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平山水画作品的风格变化与乡土情怀

2015-12-03 03:16刘晓达
中国艺术时空 2015年1期
关键词:河西山水画创作

刘晓达

刘军平山水画作品的风格变化与乡土情怀

刘晓达

《塬上风》 200×200cm 2004年

前几日,军平兄在百忙之中寄来了他的山水画作品请我一观,互相交流。在鉴赏之余,不知不觉中也有了写文章的冲动。从与军平的多年交往中,我获知他早年曾喜爱文学,后来又研习山水,同时又好游历、研学。我想这种将文学阅读、交游采风、山水创作与理论思考融汇于一体的经历,倒颇为符合中国自魏晋以来的士大夫们如宗炳、荆浩、郭熙等人的生活哲学、学术探索与山水画实践情怀。从他个人最近十年来的山水作品去看,他早年的作品风格显得比较厚重、苍韵。尽管他从那时起就对黄公望、龚贤的笔法风格格外推崇,但他在研习前辈大师画作的基础上,仍然建立起自身的笔墨表现图式与趣味。如他于2002年创作的《回声》以及在2004年创作的《塬上风》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我们以他在2004年创作的《塬上风》为例,此画为俯瞰式的平远构图,在黄土高原之上,一条沟壑形成的气脉自右下角一直连绵至左上角,从而将整个画面分成左、右两个块面儿结构,这种构图方式使画面显色较为稳定,同时也是古代中国山水画中常用的构图方式之一,气脉感显得较强。此画面中位于近景与中景处的山坡、枯树用浓墨皴擦,表现的比较写实。而远景处的山脉、树林则尽量淡化处理。这样从近景、中景直至远景,整个画面的空间感处理的比较悠远,虚实关系也把握的较为贴切。整幅画面的地平线也具有一个连续不断递进、推后的关系。再加上画面中的色调处理选取了既能体现河西地域风情,又有类似于黄公望格法的浅绛式色调,遂使得此画的风格具有苍韵浑厚、万籁俱寂的空间感与厚重感。因此,我认为这张作品其实最能够代表他早期的山水画风格,也比较能够符合军平自身所具有的憨厚性格与故土情怀。

《榆树坡记游》 220×120CM 2014年

美术史学者常常会注意到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在每个时期的历史变迁,这种观点如果运用到分析刘军平山水画作品也比较客观。我们应该看到:他早年虽然是生长在西北天水地区,然而在硕士毕业之后由于工作的关系就迁移到了辽东明珠大连,并在那里娶妻生子,其后又来到北京求学。在这个成长过程中肯定加入了他对中国东部地区社会、文化、情感生活的种种认知与个人感悟。而这段地跨东、西部的生活、情感经历与学术积淀当然也会对他的作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他2007年创作的山水画作品《静静的星海湾》中,我们已经可以体味到他在题材、笔墨图式上的一些变化。该画长400厘米,宽50厘米,在长卷式的构图上作者将辽东地区的海岸风光展现得一览无遗。画面的起首处首先表现的是靠近海岸的错综排列的屋舍、树林。屋舍的表现比较简练、含蓄而概括,用墨线勾勒并加以填涂,树林与陂陀的表现则用墨色随意渲染。随着画卷自右向左的慢慢展开,我们可以慢慢发现在此画的左边部分则描绘了椭圆形的一湾海水,其上洪波涌起、白帆点点,海鸟翱翔、水天一色。在辽阔的海湾空间中,观众获得的是一种平静、安闲的怡情与自然的静谧。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具有相似风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果把他此时期的作品和他早期的一些作品进行“对读”我们也能够看出他在题材选取、笔墨表现上的一些重要变化。相对来说,前者是关陇山色,突出其气象万千与苍凉肃穆之感,后者则更像是密林深深、小桥流水,在温情委婉中见天真与自然。

