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背景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策略

2015-12-04 18:25严震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背景知识意义文本

【摘要】本文以背景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切入点,从当前语文教学中背景知识运用的现状出发,对背景知识引入语文教学的意义、引入的原则以及引入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文本;背景知识;意义;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在语文教学中对背景知识的引入,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在课改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1]在实际教学中,提倡运用背景知识的基础理论。为此,本文以背景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策略为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背景知识的内涵及分类

“背景”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提出来的,他称之为“背景知识”或“背景现象”。而在我国的《新华汉语词典》中,“背景”是指:“舞台上或电影里放在后面起衬托或渲染作用的布景;图画、摄影里对主体的人或事物起衬托作用的景物;对人或事件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2]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语文背景知识,就是指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文本内涵的相关知识。

语文背景知识,大体上包括了作家及其人生经历、作品的写作背景、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作品涉及的人物或事件等与文本有关的知识。蒋光明在其《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引入策略》一文中把背景知识概括为三类:一是说明性背景知识,即指作者的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风格等;二是注释性背景知识,即指有关语段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等;三是对比性背景知识,即指与文本相关联的作者其他作品。[3]

二、背景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

程序化倾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一般在解题之后进行作者的介绍和写作背景的介绍,然后再对文本进行解读。而这一过程,程序化的倾向严重,往往没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在后面的文本解读中,学生也很难将文本的内容与其联系起来。

简单化倾向。教师往往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常常局限于对作者的姓名、生平、身份等方面,而忽视了与文本相关联的背景知识的介绍。

拿来化倾向。教师对于背景知识的介绍没有突破以往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讲授为主,此外就是让学生读一读课下所收集的资料,但这些内容通常与所教的文本内容关联不大,对学生理解文本的作用也就不大。

三、背景知识引入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学科特性的体现。语文课程,就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通过听、说、读,写,让学生可以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同时通过与其他课程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综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文学作品应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材料。”[4]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文本的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时代环境,才能客观地、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新时代下语文教学的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讲解文本之前,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不全盘托出,可以故意一笔带过。然后在学生探究文本的过程中巧妙点播,调动学生积极地思维,感受文本的思想情感及艺术魅力。[5]

四、背景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教学活动只有在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之上进行,才是最有效的。只有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

保证与文本的内容紧密结合。要改变以往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做到适度与适用的统一。简明扼要地概括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然后重点紧扣文本,深入地引入一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五、背景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启发学生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资料时,要有所选择。突出那些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内容,用其来推动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自发地去研读背景知识,了解和掌握对自身有用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在阅读中思想得到启迪,也能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色。背景知识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应该体现语文的本色。就是要着眼于对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揣摩、品味和运用;就是着眼于文章的艺术特色,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6]

深入地研究文本,合理地运用背景知识。对文本多元化解读,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才能做到深入、准确地去解读文本。同时,合理地引入背景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认识文本,理解文本的真正价值。

对文本解读的过程,其实就是读者与作品、作者相互交流的过程。而背景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通过它,沟通了作品、作者与读者的联系,让我们更加准确地去体会文本真正的内涵与价值。

参考文献

[1][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新华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7.

[3]蒋光明.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引入策略[J].语文教学通

讯,2000(1).

[5]具春林.文学背景教学策略探讨[J].当代教学科学,2009(12).

[6]杨翠玉.谈课文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J].延边教育学院学

报,2009(10).

作者简介:严震,2014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背景知识意义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从雅思的发展看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述评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借助背景知识,引导个性化阅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诗里有你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