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玲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指向美好人生*
——以“标签性经历”为中心的佛大通识教育
孙晓玲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在模块化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下,通过在全校推行“什么是美好人生”新生必修核心课程,成功构建了其学生的“标签性经历”,打造出了特色通识教育模式,为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通识教育;标签性经历;校本特色
通识教育亦称自由教育,是一种不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基本能力与知识教育,其根本在人的自在自为的成长。通识课程既是知识性的,更是心智性的,它通过给学生提供人类世界的生活常识、集体智慧,意欲让学生拥有活跃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流畅的沟通表达能力、果断的判断决策能力和突破常规的创造能力。通识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中曾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只在现代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挂钩后遭受过短暂的削弱,专业教育忽视人本主义的弊端已让教育界人士重新重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当前,通识教育以其自由性与根本性,吸引着现代大学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热情。而美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关注主要是如何改革并完善,旨在使其既饱有通识教育内涵又具备校本特色。美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关注也已不是存废之争,而是该如何改革与完善,使其更能反映通识教育的追求、更能体现各所高校的校本特色。本文主要介绍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下简称“佛大”)在通识教育改革与创新方面的具体做法,希望能为我国高职院校完善通识教育提供一些参照。
教育界有个恒古不变的话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在于帮助人们追求幸福、理解幸福。孔子认为人是社稷根本,教育之根本在育人、在开化,让国民拥有善待周遭、侍奉国家的仁心与仁德。因此,儒家奉仁德教化为圭臬。当分科教育在西方勃兴之时,中国仍以国学教育为主。当资本主义经济推动职业分工之时,教育在这场旋涡中蜕变成职业化的工具,成为谋生、晋级的手段,教育的社会关怀功能渐行渐远。各大学在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社会大潮中丧失了属于自己的人文特色。特别是当专业教育在实际生活中遭遇道德伦理挑战时,专业教育的狭隘性渐渐显露。
19世纪下半叶,美国教育界有学者提出他们的调整方案,但真正让这种调整变成一种系统安排的是哈佛大学。它提出通识教育的主要方向与目标,即“加强学生对人类和人类所栖息的自然世界的认识,从而使他们在信仰与选择方面更加深思熟虑,在行为和动机方面更加自知与自制,在解决问题方面更富创造性,对周遭的世界更具感受力,在面临个人、职业、社会等方面出现问题时更有富智慧与解决能力。”换句话说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这类的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比,更能增进人的存在感。
就人的社会存在而言,人既是世界人,也是区域人,既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改造者,又是区域文明的缔造和发展者。通识教育的“通”除有“通达”、“广泛”之意,也应具有区域人文关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开展百余年来,内容已相当丰富。存在的问题是学校间区别与特色不明显,学生对所在学校的通识教育印象不深。基于此,美国不少大学开始在通识教育的校本特色上下功夫,让通识教育既有自由教育的内涵,也有学校特点。不少著名大学均注重利用新生入学第一年搭建共同教育平台,打造校本特色通识教育,比如哥伦比亚大学“核心课程”、密歇根大学的“主题学期”、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第一年研讨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美国文化要求”、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人文核心课程”等,效果不错。作为美国著名的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在通识教育的特色打造上亦有可圈点之处。
佛大通识教育始于1996年,根据佛罗里达州教育法规及佛大教育规划,学校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全校通识课程设计与监督。十多年来,结合美国其他大学的经验与教训,及时修正自身不足,走过了一条从模块化设计到核心课程与模块化安排并行不悖的道路。执行过程中,佛大注重循序渐进,针对学生不同时段施加不同重点。大一新生重在认知并形成共同经历,大二学生重在世界观培养,大三学生重在倡导服务精神,大四学生重在领导力培养。这些核心目标既可以通过学校日常活动达成,也可以通过通识课程逐步培养。目前佛大通识教育包含五大模块,八大类、若干课程,一门必修,多门选修。学生须修满36学分。
