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翔,周 琪,孟明亮
(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忻州034000)
“体育”概念核心内涵的剖析与再认识
张 翔,周 琪,孟明亮
(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忻州034000)
“体育”概念的核心内涵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使“体育”的外延不断被扩大,而被动承载了过多的学科内容。为了使“体育”的概念更为清晰,“体育学科”更好地发展完善,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体育”概念核心内涵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结果表明:我国现有“体育”概念已不能涵盖快速发展下的现代体育的全部内容,建议重新定位“体育”概念的归属,将体育回归“教育”;并改变原有体育(Physical Education)的上位概念为运动,将研究人体运动的学科命名为“人体运动学”(Kinesiology),使“体育”真正纳入科学范畴。
体育内涵;教育;人体运动学
长期以来,一说到体育人才,人们首先会想到一些优秀的知名运动员。但就体育科学人才而言,他们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劳动熟练的技工而已。人们之所以把他们称为体育人才,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概念核心内涵界定的偏差,导致了大多只注重它的“稳定性”,而不注重它的“地域性”“发展性”以及发展的“不均衡性”。只有准确定义体育概念,才能正确认识体育科学。在我国,“体育”一词从生涩的引进到其发展的繁荣,对其概念内涵的探讨也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当体育日渐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思想碰撞亦随之愈演愈烈。然而,多数讨论始终没有跳出原有的思维束缚,因此很难把握体育的真义与核心内涵。笔者将对“体育”概念加以系统梳理,以便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对其认识进行发展和升华。
1.1 文献资料法
运用权威工具书查找关于“体育”一词的概念、定义,包括一般工具书如《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大辞海》《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同时使用专业基础工具如《体育大辞典》《体育科学词典》等进行全面的资料搜集。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主要通过登录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检索1979年1月—2014年12月的文献:以“体育内涵”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240篇;以“体育概念”为检索词,检索到82篇文献;以“体育概念”并含“演变”检索到9篇相关文献,引用相关文献1篇;以“中外体育概念”为检索词,检索到1篇文献;以“Kinesiology”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80篇;以“Kinesiology”并含“体育”为检索词,检索到24篇文献,引用2篇。通过对搜集文献的筛选研究,对“体育”这一词的概念、内涵等相关论述和词汇辨析有了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1.2 逻辑分析法
主要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梳理,剖析蕴含的相关知识信息,并加以提炼总结,对体育概念核心内涵进行重新认识。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说:“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割为单独的部分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那么同样地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亦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日趋发展和完善。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变革中,“体育”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也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以及体育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丰富和完善。
2.1 对国内“体育”概念的剖析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然而古代并无“体育”一词,中国的“体育”是近代出现的,而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
通过对我国近30年出现的“体育”概念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我国关于“体育”概念的界定,主要采用“目的+手段+属概念”的定义形式。“目的+手段”表达体育概念的核心内涵,“属概念”表达的是体育临近的上位概念。从《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大辞海》等汉语权威工具书,到《体育大辞典》《体育科学词典》这一类专门工具书中所界定的体育的目的不外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手段都是以身体练习(或运动)为基本手段,属概念则为教育活动或社会文化活动。另外,一些专家学者在其发表的教材、著作或论文中对体育的目的、手段及属概念的界定同以上工具书的界定大同小异。实际上,“体育”概念的核心内涵都是以“身体练习(或运动)为手段的,以增强体质或健康为目的”,其主体都是身体活动,而身体活动本身并不是科学,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所以说目前我国“体育”不具有科学性。
另外,其内涵折射在“体育”一词的英文翻译方面也出现了分歧。调查显示,国内高校体育院系英文名称中使用“physical education”表示“体育”的约为调查总数的65.52%,而“Sport(s)”总的出现频率为34.48%。而在国内体育核心期刊英文刊名中“Sport(s)”表示“体育”的占绝大多数达64.71%,29.41%的期刊则运用“Physical Education”[1]。Physical Education一词主体是体育课的意思,不足以涵盖体育核心内涵,而国际体育名词协会1974年出版的《体育名词术语中》把Sport的基本含义规定为“专门的竞赛活动”,加拿大的盖伊和基里翁认为Sport是根据规则进行的、以取胜为目的的竞赛性和娱乐性的体力活动,Sport代表竞技运动,按这样的翻译,这些体育类期刊则应侧重竞技体育的研究,可事实是期刊的研究内容还包含了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等内容[2]。
“体育”一词从其核心内涵来看不具有学科性质,不能作为体育学科的最上位概念。因此,需要重新调整“体育”的核心内涵或“体育”一词本身的科学性。但是要转变思想,首先应该把主流话语中的日常“体育”概念与“体育”科学概念区别看待,把“体育”词语与“体育”概念区别开来,从而真正把握“体育”概念的真谛[3]。
