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明
(淮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江苏淮安 223300)
中国足协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参加全国校园足球活动的学校已经遍及82个省级布局城市的5084所学校,校园足球比赛每年超过10万场,参与足球比赛的学生接近20万人。[1]这些数字显示,自从2009年开展的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较过去无人问津的惨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我们应当看清这些庞大数字的背后,由于我国的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始终是在增强身体素质和提高足球水平的生物体育观的功利主义指挥之下,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正处于“表面繁华”遮蔽中的“重蹈覆辙”的危险境遇。
足球的精髓是文化,没有文化的足球就不可能拥有未来。[2]只有认清校园足球活动文化缺失的现状,探析导致校园足球活动文化缺失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进行校园足球活动的文化重构,赋予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灵魂与生命力,校园足球活动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承担更重要的使命。
从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体群字[2009]54号《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中可以看出,校园足球活动的出发点是:为贯彻《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质和体能,培养拼搏意识和团队精神。虽说也培养学生的拼搏意识和团队精神,但相对于体质和体能的可测量性来讲,拼搏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培养则显得略显苍白。而在实际操作与实施过程中,各地各校也确实过于强调足球运动增强体质的功能。强调足球技能的掌握和合理的运动负荷,忽略个体的丰富性与差异性,忽视学生情意和能力方面的综合发展,彻底弱化了校园足球活动中的精神文化建设。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制定《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中表示要形成以学校为依托、体教结合的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显然,从活动的立足点来看,我们的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首先是足球人才的培养。也正因为此,在各地各校的校园足球选择的内容主要围绕竞技足球,强调足球技术的分类和体系,忽视学生的身心需要,使足球运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分解和孤立在各个相对独立的单一技术中,苛求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过高的技术要求,削弱了学生参与足球学习的热情;片面追求活动组织形式的外在一致性,使原本丰富的足球训练与比赛沦为按部就班的机械操演。
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实施方案》指导思想中强调,通过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建立和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既然是比赛,就得讲成绩,最终就会产生“锦标主义”思想。学校不会强调学生对足球的参与面,而会争取尽快出成绩,集中精力搞运动队。这种从“结果”出发争取联赛锦标的校园足球活动,导致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官员、学校领导为早出成绩而增添政绩的功利驱动下,忽略了对校园足球氛围与文化的建设,忘记了校园足球是一项追求普及和注重过程的活动。
在这里,我们首先以与校园足球活动密切相关的教育大环境加以说明。虽然近年来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可是落实的实在很少,还是以分数考核为主,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还是只为升学服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校园足球活动就不是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身体素质,而是变成为一种升学竞争,成为学生曲线升学的路径。其次,就是教育里面的行政化问题。行政化的教育导致最直接的功利思想,基础教育被异化为竞技教育问题。在功利的教育环境中,校园足球活动摆脱不了功利主义。学校运动队参加联赛的成绩,成为地区教育部门、学校的政绩。因此,学校领导不会强调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参与面,而是集中精力搞好运动队,争取尽快出成绩,这就走到了足球普及的反面,不会考虑足球运动的文化价值,也就谈不上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
体育价值观是人类价值观在体育方面的具体化,是人们对体育感知、认识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支配和评价体育行为和功效的观念。[3]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自建国以来从“增强体质”到“促进健康”,从“只见社会不见人”到“人与社会的高度统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由于国家层面主体的需要,为实现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的诉求,压制了个人与社会组织主体的需要,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仍然占据了主流地位。[4]把体育看作只同人体生理活动有关的事情,只是一种达到社会政治目的的生物学手段。在学校体育领域,体育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和价值体现。校园足球活动仍然以增强学生体质和提升足球水平为价值目标,造成足球运动的文化价值与教育功能严重弱化,进而导致校园足球活动中文化的缺失。
中国足球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奥运争光计划、金牌至上”等号召下,以及“唯成绩论”观念的驱使下,尤其是职业化开展以来,没有按照足球的客观规律办事,功利化十分明显。政府和投资商往往只盯着足球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对足球文化氛围的培育漠不关心。急功近利导致中国足球的发展之路走的异常艰辛,假球、黑哨、赌球和球员打架斗殴、服用违禁药物使得中国足球声名狼藉。中国足球功利主义的泛滥和失落行为的丛生,使中国足球走向了文化歧异的不归路,人们对国足失去信心、对足协失望、对联赛失去兴趣,整个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极端的文化贫困。[5]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文化缺失也在所难免。
