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本文以有效教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小学语文“学案导学”的分析,认为“学案导学”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对提高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学案导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才能达到最有效的程度,是很多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有效教学”这一课堂教学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在小学语文界,教学的有效性仍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本文试图通过一些相关理论探讨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理论依据
事物的发展受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依靠内因起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当然希望学生都能很好地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不顾一切地“揠苗助长”,孩子要不要发展根本原因还是他自己,只有他自己想学了,我们这些外因才能起到作用。所以,我觉得探讨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这也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我国的“有效教学”研究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而成长的。很多专家学者也对“有效教学”一词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高慎英、刘华良在《有效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中则认为有效教学是“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他强调教和学的两个方面都要发展。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对“有效教学”的内涵进行探讨,在此便不一一赘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评价教师的“教”是否有效是取决于学生的“学”是否有效,而检验学生“学”的有效的标准则是学生的发展。
(二)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以美国的卡尔·罗杰斯为代表。他认为学习应该是要“有个人意义”的。在他归纳的十条学习原则里指出:“(一)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二)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七)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八)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与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在他看来,学生应该居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我”应该是教学的根本要求,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支配教学。
(三)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以瑞士的皮亚杰为代表。他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识图式。”很显然,皮亚杰非常强调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学案导学”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析
其实,“学案”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这个教育概念是新课改后流行起来的。只是全国各地对它的称呼各有差异,至少有7种叫法——学案、导学案、讲学稿、课堂学习单、协商学习菜单、助学稿、活动单。而大多数称为“学案”,所以本文就以此称呼它。很多专家学者也对它下过不少定义,笔者在此只引用步进老师的说法:“学案是师生共用的一种教学资源,它是教师面对具体学情,在整合教科书和其他各种教辅资源的基础上,以课时为单位编制的具有教学合一功能的学习设计方案。”而“学案导学”简单讲就是学生在学案的导引下自主学习。它的最大特点是既帮助教师了解学情,又能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努力达到自主、合作、探究。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它基本分成四个板块:课前预习、预习反馈、课堂探究、当堂检测。”
先说说课前预习和预习反馈。这部分主要通过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基础题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这部分能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除了能基本把握课文外,哪些是会的哪些是不会的,已然心中有数。而这会与不会恰恰是“学案”的作用之一。从学生的角度看,会的部分能让学生产生愉悦感(老师都还没教的课文,我就会这些了),不会的部分则能让学生自发地产生想知道的欲望,这样学生个人有意义的学习进一步被调动起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便产生了。另外,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的会与不会通过预习反馈转化成教师掌握学情的第一手资料,教师便可以据此对课堂教学做出适当的调整(进行二次备课),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学生想学,教师知学生想学之所在,这样的课堂会是低效的吗?
这里要再次强调一下,在这部分的设计中一定不能缺少这样一个问题“认真读了课文,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虽是简单的一个问题设计,但它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我们常说“学贵有疑”,爱因斯坦也曾经坦言:“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同样,在皮亚杰看来,这便是一个好的开端,对于学习者来说,重要的是自己能够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能够提出合乎情理的问题,那就意味着这个问题已有一部分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在一起了,也就是说,这些问题是以他们已理解的某些知识为基础来构建的。而在课堂探究的部分,探究的几个问题设计如若加入了“学法提示”“学法盘点”,学生便可以在学法的指导下,通过与文本的碰撞,必要时在教师的点拨下,深入了解文本,从而探究出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皮亚杰认为“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才会导致有意义的学习”,这一看法与罗杰斯的观点不谋而合。
另外,从层次上看,探究部分设计的问题往往是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与前面侧重基础知识的课前预习形成了一定的梯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相应地获得学习的满足感。最后当堂检测部分的设计,主要是对本课基础的巩固和对课文重点的拓展,这样能及时发现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从而及时进行辅导、指导等。可以说自始至终,教学过程是教师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案”在小学语文的运用主要在中高年段的学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主能力相对较强,容易在“学案”这个无声的老师下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慢慢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与习惯,从而逐渐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而这些对学生来说就是有所发展。
总之,“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很大的作用,无怪乎全国各地为了追求高效课堂而不约而同地实践着。当然,这样的教学也对我们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难以适应、难以把握这种课堂教学的。如此看来,践行“学案导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教师的发展,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高慎英,刘华良.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步进.“语文学案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6]齐进.浅谈小学语文精读课“导学案”的设计原则[J].学周刊教学研究,2013(3).
作者简介:蔡艺宾,女,1985年生,福建漳州人,漳州市大寨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学科语文。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