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岩
(黑龙江省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与解决路径
张 岩
(黑龙江省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摘 要:公共体育设施具有明显的公共品特征,是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公共体育设施经济学性质分析,表明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的出现不应仅从政府供给不足的角度认定,需求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的出现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为解决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主要应从供需两个方面入手:供给方面应该积极探索多样性供给模式,特别要重视引导企业和个人供给模式;需求方面应该注重需求偏好显示,引导公众建立科学的多层次锻炼方式。
关键词: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准公共产品;外部性;解决路径
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1年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通过两部健身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2003年国家为继续支持群众体育,发布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0-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编制了《 “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群众健身体育场所大幅度增加,群众健身设施管理也不断规范。截至2010年底[1],我国体育场地已初步覆盖广大城乡,总量超过100万个。共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6万多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3万余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近3500个,“雪炭工程”400多个,各类体育公园、体育广场、户外营地共6000余个。但是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管理还存在较多问题,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供需矛盾。这个问题的原因何在,本文力图从公共体育设施的供需两个角度去分析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的成因与解决路径。
2.1 公共体育设施的公共产品特性
当前,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仍不能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一是供给不足,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1.2 m2,远低于日、韩等周边国家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的设施短缺问题最为突出,许多市、县(区)完全没有可供使用的大中型公共体育设施。二是布局不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三是结构不合理,大型综合性比赛场馆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群众性健身场馆所占比例偏低。四是设施利用率不高,社会开放度不够[2]。总而言之,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供需存在比较尖锐的矛盾。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性质认识不清有一定的关系,难以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有效供给和需求做出正确的分析。因此,先认清公共体育设施的经济性质,对于正确分析公共体育设施的供需具有重要意义。现实生活中,人们用以满足自己需要的物品包括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类。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产品在达到消费饱和之前每个人消费到的数量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物品使用的效能限度内,如果几个人同时使用,每一个人都可以使用相同的数量。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该物品并不能将其他人排除在外。此外,公共物品还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如果将其分隔成若干部分,物品将部分或彻底的丧失原来的功能,无法提供与原物品相同的效用。经济学中又根据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强度,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两类。
公共体育设施是指为了人民群众健身方便,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体育设施、包括体育场馆、建筑物、场地和其他一切设备。从公共体育设施的定义来看,公共体育设施带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特征,属于公共物品[3]。公共体育设施在达到它使用的饱和临界值之前,它具有非竞争性;公共体育设施也具有非排他性。但是公共体育设施在非排他性并不完全,在同一时间常常出现一部分人在使用,而其他想使用的人只能等候,由于数量有限,公共体育设施带有一定的拥挤性。所以,公共体育设施属于准公共物品,公共体育设施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
由于公共体育设施的性质决定,其供给与需求不同与私人物品,但也不同与纯粹的公共物品。作为准公共物品,大多数的经典理论都告诉我们,其提供应该有两种模式:一是政府提供;二是政府与私人共同提供,以政府提供为主。但不论是哪一种方式,以往的研究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政府是公共体育设施的主要供给者,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免费搭车行为导致共公共体育设施提供的成本无法通过市场私人交易来弥补[4]。公共体育设施按场馆特征可以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类。其中,开放式的公共体育设施处在没有入口障碍的公共场所,提供者没有有效的手段将付费使用的人和不付费的人区分开来。出于个人理性,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使用,但在使用的同时,却不愿为之付费。此时,无法通过收费来补偿公共体育设施的成本,私人不乐意提供公共体育设施。其次,外部性的存在是政府提供公共体育设施的重要依据。外部性是指一种物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一个经济主体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为正外部性;这种影响可能是消极的,为负外部性。外部性带来了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不一致[5],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不一致的结果。公共体育设施在使用过程带有强烈的正外部性。全民健身,加强体育锻炼的结果是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每一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都从中获得收益。身体素质的改善会使人身心愉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疾病带来的伤痛和医疗支出。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矛盾减少,社会将更加和谐[6]。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看,公共体育设施带有公益性,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政府出面提供更合适。所以,各级政府应该作为公共体育设施提供的首要责任主体。这种分析固然有其合理的内核,这种内核主要是把公共体育设施界定在公共物品之中,用公共物品理论对其供给部门做出了一种经验的预判。