从近年的研究来看,体育的内涵不断被丰富,外延也逐渐在扩大。其属概念多被定义为“教育、社会文化现象(活动)、社会文化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身体活动、(游戏性)行为、科学”等,这些词汇存在一定差别,缺乏明确的解释和说明,因此造成了体育概念越研究越混乱的局面。而近几年让体育回归“教育”的呼声又渐渐高涨,如韩丹认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教育”[4],“尤其是在学校或学院,通过体操、竞技(田径)等课程进行的教育”[5]。谢松林一针见血地指出:“既然是‘育’,就不能不归‘育’管,因此体育只能是属于教育而不是社会活动或文化活动。”[6]
2.2 对欧美“体育”概念的剖析
2.2.1 欧洲“体育”概念的剖析 欧洲“体育”概念的演变一般认为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是由古希腊体育的基本术语经拉丁文的演变而渗入西欧各种语系的。据有关资料表明:它最早见于1760年法国的报刊上,后来又以“身体的教育”的名称出现在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著的《爱弥儿》一书中。
19世纪以后,“体育”已成为专门术语出现在一些教育和体育著述中,此时的“体育”是从教育的角度被提出来的,并把它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一词出现之后,“身体活动”“身体娱乐”“身体文化”等术语频频出现,随着近年经济社会的发展、体育实践内容的丰富,以及体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们逐渐发现“体育”一词已经难以涵盖体育的全部内容,而“竞技运动”“身体文化”相继被不同国家提出充当体育的总概念[7]。
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的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将“身体文化”作为体育的上位概念。而在其他国家则多用“Sport”作为体育的上位概念。1975年,欧洲共同体委员会通过各加盟国的体育部长会议提出并通过了《欧洲大众体育宪章》,国际奥委会在新修订的2000年9月11日起生效的《奥林匹克宪章》中多次用“Sport”表达体育。
2.2.2 北美“体育”概念的剖析 20世纪初,(Physical Education)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教育。克鲁格的定义是:“体育是教育的过程,它通过教育(Teaching)、学(Study)、训练(Training)以及方法(Method)促使身体的发展和技能(Skill)、知识(Knowledge)、规则(Law)的掌握。”1965年以前,美国人认为体育是一门学术性的学科,旨在研究各种体育运动的用途和意义及对个人和集体的影响。塞硕和瑞锡克认为:体育是研究人体运动(Human Movement)的艺术和科学。运用运动学的原理解析,分析动作,生理学的理论体系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所以,它是研究人体运动的科学[8]。
在北美地区,体育一词的表达也出现了多元化现象,但是这种多元化中又折射出统一的趋势,其统一于“Kinesiology”。如从美国国家运动学学会[9]的名称发展来看:1926年成立美国体育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hysical Education);1993年加上“Kinesiology”一词,改名为美国体育与运动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Kinesi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2010年10月去掉了“Physical Education”改为美国运动学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Kinesiology),并定义Kinesiology为研究身体活动对健康、社会及生活质量影响的一门学科。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是否暗含了“体育”大学科的发展趋势?
那么首先要从Kinesiology与Physical Education入手分析,对于PE大家已熟知,而“Kinesi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和古英文,“Kinesiology”被翻译为运动学或运动机能学。这个词来自希腊字Kinesis(运动)和Kinein(移动)。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北美地区被人们广泛使用,在以加拿大为首的北美地区的诸多大学的体育相关院系大多用Kinesiology命名。作者曾对北美地区知名高校和期刊名称进行调查[10],发现北美高校体育相关院系名称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美国、加拿大高校的体育相关院系名称中出现与“Kinesiology”这一词汇相关的命名占据大多数,而“Physical Education”的使用比率较小。“Kinesiology”“Sport Science”受到了大多数院校的青睐,在这一多元化存在中“Kinesiology”一词出现频率最高,这一现象与国内形成强烈发差。
在欧美,体育(Physical Education)是随着教育发展起来的一门分科目。起初是为培养体育师资而设置,但近几年来,特别是二战后,培养体育师资的学科体系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用于健身和竞技运动目的的各种活动广泛发展起来,由此产生和发展了相应的科学理论和学科。运动学(Kinesiology)起初只是运用与之相关的自然科学研究人体运动,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社会科学也融入体育,并对人体运动的规律进行更加科学、更加深入的研究,所以说Kinesiology就是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从其所包含的内容来看,Kinesiology比Physical Education更具有科学性。为此,发达国家对体育赋予的原有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逐渐地以Kinesiology取代了Physical Education。
通过对国内外“体育”用词及其隐含和显现的内涵进行分析,国内“体育”承载了过多的内容,而国外“Physical Education”却逐渐被取代。这一反差下,恰好可以找到二者的平衡,使“体育”“减压”,再引入“Kinesiology”吸收其减压部分。
体育应归属于教育范畴,“运动”一词的范围较广,运动的主体可以是人或物,而体育的主体只能是人本身,体育与运动相连时为“体育运动”而非“运动体育”,而且是学校中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中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其他的各项运动都不属于体育的范畴[11]。
关于体育的分类,一直公认的分类方法为“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如若体育回归教育,“体育”已不能包含现有被强加的所有内容,显然与这种分类存在了分歧。而如若“运动”为它的上位概念则解决了这一矛盾,基于“运动”而言,学校中的运动教育可以称之为“体育运动”或“学校体育”;以获得高水平运动技能和运动成绩的“竞技”成为“竞技运动”而非“竞技体育”;致力于全民健身锻炼“群众体育”则对应称之为“健身运动”或“大众健身”。这样运动作为上位概念可以分为“体育运动、竞技运动和健身运动”,按照语言和思维习惯可以稍加变化改为“学校体育、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体育则可定义为:学校教育系统中开展的运动,是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按照人体运动基本规律进行有效的身体练习,以使其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运动行为方式。这样一来,将“体育”回归为“教育”,而“运动”统领“体育”,则作为研究人体运动的学科可命名为“人体运动学”。
