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 袁诗哲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在体育休闲限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方差分析对女大学生体育休闲限制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只有在自身限制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科女大学生在体验限制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女大学生之间其限制因素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女大学生;体育休闲;限制因素
1 概述
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是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李启迪认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它尊重学生身体发展的自然属性,而且还能够开拓学生的群体性。[1]体育休闲作为休闲的一种特殊形式,能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由于个体本身的因素以及休闲项目的特点限制了人们休闲参与,尤其是女大学生由于其身份和性别的特殊性,其休闲参与的机会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在校大一、二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体育休闲限制的因素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体育休闲参与限制现状,并对当前的情况做出分析,了解不同的限制因素对女大学生体育休闲参与影响的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调节,以更好的促进女大学生体育休闲的参与。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依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要求,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浙江师范大学的650名女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发放问卷650份,回收595份,其中有效问卷有559份,有效率是86%。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限制因素有3大类(自身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结构限制因素)。[2]随着研究的深入限制因素也在不断的变化,邱亚君在前人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对休闲限制因素进行了进步的研究认为,休闲限制因素为4个维度,(自身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结构限制因素、体验限制因素)。[3]本文在此基础上运用邱亚君的休闲限制问卷对女大学生的体育休闲限制因素进行调查,并通过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分析
3.2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各体育休闲限制因素的比较分析
从表1、2我们可以看出大二女大学生在体育休闲参与的过程中自身限制因素要高于大一女生,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自身限制因素是指影响休闲偏好或参与的个人内在心理状态或态度的因素,即个人主观衡量是否适合参加活动,如压力、沮丧、忧郁、信仰、焦虑、自我能力以及对适当休闲活动的主观评价等。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逐渐加强,或者觉得自己的技术水平不好而限制了大二学生参与体育休闲活动,而大一学生却没有想的太多所以自身限制因素较少。在人际、结构、体验三个限制因素方面大一和大二相差不大,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说大二女生参与体育休闲活动的限制因素要大于大一女生。
3.3 不同学科女大学生各体育休闲限制因素的比较分析
从表3、4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学科女大学生体育休闲参与限制因素只有在体验限制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理科女大学生在体验限制因素方面表现较文科女生大。体验限制是指影响个体继续进行体育休闲行为的内在因素,例如:休闲内容、休闲环境、休闲服务等。体验差异的形成可能和文理生性格的差异有关,文科生更加耐心,遇到这种限制她们可能不是特别的在意,因此其限制因素较低。在自身、结构、人际限制方面,文理女生的限制因素相差不大,显著性不明显。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女大学生体育休闲参与的态度还是比较好的,比较积极的。
3.4 不同生源女大学生各体育休闲限制因素的比较分析 不同生源女大学生体育休闲参与的限制因素没有显著差别。也就是说不同地区的女大学生在自身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结构限制因素、体验限制因素四个方面差异不大。这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学生,其在自身限制方面影响不大;人际限制是个体参与休闲活动的主要因素,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女大学生其人际限制差异不显著,说明即使在农村学生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其社交能力;结构限制也是个体休闲参与的主要限制因素,从表中我们了解到不同生源学生差异不大。
4 结论
本研究对女大学生参与体育休闲活动时的限制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得出女大学生体育休闲参与时限制因素的影响程度依次是:自身限制、人际限制、体验限制、结构限制。从这个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女生的体育休闲参与还是比较乐观的,四个限制因素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在克服了自身限制,才能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当中,最终克服所有的限制,完成体育休闲活动。因此,我们要根据女生的限制因素情况,对其进行引导,来更好的促进女大学生的体育休闲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启迪,邵伟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体育科学,2014,3.
[2]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3]邱亚君.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动机和限制因素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9.
[4]李启迪,邵伟德.体育教学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