同时,公共体育设施需求是一个复杂的测度问题,对于需求的准确测定由于其公共物品的一些特征变得十分复杂,特别是准确把握公共体育设施的正确使用数量成为分析中的难点。目前主要的操作方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模型预测。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确定应该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公共体育运动开展状况等环境因素。一个较为简便的方法就是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来确定地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数量。将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公共体育运动开展状况等环境因素的变量纳入线性模型。但是这个模型的关键在于相关环境变量指标的选取,哪些指标能成为模型的影响变量,哪些指标不能成为这一模型的变量,这成为了模型计算的关键所在。比如表征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使用国内生产总值,也可以使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等其他指标。衡量不同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需求数量时,存在一个适用性问题,同样一个指标要准确地反映出不同地区的变量特征。同时,这种方法因为其具有随机干扰项的扰动,所以对需求的计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很难准确把握公共体育设施的准确需求量。另一种方法直接使用相关体育组织的现成数据,根据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人均公共体育设施拥有状况来确定。这里要注意即使相同的发展水平的国家,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的拥有数量也会有所差别,不同国家民众的体育运动偏好。比如相同的发展水平巴西、阿根廷和亚洲国家对体育场地的需求一定是不一致的。但是这种方法因为是经验数据预判,所以,对于准确衡量现阶段的公共体育设施需求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分析具有比较大的主观性,这对于分析公共体育设施需求具有一定的难度。
2.2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的成因
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和需求矛盾将会比较突出,供给效应需求的问题极为突出,大多数的分析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供给不力。但是这种短缺的出现并不是由于单方面的供给或是需求出现了问题,根据以上的分析,这种短缺是一种必然。
首先,由于公共体育设施的公共物品特征,根据公共物品理论,政府应该成为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主要提供者。但是这种认识就造成了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给短缺的必然结果。公共物品的提供仅依靠政府是不能达到最优水平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用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的观点:集体物品的提供达不到最优水平!其原因在于政府内部对于公共财政分配方案存在分歧,最终的财政分配制度必然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势必造成各部门所需资金的一种相对短缺[7]。这就导致,政府很难将已有的公共体育设施需求缺口弥补,随着时间的推移,缺口的会变得越来越大,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这就是我们常常因为财政资金有限造成公共体育设施短缺的内在逻辑。
其次,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确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偏好显示问题。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所掌握的有关信息是不对等的。民众作为经济个体,在决策时是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出发点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民众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意夸大或降低自己的偏好表达,特别是民众对于公共物品普遍存在着 “搭便车”的心理,这就使得本来就难以测度的公共体育设施需求变得更加难以窥测民众内心的真正内心需求数量。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民众与提供公共体育设施的政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心不对称,且由于政府缺乏有效的测度工具,导致消费者偏好显示更加难以掌握。如果体育设施和场馆是收费的,且收费标准一定,向民众征询其需求状况,体育设施使用的频率较低;如果体育设施是免费的,对同样的问题的回答,将大不一样。民众会刻意夸大自己的需求,增加自己的使用类别和频率,并建议一个相对密集的布局方式。如果不计成本,真正按照民众夸大的需求建立公共体育设施,必然会出现较大的浪费和闲置现象。因此,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偏好显示难以度量导致了公共体育设施的短缺必然性。
因此,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目前在我国表现极为突出的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具有逻辑上出现的必然性,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出现在我们的供给方式和需求显示这两个问题上,所以,解决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的主要方式应该放在改善我国公共体育供给方式和有效显示需求信号这两个方面。
3.1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多样化供给方式的路径改革
纯粹的公共物品提供是政府主要职责,但是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公共体育设施由政府提供并不是必然。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科斯《灯塔中的经济》一文中得到答案。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公共体育设施完全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提供方式,避免政府提供的短缺必然性。因此,除了政府提供公共体育设施投资之外,我国应该积极探索公共体育设施多样化的供给方式[8],如,捐赠、公私合作等方式。
首先,鼓励引导个人和企业以各种形式自愿捐赠体育设施。引导企业以赞助形式,捐赠体育资金和体育设施。当然,这之中需要政府的必要政策支持,比如在税收、财政和信贷方面优惠措施,提升个人和企业对于公共体育事业的投入热情。其次,积极探索政府和私人合作形式提供公共体育设施。BOT模式是目前政府间公共产品合作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我们可以借鉴BOT模式的思路:由政府兴建公共体育设施,但是将其经营权租赁给私人或者是私有性质的企业,利用市场方式进行运转和维护,激发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同时也降低了维护成本,满足公众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的真实需求[9]。再次,大力发展私有化的封闭式公共体育设施,充分发展准入式模式。由于公共体育设施的准公共品性质,因此利用价格机制成为可能。国外的公共体育事业发展已经说明了这样的问题,在充分认识到准公共品可以由私人提供之后,美国和加拿大大量采用俱乐部发展模式提供公共体育设施,目前我们看到的NHL、NBA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大量的球馆和体育设施在私人提供的方式下进入到了公共体育设施供给领域,只要球队没有正式比赛,其场馆是可以进行收费使用的[10-12]。但这种方式只能利用在封闭式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因为只有在有入口的封闭条件下,人们才能用门票、俱乐部资格等方式区别需求者。最后,我国也可以积极探索高校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加大学校及其他事业单位所有的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程度,在不影响本单位使用的前提下,对有效辐射范围内的民众定时开放[13]。