五大模块八大类主要体现为:写作、人文、数学、体育与生物科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八大类是指写作、人文、数学、体育、生物科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国际化、多样性。写作课程主要是指导学生用英文写作的方法和规范。多样性课程主要教授构成美国文化多样性的各种价值、态度和规则,让学生认识社会角色和身份如何影响不同团体和社会,从而在对比、分析和评估中给自己提供更积极的价值和行为指导。人文课程主要了解人文学科的关键主题、原理与术语,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国际化课程重在了解美国之外的价值观、观念和规则,增进跨文化理解。数学主要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运用数学概念建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体育与生物科学提供科学方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术语的指引。社会与行为科学主要是通过了解社会与行为科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论,认识并解释社会体制、结构和程序,从而获得解决社会问题的技巧。总体来说,这五大模块涵盖了佛大通识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对学生未来兴趣的延伸也可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当然,为解决学生不同模块需求的不平衡性,佛大在五大模块的权重上进行区别性设计。有些核心能力在佛大看来必不可少,则全校必修。而有些能力散见于几大模块之中,那么学校就只规定最低学分需求,放权给学生所在学院和学生自己。
由此可见,佛大通识课程既有总体框架规范,也不失灵活。但在实施过程中,佛大发现这类模板化设计和美国其他学校的相关课程相比,无明显特色,即便学生修完,仍难以形成一个反映佛大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的特色。如何形成既符合全美大学生通识教育要求,又有佛大特色的通识教育路径,成了佛大在通识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思索课题。
3.1 校本特色与“标签性经历”
佛大在美国是以体育见长的高校之一,校园体育文化浓郁,佛州最常见的短吻鳄(Gator)是其精神象征。体育文化得到高度弘扬自然是荣耀,但作为美国著名的州立大学,除了体育很棒、学生人数众多这两大显性标签外,佛大希望拥有更多隐性的“内涵式标签”。2008年,“标签性经历(signature experience)”构建成为佛大教学改革的重大目标。
“标签性经历”是界定一所大学所有学生的共同经历,具体到佛大,就是学生因佛大教育而拥有的共同精神气质。用该校一位老师的话说,“我们的学生首先是Gator,其次才是商科、医科或其他学科的学生”。内涵式标签,与一所大学的外在校标相比,构建难度较大。首先,它不能为求新而脱离教育本真;其次,它应关照源头与本质,能对学生发展有方向性和根本性指引。再次,它要有可操作性。佛大为此做了不同尝试。首先以一本书维系共同思维和经历。从2007年开始,佛大尝试通过阅读同一本书构建共同经历。学校要求所有新生入校前都要读一本佛大指定书。这本书的相关资料会发给学生未来的任课教师,老师要将该书有关话题和主旨融入教学中。学生入学后,学校安排诸多与该书深度了解相关的活动,如作者见面会,师生沙龙,直接回答同学问题。用书维持共同经历的试验,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话题涉及面窄又不易管理等问题。两年后,佛大酝酿了一项新的尝试——“标签性课程”。
3.2 一门课维系共同思考
从2012年夏季B学期①开始,佛大新生都要上 “什么是美好人生”(What’s a good life)的必修课,课程代码为HUM2305②,计3学分。这门课程由佛大通识教育人文小组负责可行性设计和安排,经由课程委员会批准实行。从提出动议到最终全校推行,历时3年多。
3.2.1 课程总体设计
HUM2305主旨是通过亲近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建筑等相关作品,让学生在认识与领悟世界人文与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切问近思“什么是美好生活”、“为获得美好生活人类愿意付出什么代价”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从而使学生懂得如何生活,并在某些关键时刻做出更合理性与美德的抉择。
课程总体包括教授专题授课、助教后继讨论、学生资料阅读、实践活动等几大环节。通常学校将所有新生分成200人左右的大班,每学期全校安排10名老师授课。由于佛大一年有春、夏、秋三个学期,六千多名本科新生可以全部上完。老师主要来自建筑、艺术、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院系,每次课以讲座形式讲解一到两个主题,注重内涵与深度。课程内容及课时数如(表1)所示。由于是大班讲授,课堂互动不多,但据笔者观察,老师讲解旁征博引,并不枯燥,学生听课较认真,不少会做记录。
助教后继讨论,是教师课程的延续。按设计,每个大班会被分成10个20人的小班,安排5名助教。助教通常为在校研究生或博士生,带薪工作。教授上完课后,助教就要结合课堂内容及阅读材料组织小班学生开展一节课的讨论。在讨论课上同学要做阅读展示与问题探讨。助教除组织讨论,还要全权负责学生的考评。
表1 HUM2305课程安排表
阅读环节,分为“入门阅读”和“支撑阅读”。入门阅读材料是课程设计小组规定的资料,与授课教师无关。“支撑阅读材料”为授课教师自行推荐内容。以2012年为例,指定了两本阅读书,分别为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③,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④。老师上课时会提及这些书的内容,平时网络平台测试也会考到。
