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武蕾
舞之束缚·舞之解放
——以心灵之舞为例
薛武蕾
北京舞蹈学院学生演出朝鲜舞剧照
人生来就是被束缚的。如被限定在“人”这一物种的特性里,这种特殊的生物结构规定了人所有的生命活动,也规定了人肢体运动的样式,这是先天的也是较为有形的束缚。然而人被束缚,更多地还体现在后天的束缚,是无形之力——观念的束缚。观念主要是指人意识层面的活动,内容包含了诸多方面,有时代观念的束缚、社会观念的束缚等,更微观的层面体现在文化教育的束缚,法律道德的束缚,最后也不乏自我约束性的束缚,各种束缚都是为了人可以在现实社会中“自由”的生活,因此束缚的目的是帮助人更好地生存发展。
观念的束缚,直接体现在对人行为的归束。因人的行为是靠“有意识”的引领指挥,观念约束越多,人的肢体行为的自由度越少,人的行为会依据约定俗成的法则去行动。纵观人类历史发展,不同文明、不同时代的观念都有所不同,不同的观念也就造就了不同时代的身体语态的特征。如原始狩猎文明下的身体语态,农业文明下的身体语态,工业文明下的身体语态,信息文明下的身体语态,这些身体语态都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然而当细细探究每个时代身体语态时,你会发现因文明的进步,肢体的运用频率和运动空间是逐呈缩小和递减的趋势发展。如现代社会的物质水平较为发达,各种便利的服务设施以及便捷的生活设备充斥着人们的周边,肢体是越加的舒适了,需要运动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少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使得个人的物质空间及意识空间越来越拥挤,肢体的运动空间也越显狭隘。若是依此继续发展下去,人的身体会“进化”成什么样子?难以想象。
北京舞蹈学院学生演出《孔雀飞来》剧照
过度束缚使身体变得羸弱,过度束缚也可致心智扭曲。
我们所了解到的束缚,缺之不可的是“压抑”这一味药引,这是无形束缚在个体内部运用的重要力量之一。由于观念的约束,每个人必须选择性地表现,有些部分必须被压抑下去,有些部分必须受到控制。当这种压抑持续存在、持续发展恶化,就可能产生身、心方面的疾病。因此,为了缓解过度的束缚对于身心造成的潜在伤害,也为了塑造健康的身心状态,心灵之舞体验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舞者身体的被束缚是指舞动意识层面上的模式化,而非我们平常意义上认为的舞者身体运动的僵硬形态。在这里舞动的“灵活”并不意味着“自由”,而舞动的“自由”包含着“灵活”。这里的束缚主要是指舞者观念的束缚,这一“观念”主要是指在普通舞蹈教育影响下的身体语态。大致可以从肢体、思维、感知、心灵四个角度来加以理解。
“肢体”,是舞蹈重要的表达媒介,类似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媒介工具,如美术所用的颜料、画布等;音乐所用的乐器等。但肢体又不完全只是工具的属性,它是有生命的个体,是有思想的、有感知的、有情绪的活态生命物。传统的舞蹈肢体是把自然的、个人化的肢体形态塑造成为公认的“美”的肢体形态,使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种规范和标准去雕琢肢体,使之成为“专业”的一种形态,如古典舞肢体、民间舞肢体、芭蕾舞肢体、现代舞肢体、国标舞肢体等等。每一种形态的肢体因为训练的方式以及训练的骨骼肌肉部位的不同,所以体现的肢体形态也不同,舞动形态的呈现也不同。尤其是在即兴舞动时,这种差异特征更具明显。其实舞者很不喜欢被束缚,就如同舞林争霸上的舞者们,努力尝试打破舞动肢体的局限性,尝试舞动风格的多样化,但是往往在塑造舞蹈肢体时却是努力学习怎样捆绑肢体。
“思维”,是指学习式的舞蹈思维,长期以来主要是关注怎样模仿的足够标准,如何百分百的准确复制,如何去记忆,如何增加舞蹈样本的储存量。所以在即兴舞动时,舞者展现的是记忆中的舞蹈,是设置在记忆播放选项的肢体舞动,是别人的舞动样式,而非自己的舞动样式,更非自我的心灵之舞。
“感知”,身体的感知是确定生命存在的见证,是我们沟通外在世界的触手。但是在学习舞蹈时,因为对肢体雕琢与磨砺,所以肢体会承受诸多的痛苦与难耐,而所有的老师都会告诉学生“忍耐”,漠视这种感觉的存在,忽视、忘记、不去在意它,有些疼痛是被“忘记”了,而更多的疼痛是被压抑下来。长期以此压抑身体的感知,使舞者变得百毒不侵,行尸走肉般。当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身体变得不那么敏感了,这种联系外在世界和联系内在心灵的纽带出现断裂,身体是否会变得麻木?变得无感无知了?那样的舞者会不会真正变成无生命的舞蹈表演工具?
