者媒介(包括手机、微信、微博等)的散布类似尘土和水汽的结合形成的雾气,如果没有合适的水文、空气流动环境等,这样的雾气很快就会消散;但消散的是眼球而非注意力和事件本身。好的报道是需要将新闻事件“尘土”通过写作技巧造势形成“霾”,挥之不去。

首先,紧密联系普通观众个体性视角、个人生活经验、本土/本国可能形成的对于事件的判断“成见”并将其融入世界文化生态地图,进而让国际受众“看见”你、发现你。“《华尔街日报》……典型的手法是通过生动具体的人物或场景着手,再拓展到重大的报道主题,这不仅能吸引读者兴趣,同时又便于他们领会报道意图。”⑦,比如今年某地方广播电视台参评作品“穆罕奈德的中国梦”,通过记录穆罕奈德在国际商贸城市义乌的创业过程和情感经历,反映了一个普通阿拉伯青年如何把自己的人生梦想融入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中的故事;进而将主题提升到中国梦与阿拉伯梦、世界梦其实是相通的层面,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其次,细节很重要。“任何成功的故事都离不开真实可信的细节、亲切感人的叙述,中国故事也不例外。”⑧。再次,从写作手法上,感染力的源泉还需要有海外读者意识。比如,在写作风格上,多让外国人说话,而非都是中式报道的自我描述,比如天津某报的参评作品“洋亲戚访故地感佩白求恩”,从标题上就看出属于“涉外”,但作品中基本是中国人的视角和中式报道,从头到尾都是中国人喋喋不休,外国人出场也是一次性的、被描述、被“感佩”。主题涉外,但写作中外国人不过是中式报道的配角。

3.凝聚力。蒸馏该话题的精华,有效规避“偏见”,超越话题本身,使得它在国际共享价值、类似话题的共识区域与国际同类话题“遇见”,并协助读者提升对于问题的洞察力。比如南方某报的参评作品《再寻沉默的道钉——纪念华工参建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150周年》,有关华工对美国的贡献和地位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文化节点,该文深刻展示了美国铁路华工的历史贡献,“擦亮沉默的道钉”隐喻的是擦亮历史记忆、擦亮历史观看者的眼镜。英国路透社《缅甸宗派暴力中穆斯林幸存者的遭遇再现》获得2014年普利策新闻奖“国际报道奖”⑨。英国记者(报道主体——他者视野)对非英国客体(缅甸)、故事主体的国际性(宗派、暴力、穆斯林——朝向世界当下现实)、人类心理(幸存者——观赏和好奇)等综合了国际传播的诸多核心要素,是一个很好的个案,值得观摩研究。

总而言之,“提法准确、写作精细、制作精良,是新闻作品获奖的重要条件。”⑩而这样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穿透力、感染力、凝聚力。

四、语境、思想——深厚,潜力,落地

新闻作品是历史、现实“草原”之花。究竟是将新闻做成盆景还是将花朵赋予生命力,取决于历史和现实语境,以及看待和处理这样语境的记者和编辑群体自身的思想深度以及业务基本功。一般来说,花朵的美好,源自将花朵置放于其生息的草原(新闻背景)进而展现其生命力;源于对于花朵细致而微的特写勾勒(新闻分析)呈现其美的骨感和动态;也源于观赏花朵的视角(新闻选择)。而这三个维度呈现了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的三个美感源泉:厚度、深度、广度。

新闻背景决定厚度。所谓新闻背景,就是“与新闻人物及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相关环境和历史条件”,包括三种类型:“衬托型——也称深度性背景材料,与一般性现实材料作对比、衬托,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厚度;解释型——也称诠释性背景材料,凡是报道中涉及可能使受众产生困惑不解的事实,记者应适时提供这一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环境和条件等背景资料;启示型——也称引发性背景材料,即记者在报道中不直接引发议论、作解释,只是客观地摆出一些材料,看似与报道的主要事实无关,但其引发的弦外之音与该报道主体有着更为密切的逻辑联系”。“心中有世界”“对近期热点了然于胸”“时刻关注局势进展”,“新闻背景,是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它包括与新闻主体有关的历史渊源、资料、知识、现实的 背景、解释性的材料等。新闻背景运用得好,能烘托新闻主体,阐明新闻主题,帮助读者理解新闻的意义,解疑释惑,增长知识,因而能大大提高新闻的价值”。

今年一等奖中的一篇《重整河山待后生》则兼具重点、热点以及亮点,颇具代表性。作品挖掘故事细节,采访素材重大,尤其是将三十年前我国曲艺表演艺术家骆玉笙为《四世同堂》所配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其凄凉悲壮、气氛高亢的原声流出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感慨历史沧桑;将新闻背景后推30年,用广为人知的艺术家骆玉笙的声音跨越、穿透时空,与当下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上升进行桥接,此间时、空落差之张力构造了某种艺术美感,感动了几乎所有的评委,也将该作品带上了一个高度。