在我国,人体运动学(Kinesiology)这一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被引进和提出,国外19世纪就已出现。虽然人体运动学这一学科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了与其学科的交融并进,广泛综合多学科知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Kinesiology在北美片面地过分依存于生物力学的倾向,从而限制了它的发展[12]。现在北美地区又重新将Kinesiology推上学科前沿,使其广泛吸收接纳“体育”学科的内容,赋予其崭新的学科地位。
这里Kinesiology不再是力学的分支,而是研究人体活动的科学。在Kinesiology关注研究领域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ies)。它是用来描述研究人体活动的多个领域。身体活动包括为提高健康水平和体适能的体育锻炼或运动健身、运动技能的学习以及从事日常生活、工作、跳舞、娱乐、竞赛的活动。这里把Physical activities翻译为身体活动,也有译法为体力活动或体育活动(体育锻练)。本研究认为体力活动在我国语言理解上的导向过于侧重“力、苦力、劳力”;而体育活动(体育锻练)在英文中一般用Exercise表达更准确。这样身体活动分为体力活动和体育活动(体育锻练)。体力活动是指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人体活动,而体育活动(体育锻练)是人有计划、有组织和重复性的,旨在提高人体体适能或健康水平的各种运动,二者都归属于身体活动类。
体育的概念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同,内涵也不一样。通过对目前“体育”概念的核心内涵进行剖析,结果表明:“体育”从其核心内涵来看,不能作为体育学科的最上位概念。这里提出可行性方法:1)回归“体育”概念的原有核心内涵,使其回归“教育”的本质;2)将运动纳为体育的上位概念,将其作为体育学科的最上位概念,并把研究人体运动的学科命名为“Kinesiology”,译为“人体运动学”。这种改变是一种跨越式的发展,是与国际体育科学的接轨,既有助于体育学科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公众重新认识体育的科学性。
[1]张翔,周琪.统一体育不同内涵[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2(2):8-10.
[2]韩丹.谈体育概念的源流演变及其对我们的体育认识和改革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0,31(3):1-8.
[3]乔玉成.“体育”概念的发生学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1):1-17.
[4]韩丹.论体育概念之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6):1-11.
[5]韩丹.谈体育概念的源流演变及其对我们的体育认识和改革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0,31(3):1-8.
[6]谢松林.论“体育”的名与实[J].体育学刊,2009,16(11):5-9.
[7]胡光霞.关于体育概念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2):31-33.
[8]孙金亮.浅谈体育概念与体育科学的属性[J].体育科学,1983(1):1-5.
[9]National Academy of Kinesiology.Historical Overview[EB/OL].http://www.nationalacademyofkinesiology.org/historical-overview,2015-01-11.
[10]张翔,周琪,孟明亮,等.“体育”一词译法及内涵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6):42-44.
[11]邓飞.我国“体育”概念争议与反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9-141.
[12]田麦久.研究人体运动规律的科学——人体运动学[J].体育科学,1983(2):82-85.
责任编辑:刘红霞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of Core Connotation of“Ti-Yu”
ZHANG Xiang,ZHOU Qi,MENG Minglia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Xinzhou 034000,Shanxi,China)
The core connotation of“Ti-Yu”has been changing over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during which it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tended and carrying too much contents of other subjects passively.In order to make the concept of“Ti-Yu”clearer and develop the subject of“Ti-Yu”,this article,tak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analysis,studies deeply the core connotation of“Ti-Yu”from both home and abroad.The result shows that:the present concept of“Ti-Yu”cannot cover the whole content of the rapid developing modern kinesiology.Therefore,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re-orient the concept of“Ti-Yu”and return“Ti-Yu”to“Jiao-Yu”;change the upperseat concept of the present Physical Education into kinesiology and the subject on human sports as“ren ti yun dong xue(Kinesiology)”.In this way,“Ti-Yu”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e domain of science.
core connotation of“Ti-Yu”;education;Kinesiology
G80-051
A
1004-0560(2015)03-0040-04
2015-03-10;
2015-04-18
2012年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2041037-01)。
张 翔(1968—),男,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人体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