3.2 从需求上引导公众建立科学的多层次锻炼方式
需求偏好显示充分是解决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测量方法的不确定及需求偏好的主观性,这就导致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很难对民众的公共体育需求进行有效的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办法进行需求的有效调节,我们可以建立制度或者培养居民的锻炼习惯,引导居民建立科学的锻炼方式方法,尽可能地促进信息对称。
首先,应引导民众运动项目选择上注重多样性,建立民众对于多种运动项目的热爱。这样在公共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就不会因为过于集中导致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不平衡,充分利用每一项运动设施,有效调节供求矛盾[15]。其次,应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可以尝试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健身锻炼。老年人可以在周末减低健身场馆的使用,而上班族和学生也尽量避开老年人健身的高峰时段。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可以选择不同的健身方式,尽量避免拥挤,这样可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有效利用,减少拥挤带来的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同人群的信息充分程度,增强了人们和政府对于公共体育设施需求的预判能力,可以有效地避免公共体育设施突出的拥挤问题。再次,应依靠价格作用引导不同层次需求者运动方式选择。对于不同方式、不同主体提供的公共体育设施,应该采取价格作用引导不同层次需求者的运动方式选择,避免过于集中使用免费公共体育设施,导致拥挤出现。最后,应考虑利用网络手段进行公共体育设施有效预约机制。在以上的传统手段基础上,政府和公共体育设施提供部门应该考虑使用互联网技术有效调配公共体育设施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建立APP平台和有关网站,有效利用网络预约,这就在最大程度上加大了信息的对称程度。从长远意义上来说,也可以利用网络预约积累的数据,测算区域内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量,真实反映人们的选择偏好,为今后是否在该区域内继续供给公共体育设施及供给方式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和科学决策依据。
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问题由来已久,但并不能把原因完全归咎于政府供给不足,其实供需矛盾的产生不应割裂需求与供给二者的关系。从共用体育设施的准公共品的特性出发,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的产生具有两面性——供给方式与需求偏好显示失灵。因此,解决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多样性的供给方式来提升有效供给量,也利用必要的手段引导公众科学的多层次需求。
参考文献:
[1]刘鹏.精心布局 扎实起步 在新起点上取得群众体育工作新突破:2011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 OL].(2011-02-03)[2014-08-11].Http://www.cqvip. com/QK/89326X/201102/37679892.html.
[2]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 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2]2377号[EB/OL].(2012-12-10)[2014-08-11].Http://www.gov. cn/gzdt/2012-12/10/content-2278113.html.
[3]杨年松. 论体育服务产品的性质、特征和类型[J].福建体育科技,2002,21(5):1-4.
[4]董长瑞、周宁. 微观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51.
[5]王俊豪. 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28
[6]吴伟.公共物品有效提供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7]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89.
[8]杨振波.我国冬季大众体育未来发展趋势探析[J].冰雪体育,2005(5):80.
[9]黄丽霞.我国冬季体育产业运营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以首都体育馆场馆群建设与运营为例[J].冰雪体育,2010,32(5):45-52
[10]宋嘉林,阚军常,刘石.中、加两国大众冰雪体育运动发展的比较研究[J].冰雪体育,2010,32(5):1-5.
[11]王洋.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J].冰雪体育,2013,35(3):89-92.
[12]王飞,解长福,张洪宝.冰雪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框架研究[J].冰雪运动,2011,33(2): 82-85.
[13]王韵博,王玲.长春市冰雪体育健身游项目市场开发的思考[J].冰雪运动,2009,31(3):86-88.
[14]赵艳.对开展群众性滑雪运动的对策研究[J].冰雪运动,2002,12(4):43.
[15]薛春林.对北方开展和开发社区冰雪体育的若干思考[J].冰雪运动,2003(2):102-103.
中图分类号:G8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488(2015)01-53-04
收稿日期:2014-09-06;修回日期:2014-10-27
作者简介:张岩(1982-),女,河北清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学、体育统计学。
Solution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hinese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ZHANG Yan
(Heilongjiang Vocational School of Workers Athletic Sports)
Abstract:With the obvious feature of public product, the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ar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developing the mass sports. by analyzing the economic nature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the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its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not only from the government supply shortage, but also from its demand particularity which decides the logical inevitability.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it suggests starting from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aspect of supply, it should be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diversity mode and especially pay attention to the enterprise and individual mode. in the aspect of demand, it should be to guide a scientific multi-level exercise mode to the mass appetite.
Key words: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quasi public product;externality; 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