实践活动,主要是参观博物馆、艺术馆或听讲座,利用的是地区资源。佛大所在的甘城博物馆,虽属地方博物馆,但收藏丰富。佛大本身的艺术中心,经常承办大型公众活动,也会面向学生进行公益性展示。再有就是佛大学术交流广泛,常有名家讲座,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课外资源。
3.2.2 考核既人性化又比较严格
HUM2305的考核较细致。“阅读展示”是在助教指导下对阅读材料进行点评展示。“小论文”要求结合“好的生活”的主题,字数控制在500以内⑤。“长论文”至少1000字,论述什么好生活的代价。期中和期末考试主要围绕讲授课内容。“网上答问”要求定期上网络辅助平台回答10个左右有关课程和阅读的问题。此外,学生课程参与度也是指标之一。
除以上考核指标外,还有一些辅助的违规惩罚规定。出勤率虽未纳入评分系统,却出现在惩罚项目内。学校规定,教师对学生是否旷课有判定权,可允许3次无理由旷课,超出3次,每次扣总分的1%。关于诚信,课程要求所有学生遵守“荣誉体系”⑥,违者挂科。在佛大期间,笔者对学生交论文的准时很是惊叹。原来学校对迟交论文惩罚严格:除非遇到不可抗力(如:与自己宗教节日冲突、参与校级以上活动、受伤、需要出庭作证等),学生必须准时交作业。若不得已延迟,须事先向助教书面说明,且书面说明要与作业同时提交。无故迟交,每迟一天,成绩调低一档,挂科风险加剧,而重修则意味着动辄上千美元的学费。
3.2.3 综合性的课程管理手段
HUM2305的跨部门、跨学科性质非常明显,涉及自由艺术与科学、美术与设计、建筑与规划等学院。校级的人文指导委员会是课程顾问董事会,负责向各院系院长提出集体意见和建议,委员会由主席与六名成员组成,是课程的统筹安排中枢。
除院系合作外,课程拥有一个比较强大的网络支持平台、一个比较有效的课堂管理工具。网络平台,由网络部门负责搭建。课程的支持、网上答问、论文提交、阅读材料均在平台上。课堂管理工具是课堂表决器(clicker),是集网络和电子传输设备为一体的电子设备,像空调遥控器,价格不贵,由学生购买。Clicker可用于大课课堂考勤,也可以用于课堂意见的收集。该设备在北美大学里已广泛使用。中国港台地区已有部分大学使用。Clicker在辅助教学方面的功效,是笔者最为看重的,它可以随时收集学生意见。比方说,教师要统计一个200人的医护学院复合班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看法,给出五个选项:非常支持、比较支持、无所谓、比较反对,坚决反对。有了Clicker,数秒即可得出统计结果,并直观显示于投影仪。教师可据此更有针对性地展开职业伦理教学,自然有助于提高大班课程的教学效果。穿插使用Clicker还有助提醒同学保持对学习内容的关注。
4.1 慎重改革不冒进
在通识教育方面,佛大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满现状,慎重改革,重视通识教育的效果。“适当”是学校在变革过程中的尺度,即既结合时代变化,又注意在调整过程中不冒进。有想法先做调研,条件成熟再推广。美国学校设置课程,除考虑教育效果,还要考虑课程预算,因此非常慎重。设置一个全校规模的核心课程,人员使用和资金占用均非常大。对学校来说,这是风险投资。由于通识课程不像专业课程效果那么明显,相关部门因此而承受的短时压力较大。即便如此,佛大还是克服困难,将这一跨部门课程建设起来。在佛大,课程未来是否有持续的必要,学校会跟进评估。对有关部门来说,持续完善课程是不断的追求。否则,学校有权停止对相关部门的预算,资源有可能倾斜到其他更有说服力的部门。
4.2 重视基础能力、地区特色和学校特色
价值观、写作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极其广泛,因此佛大对这类课程的学分要求极为严格。至于通识教育的其他模块,在完成最低学分后,学生可以根据需要修读。佛大通识教育的地区特色在于重视国际化和多样化。这个并不难理解,美国是移民国家,种族多元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佛大所在的佛州,是由美国新移民构成的阳光地带,种族多元性更突出,因此,该地区的大学生对国际化和多样化的价值理解自然极为重要。所谓通识教育的学校特色,就是佛大非常重视“标签性经历”的建设,实际上这是建设佛大“品牌”的一大策略,也是培养学生佛大价值观和归宿感的重要办法。
4.3 要求严格、学得扎实
笔者在佛大综合调研发现,佛大对学生的学业要求比较严格,学生学得比较扎实。文科课程,阅读和考核量重;理科课程,实验与考核量大。以HUM2305为例,一门科,一学期,学生要阅读十几本指定读本,还要完成两篇论文、回答数轮网络问答、考两次考试。这和国内大学形成鲜明对比。现在国内文科课程,学生除课堂学习,课后花费时间很少,通常一篇论文、一次实践、一次考试就可完成考核。佛大学生学得实得多,学校要求明确,学生规则意识浓重。这也是很多在美国读研的中国留学生的普遍感慨,美国好大学没法混。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既有教育制度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的因素。
4.4 教育自由在内容不在形式
个性与自由是西方大学教育的标签,让全校所有学生同修一门核心课程,这样的规定是否有悖自由。为此笔者采访了通识教育人文小组的主任安德鲁·沃伯特教授⑦,他认为这门课主要是纠正佛大通识教育的不足,同时也是用标签性课程,加强佛大“标签性经历”的一次尝试。之所以选择人文类课程,在沃伯特看来,人文最贴近人的本质,同时也是最易让人接近却又终生难以透彻理解的领域。每个大学生,需要成为某个专业的好手,更要成为有丰富体验的人,学校应为他们的人文探索提供渠道。就学生来说,学习平台看似毫无选择,课程的探索却是自由的,学校鼓励的是思想的自由。佛大的这一做法,在我看来,突破了国内某些人对美国大学教育的某些浪漫看法。在佛大校园,随处可见拖着拖鞋、盘腿坐在座位上的学生,但仔细研究他们上课的样子,会发现他们在学业上很较真。所以表象的自由散漫不是美国大学的真正内涵。
