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可以让我们过把“说戏”瘾吗?

2015-12-02 12:20隋淑红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48期
关键词:周朴园苏霍姆雷雨

隋淑红

每次上《雷雨》课,我的思绪总会穿越到我的学生时代。给我们上《雷雨》的是全校出名的“淡定哥”。他上戏剧课的保留曲目永远是分角色朗读;他的台词永远是:“他读得怎么样?……为什么?……你读来听听?……你为什么要这么读?” 他说这些台词的时候,永远是满眼的探寻。

20多年过去了,我至今记得班上那个瘦小的“周朴园”面红耳赤地申辩:“我觉得就该读出真诚!因为舞台说明说他表情‘痛苦;因为他现在的家庭并不‘圆满有秩序;‘雷雨前的特定环境,对他的处境也有暗示……”

听着大家的争辩,我知道了:原来可以通过解读个性化语言走进人物内心;可以联系舞台说明挖掘深层社会矛盾。

相比之下,现在不少课堂的分角色朗读只流于形式。教师完全沉醉于自己对文本天花烂坠地解读。殊不知,教师只该是学生探究路上的一个引领者。

苏霍姆林夫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学生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毛泽东曾对青年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作为教师,我想,今后我们得有气度说:“课堂是学生的,也是老师的,但是归根结底是学生的。”

当我们滔滔不绝地“秀”才华时,也许,学生正发自内心地渴望:“老师,可以让我过把‘说戏瘾吗?”

猜你喜欢
周朴园苏霍姆雷雨
僧院雷雨(一)
《雷雨》中的“雨声”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可怕的雷雨天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雷雨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雷雨》(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