当前,几乎所有的校园足球试点学校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的指挥,以及教育行政化、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开展中人文理念淡薄,片面追求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和足球水平的提高,忽略了足球礼仪、足球素养、足球精神等方面的传习,忽视了足球运动的文化价值。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发展至今,已经远远超越了纯粹体育运动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成为世界上众多国家弘扬民族精神和传递文化传统的重要媒介,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足球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资源,其文化内涵可以转化为当代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和生存智慧,从而影响社会风气,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此外,学校作为一种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独特的文化组织,与生俱来地具有引领文化创新的重要功能。[6]因此,在学校中开展足球活动,注重世界先进足球文化的融入,实现足球文化的回归,担当起创新和传承足球正文化的责任与使命。通过深刻领悟和感受足球的文化内涵与无穷魅力,加强青少年学生对优秀文化和足球精神的培育和认同,发挥着校园足球活动的文化整合功能。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校园足球活动只有从体育走向文化,才能拥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并承担重要的文化使命。
校园足球文化是校园足球相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方向,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规范。[7]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将文化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种类型。校园足球文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包括物质与制度的显性文化建设,更需要着重加强精神和行为的隐性文化建设。
在校园足球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条件是基础和保障。良好的足球场地设施,能激发学生参加足球活动的热情;精良齐备的足球器材,能增加学生对足球的亲和力。制度建设是校园足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校园足球物质文化的必要条件。校园足球活动制度要合情、合理、合法,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制度管理的长效机制。从而加强学校师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观念的形成,促进校园足球活动的价值观的认同。
隐性文化是一种内隐的观念、风气和意识形态。校园足球隐性文化是校园足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校园足球的文化承继和脉络,也关系到学生们足球观念的提升和足球精神的领悟。校园足球隐性文化是校园足球文化的灵魂所在。只有在完善校园足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上,着力加强校园足球隐性文化关于校园足球的思想、理念、理想和追求的科学确立,才能进入校园足球文化的核心之处,校园足球活动的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没有内涵的文化只能是肤浅的文化,没有文化的足球运动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文化是足球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足球运动的实质。但我们的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浅表的物质与制度层面,不注重凝炼足球精神文化,不以足球精神激励学生健康成长,而忽略文化的化人宗旨,那么校园足球就不可能拥有未来。
文化化人主要是通过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各种文化活动实现的。[8]位居世界第一运动的现代足球,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其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人文内涵,顽强、拼搏、协作、自强是足球精神,团结协作、永不言弃的足球态度,具有担当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优势。对此,校园足球必须站在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高度上进行足球活动的开展,通过足球礼仪、足球素养、足球精神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对足球文化的认同,满足学生身体张力和内在的精神需要。
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文化缺失是传统的工具教育价值观、生物体育观和中国足球大环境的文化贫困造成的。彰显足球运动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必须加强校园足球活动中文化的融入。对此,我们在着眼于学生体质健康与国家足球水平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利在百年、功在千秋的人文教育,注重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我们必须摒弃以联赛锦标为核心的传统的校园足球活动模式,建立以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提升为理念、以足球文化“化人”的活动宗旨,构建加强广大学生对足球文化和足球精神的认同与培育,以促进与实现中国足球文化的生态重建的新型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体系。
[1]郭剑.足代会正本清源祭出“校园足球”法宝[N].中国青年报,2014-01-22.
[2]许明俊,张淑娜.莫让足球成为体育文化的沙漠——中国足球文化之反思[J].体育科学研究,2012(3):56-58.
[3]陈琦,杨文轩,刘海元,等.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8):3-9,74.
[4]袁旦.时代呼唤人文体育价值观——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批判(1)[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1):1-6.
[5]燕成.歧异与救赎:中国足球文化的重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3):35-38.
[6]姜素兰.论当代大学的文化诉求与文化使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48-52.
[7]侯学华,薛立,陈亚中,等.校园足球文化内涵研究_侯学华[J].体育文化导刊,2013(6):107-110.
[8]李春华.文化的“化人”与思政的“育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13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