佛大虽然是综合性本科院校,但是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它的某些做法可以应用于中国一些综合性高职院校。笔者认为,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可以学习佛大。采取如下几点尝试,以提升通识教育的效果。
(一)有必要改革并完善我国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重视职业价值观、写作与数学,增设地区特色或校本特色的“标签性经历”类课程。目前,我国多数示范性高职院校均有通识教育课程,但是存在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显著的问题。高职院校主要为地方输送基层人才,会沟通、能操作,是最基本能力,而服务地方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地方,因此高职教育的区域文化特色就更为必须。以深圳为例,深圳是一个商业经济发达、职业化程度高的移民城市,经济理论与商业运营实践、移民城市的多元化理解、职业伦理与特区人的职业精神等都可以成为该地区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应加强的方面。
(二)做实人文通识课程的质量,加强学生的阅读与考核。通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与其说课程教育重要,还不如说,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与体悟更关键。空泛地走过程,很难起到“化”人的效果。为提高针对性和育人质量,学校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指定学生必修某类通识课程,比如建工学院、医护学院必修专业伦理,艺术学院必修艺术史等。必修课程必须有阅读量和考核的严格要求。对于考核挂科要求一定的惩罚机制,目前多数院校只要学生交极少的重修费,学生可以多次补考,这可能造成学生对重修和补考的放任。大学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完全可以采取更有约束力的手段。
(三)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在大班教学中引入课堂表决器辅助教学。目前多数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多,教学资源有限,而通识课程大多合班上课,管理难度大,效果一般。如前文所言,Clicker可一定程度缓解这些问题。因此,笔者建议,有条件的院校,在超过百人的课堂,可以试点设置“Clicker”,这比学生为应对英语四六级每人一部收音机,更实用。
注释:
① 佛大一个学年有三个学期,即春季学期、夏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夏季学期以7月1日为界,分为夏季A学期和夏季B学期,各时长约1个月左右。
② 关于课程的详细信息,可参见佛大网站内容http:// undergrad. aa.ufl.edu/information.aspx
③ Hermann Hesse, Siddhartha,(Simon & Schuster,2008)。
④ Sophocles ,Antigone,(Prestwick House, Inc, 2005)。
⑤ 笔者在听取Laura. E.Sjoberg副教授课时,她强调规定习作不要超字,意在训练精炼表达。
⑥ 即University of Florida Regulation 6C1-4.017 (Student Honor Code),学生在入校注册时要签署承诺文件:“我理解佛罗里达大学期望其学生诚实对待他们所有的学术活动,我赞同学术诚实的承诺,理解若不遵守有可能导致我受到被大学开除在内的所有纪律处罚。”另外学校要求学生在引用别人成果和网页资料时注明出处。对于不注明的和自称为不小心忘了注明的均视为剽窃。
⑦ 电邮采访安德鲁·沃伯特(Andrew Wolpert)教授,时间2013年6月28日。
[1] 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
Focusing on Signature Experience: Reform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of Florida
SUN Xiaol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China)
By offering a required core course, What’s a Good Life, to all the freshmen, University of Florida has developed a kind of signature experience for all UF students when they receive general education. The new reform at UF can offer some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National Model Vocational College of China.
general education; signature experience; characteristics
G649.1
A
1672-0318(2015)04-0003-06
10.13899/j.cnki.szptxb.2015.04.001
2014-12-21
*项目来源:本文为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深圳高职院校职业伦理教育研究(课题编号:gh010)阶段性研究成果。笔者曾在佛大做访问学者,本文主体内容来源于笔者2013年9月提交给单位的汇报报告。
孙晓玲(1974-),女,江苏建湖人,法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伦理、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