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许志华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枝江市委书记)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统筹体,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点,发挥着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一切事物都是在自身的矛盾运动中发展、前进的。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矛盾问题,也需要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从而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经济转型,归根到底就是既要注重量的扩张,又要追求质的提升。近年来,枝江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准确把握量与质的关系,逐步走上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生态环境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出台了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奖励办法,依靠重大项目、高新技术、科技创新来推动食品饮料、化工、纺织、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循环化发展。
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传统产业仍然是枝江市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柱。转型发展不是让二者相互取代、水火不容,而是使其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在经济转型中,既要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善于“弹钢琴”,学会“牵牛鼻子”。紧紧围绕发展目标,科学谋划发展平台建设,将其作为推动县域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统筹考虑战略定位、产业功能和项目安排,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重点倾斜。
在县域经济转型中,一方面,要立足自身、跳出县域、放眼全国,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和资金转移的机遇,吸引大公司、大企业来本地落户;另一方面,也要努力调动县域内各方面发展要素,将骨干企业做大,把支柱产业做强,不断壮大自身经济实力。
县域经济转型,不是抓大丢小,而是大小兼顾,让大的更大,小的更活,小的变大。枝江市通过大力实施优强企业倍增工程、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企业管理提升工程和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支持企业技改扩规、增资扩能,对龙头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政策、资源等方面予以倾斜。
发展环境已成为县域经济吸引投资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代表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形象和发展潜力。良好的硬环境具有“洼地效应”,能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汇聚;良好的软硬环境具有“连锁效应”,能使环境的受益者同时成为宣传者,收到“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
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看待资源“有”与“无”的关系,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有资源的地方不开发或滥开发等于是无资源;没有资源或资源少的地方,只要解放思想,善于发掘,就可以“无”中生“有”。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要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和措施纳入“四化同步”体系中进行统筹谋划。
县域涵盖“三农”、连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的主阵地。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破除农民进城障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做优城市人居环境,实现产城共建、产城一体,更要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惠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好;只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才能竞相迸发,转型发展才有后劲、可持续。枝江市在加快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始终牢记“绿色决定生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严把环境保护关口;另一方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经济建设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