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雯婧
(中北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太原 030051)
我国体育中考制度的建立原本是为实现中国学校体育目的一种辅助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他们的体质,并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在我国特殊的考试制度下,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的真正目的只有先依存于考试中,体育中考的出现为学校体育目的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不断改革考试制度才能使学校体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近十几年来我国学生因学业压力过重及不良生活习惯而导致体质明显下降。现行的升学机制决定了学习成绩才是第一位的,基于此观点下,家长、老师不断给学生加大课程量,使得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忽略了体育锻炼,让青少年远离了阳光和操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说,“应试教育只是原因之一,而家长、学校包括社会舆论的大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才至关重要。”他认为青少年时代,需要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也是最应该重视体育锻炼的时候,不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或者重学业而轻健康的做法都是在给未来埋下隐患。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仍然呈现下降趋势,体质与健康总体虽有改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是改善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正是中考体育的出现及不断改革使得学生锻炼行为得到积极地发展。
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至此,中考加试体育出炉了。1997年11月,国家教委印发《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体育考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举措,取得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决定从1998年开始,全面实施体育考试。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7)和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2008年中考体育加试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施行。近两年,中考体育加试测试呈逐渐加大加强之势。很多省市中考体育测试项目由原来的2项增加到3~6项,且加大了中考体育加试成绩比重,体育测试满分标准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学校的体育课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课程时间得到了充分保障。
实践证明,体育中考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学生体育锻炼,完善了中考体育制度的条例条规,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当今体育中考制度的负面问题也相伴而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中考体育制度的建立虽然在一定基础上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却也导致学校体育走向了应试化教育,中考体育几乎成为了标准体质健康测试,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测试标准教师主要通过反复进行体能训练,以提高成绩为最终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锻炼能力和锻炼习惯、兴趣的培养,产生了高分低能现象,更多学校在体育中考结束后体育课也随之停课。体育中考的这种现状使其成为了为考试服务的手段,而根本不会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与最初制定体育中考制度时要完成促进学校体育良性发展的理念相去甚远。我国体育中考制度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使初中体育教学摆脱应试教育,最终实现体育教育的素质教育,使体育教育成为终身教育。
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并没有把体育中考作为一种促进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来看,而仅仅把体育作为一门中考科目来看。一旦体育中考结束,体育课也就随之停课。体育中考已从最初的为促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变成了应试教育的产物,体育中考所规定的考试项目存在局限性,这对于学生体育锻炼的全面性是不利的。我们应在不断改变中合理利用体育中考制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我国自古的考试制度使得社会各界都形成了重智育而不重体育的现象,少有人关注学生体育发展,甚至有些小学的体育课程形同虚设。由于体育中考的全面实施,及分数所占比例的增长,体育中考越来越被重视,而学校迫于升学以及体育考试合格率的压力不得不对体育教师提出要求,体育教师的审核也不得不于学生体育中考测试成绩挂钩。基于此前提下,体育课变成了体育中考“补习班”,中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体育教学的应试现象严重,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将体育教学课变成了体育训练课,而未列入考试范围的项目就置之一旁。
虽然体育中考在不断改革,但现在仍是考三项,其中两项为定项,第三项自选,这样就造成学生只锻炼考试项目而忽略了其他体育项目的学习及锻炼。一些对体育个别项目感兴趣的学生也在枯燥的考试项目锻炼中对体育失去了兴趣,而那些本身就不爱好体育锻炼的学生只会更加厌烦体育。一旦体育考试结束,体育锻炼也就随之结束。这对于今后他们进入高中、大学之后的体育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更无法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中考体育项目无非是从速度、耐力、爆发力三方面考察了学生的体育基本素质,这些都可以在不同的体育项目中得到锻炼,而不仅仅是单纯枯燥的跑跑跳跳。学校体育必须从应试化模式走出来,摆脱体育中考的束缚,全面培养学生体育素养,了解不同学生的体育爱好,开展个性化发展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真正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现行的体育中考考核制度虽然也加入了平时成绩的百分比,但“平时成绩”却形同虚设,毕竟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升学考试才是最重要的,学校更注重的是升学率,在这样的前提下,大部分学校和老师是的不会“为难”毕业生,或是对一些文化课成绩好的学生更是有所优待。基于此,必须改变这种平时成绩人为操作的现象。平时成绩应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和要求,注重过程管理评价与测试(即初中各学期表现性评价与测试成绩)在中学阶段的测试过程中学校将学生每学期测试的成绩公示,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所了解。也为最终的“平时成绩”评定打下基础。这样学生在平时就必须要认真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形成一种良好的锻炼习惯,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中考项目应该多样化,而不应该是单一的固定几个项目,这样就会造成平时教学时的应试化教育,学生也不会仅仅局限于练习考试项目。在体育中考项目设置上可以多一些选择,而学生考试采用随机抽取式,抽到什么项目就考什么项目,当然可以降低一些技术性考试的难度,例如:一些球类的专业技巧,这样虽然测试起来比较麻烦,但是却解决了学生平时单一练习考试项目的弊端,使学生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得到全面发展,也可以在平时的学习锻炼中找到适合自己并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为今后“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张磊,曹振宇.初三年级学生体育中考改革后的现状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24-25.
[2]胡传庆,夏建斌.许国芳.对体育中考的认识误区及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9(12):82-83.
[3]王竹平.体育中考不要成为应试教育的产物[J].中国学校体育,2008(9):7.
[4]朱琳,徐烨.刘礼国.体育中考制度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4):86-89.
[5]喻坚,刘林箭,钮新荣.中考体育加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