军平在进入中央美院攻读博士学位后也一直在坚持书画实践,我也曾经和其他友人在他的宿舍中仔细观察过他最近几年来创作的一些山水画作品。发觉他的有些作品尽管在题材选取上仍然属于表现关陇风情的旧内容,但正如我在前文所言,经过在辽东海滨以及京华之地的洗礼,他的作品已经变得更为率性、清新与温婉。如他在2013年创作的作品《天水纪游》中,尽管在题材上他主要表现了故乡甘肃天水那边的梯田、村落、屋舍、林木,但在这件作品中却丝毫看不到他早期作品中常见的气势磅礴、厚重寥寂之感。代之而起的则是庭院深深、绿影婆娑之美:近处的农家屋舍交次掩映在密林深处,远处则描绘着丘陵下的梯田,在梯田的尽头则用淡墨慢慢地勾勒出依依远山。从远处望去,整个画面也带给观者的是一种清丽、雅致之感。此外他在近期的作品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在笔墨的表现上更注重韵律感与灵动感的把握。虽然这种表现方式会使得物象的体积感与厚重感有所欠缺,但这种欠缺却恰恰使他的作品风格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如他在2013年创作的另一件作品《河西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构图与观察视角上,此画倒颇类似于他在2004年创作的《塬上风》。同样是以俯瞰、平远式的视角去表现河西雄伟挺拔的山川风貌,并分为近景、中景与远景处理,两幅画面中的空间感、层次感也都很强。然而,我们如果把上述两张绘画摆放在一起慢慢细读,我们就会发现在《河西印象》中,山的表现相对于前者更注重用不同层次的墨色渲染,有些较浓,有些则淡而随意。此外,该作品的线条表现明显比前者更加灵动与富有变化。此种线条的飘逸感再配合着山顶上的古塔、飞鸟、红叶,在一片云雾缭绕中,画家对河西山脉的表现也就显得空灵、率意与悠远。

通过对上述代表作品的风格分析,我们大概可以体味到军平的山水画作品在前后两个时间段具有较大的风格变化。简略言之,在其早年定居、求学于河西之时,他的作品比较注重对西北地区山川风貌显现的雄强、浑厚风格的真实塑造。山体的表现比较厚重与苍劲,给人以大气磅礴、气象萧肃之感。从他旅居辽东海滨以后,其风格开始显示出某种明显的变化,逐渐转变为追求清新自然、率性洒脱、温润秀丽的表现特征。我想这一方面应该是由他的绘画实践、学术积累、艺术趣味出现了某种递变决定的,同时也应该与他近年来旅居辽东、京华之地感悟到的新地域文化对他的影响所慢慢形成的。毕竟,艺术家不可能脱离他时刻依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在他身上映现出的中国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遂使他的山水画作品开始具有某种多元化的图像表现理路。

当然,无论是他早期的山水作品,还是他近年来的新作,无论其画风如何变化,我们都可觉察到他对故土河西天水地区的思念与依恋之情。即便他已客居辽海之地,但河西天水之地的故乡风情却依然持续不断地在他的心境中留存。从他2010年以来绘制的作品中,我注意到有一半左右的画作都是以河西地区的山川景色作为他绘画表现的题材的。我想,这种对故土、家乡题材的选择就如同一位走在异乡街道中的旅人,在心系故土、抬头远望那一弯新月之时,心中不免泛起对儿时对故乡的留恋与迷思。他在2013年创作的《难忘最是满觉陇》恰好可作为上述感想的一个绝佳注脚。在该画卷中,一条大河自左上角至右下角蜿蜒流淌、倾泻而出,将画面分成前景与后景。前景处的山岩与密林用多种墨色加以勾勒、晕染。在河流的对岸,梯田与杂乱的树丛则随着河岸的体势向远方自然蔓延,最后与天际融汇于一体。该画仍然继承了近年来作者在山水创作上的风格变化,显得清新、秀雅与温润华滋。画中的题识:“难忘最是满觉陇”也许更能衬托出画家此刻的心境:在似梦非梦的回望与观想中,作者童年以来的乡土记忆在这里也借画笔被转化成为一片片真实的关陇景色,从而被永久地定格在这纸卷之上,成为一段难以忘怀的故土思绪。尤其是最近创作的《榆树坡记游》在密密麻麻的景观中还显示出作者淡淡的乡愁。而我们对军平山水画作品的理解或许也才慢慢开始。

《河西记游》 60×60cm 2013年

《难忘最是满觉陇》 64×64cm 2013年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术美术系)

猜你喜欢
河西山水画创作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南京翠贝卡河西旗舰店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河西行(组诗)
创作心得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