“心灵”,在长期的舞蹈经历中舞者很少尝试用肢体表达自己的心灵,经常是为了剧情要求、角色要求来“表演”别人的情节故事。舞者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了,也未曾感觉不妥,或许是真的已经成为一个表演工具,一个表演别人心灵的工具。长期另一套身体语汇,让舞者忘记怎样使用自己的身体语汇,身体的运动被设定在另一种模式中,被紧紧束缚,似乎成为别人的牵线木偶,丢失了真实的自己。但有时候舞者尝试去表达自我的心灵,似乎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大多数人从不敢去面对真实的自己,因为压抑真实心灵已成为习惯,习惯性的封闭自己空间,习惯性的被束缚。
因此在心灵之舞的即兴舞蹈环节,舞者的心灵之舞更像是音乐即兴或者素材即兴,即兴的目的是检验自己舞蹈素材量的丰富与否,或者检验肢体的技术能力,而不是去表达心灵,舞动的肢体已经被设定在自动挡,舞已成既定的模式。
心灵之舞的体验活动主要是依据身心一元论的思想启发,期望通过唤醒身体感知,开启内在心灵的表达,改善由于身心的束缚所带来的身心伤害,释放压抑内心的负能量,通过肢体的宣泄,使得心灵之语透过心灵之舞的媒介抒发出来,继而身心得以解放。为何会选用舞蹈作为此次活动的身体媒介,这主要是由舞蹈的特性决定的。维基百科中描述:“舞蹈是于三度空间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现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 这表明舞蹈是有别于其它肢体艺术形式,是具有身心交流的特性的。例如,在其他肢体艺术形式中,体育在于竞技、武术在于强体、杂技在于炫技,舞蹈是在于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选用舞蹈作为身心一体的纽带是较为合适的。
但是怎样去解放身心,促进身心的表达,释放不良的情绪?在这里心灵之舞具体是由三个部分得以展现:放松身体、觉察身体、表达心灵。
“放松身体”主要是对生理性身体的放松,比如放松身体的关节、肌肉、韧带等。放松身体不仅是对之后要进行的内容来做一个预热活动,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身体的放松而达到对心灵的放松。例如放松身体局部隐性的紧张点,它是由于因长期拘束而导致过于紧张的肌肉丛,还有一些是因长期不良的行为习惯而导致肌无力与肌紧张等。通过放松身体以期达到解开身体的镣铐,打开束缚已久的心灵。
“觉察身体”是为了唤起身体感知。因为长期受身心二元论思想的统领,身心被割裂为两个不同的个体,造成身心交流障碍,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重新链接身心的纽带,重塑身心一体,就必须重新唤起身体的感知能力。具体的实施方法如逐步的去感知身体的每个部位,感觉它的运动,感受它此刻的言语。比如感受肺部呼吸,感受在不同质量下的肺部呼吸的感觉,再尝试呼吸流动至身体不同部位的体会,以及在不同时间节奏与不同力度下呼吸的感觉等等。除了一些静止的觉察方式,还有一些是通过相应的身体运动去挖掘与强调身体的感知能力。
北京舞蹈学院学生演出汉唐舞《踏歌》剧照
“表达心灵”是“放松身体”和“觉察身体”的最终目的。当身体的束缚得以解放,身心的纽带得以链接,心灵才能够得以真实展现。只有学会释放和表达,才能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身心。在这里的舞蹈就是一种表达,造型是舞蹈中很常见的固态动作,在这里的造型却有着不一般的诉说,在静静地闭眼感受自己的身体后,听从身体的诉说表达言语。“最近因为很累,所以很想躺倒睡,所以我做了这个动作。”“我昨天腰扭了。”“最近我有很多烦心事,所以情绪比较低迷,所以做垂头双手抱前的动作。”在身体的情绪地图上,每个不同的情绪都有相应的空间领域,高或低、展或收、静止或晃动等等,有情绪表达的通用地域,也有个体独特专属地。所以通过每一个人造型你会发现在他言语内的情愫,也有它未曾知晓而展现出来的故事,这就是属于真实心灵的身体语汇。单一的造型属于一个符号概念的表达,所表达的言语是较为有限,而即兴舞动是在一个相对时间值内较为完整的情感抒发,是内在的心灵透过舞动的肢体所呈现的真实言语。在这里的舞动没有观众,没有美丑,没有对错,只有表达。
只是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即兴舞动,一种是普通人的即兴舞动,另一种是有舞蹈经验的即兴舞动。舞者的语汇与普通人的语汇完全不同,普通人虽然肢体被束缚了很久,但是在解放后的舞动是真实的,但舞者的即兴舞动却是另一套的语汇,是被人为设定的另一套语汇,一个是表达,一个是表演;一个是表现,一个却是再现;一个是心灵之舞,一个却是回忆之舞;一个是通过舞蹈求得解放,一个是重新被舞蹈束缚。有时会不禁疑惑为何舞者被束缚?为何原来的舞动经验却成了束缚舞者心灵表达的枷锁?
一个束缚,一个解放,同样舞动,因“力”的不同,造就的“形”也就不同。
舞蹈究竟是为了解放自己,还是为了更加束缚自己?可以这么说,舞蹈的最高境界就是解放。
身体不仅是一个客体,更是一个主体。长时间的拘束于表演性舞蹈,而丢失了自己的舞蹈,这不是我们舞动的初衷。
拉邦强调:“当我们进行‘功能性’或‘表达性’的舞蹈活动时,就会运用到身体动作,这两种活动性质是不同的;一是以身体的肌肉运动为主,另一则属于心灵的活动,两者虽然都是生命活力的根源,但仍可以区分为‘做’和‘舞’。‘做’是有目的,借助‘做’,以维持人的生命;而‘舞’是原始艺术的表达方式,借助‘舞’,使人体从‘做’的紧张中恢复过来,并抒解个人的情感。”
让我们如此钟爱的舞蹈,不仅是“为他者悦”,更是“为己达情”。
(作者单位:北京市延庆区康庆镇文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