新闻选择有留白之美。新闻的价值体现,我们往往主张“用事实说话”,没有问题。但是试图在一般材料的组织和编辑中实现“意义上升华”,或者说价值凸显的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是:在表述上单向、不遗余力、唾沫横飞甚至不顾读者感受。尤其是在国际传播作品中,恨不得嚼碎了吐出来再嚼碎……须知,从接受美学来看,空白也是一种美,中国书画作品的留白本身是一种美学意境。在新闻作品的内容处理上,适当的留白,充分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去思考和延伸乃至填补这个留白,是新闻作品写作的意境,也是媒介艺术论的思考范畴。记者的豆腐块文章定位是“卤水”,庞大的受众群体由此被“点”化为豆腐;但如果记者已经把自己化为豆浆,就不仅寡淡无味,遑论点化豆腐了。在记者的报道与受众的思想之间,横亘的不仅仅是空气,还有记者通过生花妙笔所构造的图景、意向、甚至气味,它们经由受众的眼睛、耳朵进入大脑,进行了一番有形变无形、信息转知识,阅读换感情的奇妙旅程。记者的写作能否通过上述的奇妙旅程在受众和电视机中间构筑一个值得人们继续谈论和关注的话题而非简单的过眼云烟,是一个技术活。现在的新闻可视化朝向这样的目标,但是,动画片对于人们想象力的危害就在于——任何尝试填补所有想象空间的做法都最终被挤出门外,而那些给个体想象力以空间的可视化才可以在受众头脑无限的空间继续延展!

新闻种子漂洋过海在异地扎根、开花称为落地。目前有关国际传播话题,最难、最头疼的就是落地。就此有多种说法:“入耳、入脑、入心”“跨国、跨地区、跨文化”“走出去还要走进去”等等。从内容路径来说,有学者概括为:“解谜题”——回应关切,破解谜题;“话趣事”——挖掘特殊新闻价值,启发共同兴趣;“启未知”——凭借记者新闻敏感,将掩盖的事实真相和封存已久的记忆挖掘出来;“引入戏”——特殊话语或者策划,引动受众进入互动情境。国际传播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中对“社会效果”也有明确的要求:务请在此栏内同时填报境外落地、转载情况。通过网络转载的,需注明转载链接、并提供境外用户的浏览量和点击率。本年度获奖作品中,在“落地”方面均有不俗表现。其中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荣获二等奖的宁波某报作品:《让国色香飘世界——姜红升向上千外籍人士传播中国文化的故事(文字通讯)”》,其初始设想就比较国际化:公益、志愿,对所处城市的清醒定位:宁波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国际合作友好交流试点地区之一”、甚至影响了很多外国学生学校选择,因为姜红升而选择来宁波诺丁汉大学学习;有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新闻文化处新闻官Bell从朋友处听说了“红牡丹”的故事,慕名来到宁波,看到姜红升全程用英语向外籍人士传授中国文化,激动地说:生活在宁波的外国人,真幸福!自2012年至今已经教授1200名外籍人士绘画和书法等等,这是真实的落地,所谓入心。

需要说明的是,获奖的原因多种多样。本文的分析无力、无意以获奖与否作为评述的标准来误导别人,而是以某种理想国际传播效果为目标导向的分析。在对等的条件和客观的评价机制下,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有道理的。就像有的评委所概括的,“我们在六个方面要强化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多读书,不能没有文化);执着的职业理想(有追求,不怕吃苦受累);敏锐的新闻敏感(有智慧,充满着好奇心);快捷的写作速度(能即兴运笔,倚马可待);开阔的政治胸襟(有大家风范,举重若轻);虔诚的仁爱之心(要爱人,爱家,爱祖国)等。只要我们坚持三贴近原则,勤勤恳恳,假以时日,那写出好作品,能够获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作者是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注释】

①程曼丽. (2012). 传递中国声音 传播中华文化——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获奖作品探析. 新闻战线, 11, 21-23.

②郭庆光. (2011). 打造国际传播力——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项评述. 新闻战线, 11, 33-35.

③钟丹丹. (2006). 全球背景下中西传媒的价值取向比较——兼谈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比较.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1, 68-71.

④赵志明. (2005). 透过文本的新闻价值之观照——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比较研究. 新闻知识, 7, 5-8.

⑤阮观荣. (1997). 哪些新闻作品容易获“中国新闻奖”.新闻知识, 11, 17-19.

⑥唐绪军. (2013). 中国新闻奖也须“走转改”——改革中国新闻奖评选机制建言. 新闻战线, 11, 33-36.

⑦彭湘蓉. (2008). 现场观察与新闻视觉化——简析2007年普利策新闻奖国际报道奖作品. 新闻知识, 9, 54-55.

⑧钟声. (2011, 8月9日). 中国有能力讲述好世界的故事.人民日报

⑨王丹. (2014). 2014年普利策奖新闻奖国际报道奖作品赏析. 新闻世界, 11, 168-169.

⑩阮观荣. (1997). 哪些新闻作品容易获“中国新闻奖”.新闻知识, 11, 17-19.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新闻奖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9:18
高效课堂构建的三个维度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52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0
中国新闻奖 浙江缘何大丰收
传媒评论(2019年12期)2019-08-24 07:54:56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11-22 22:44:13
光的维度
灯与照明(2016年4期)2016-06-05 09:01:45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中国记者(2015年8期)2015-05-09 08:30:49
人生三维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