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2015-12-02 12:07孟小兰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48期
关键词:诗题诗眼古诗

孟小兰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输入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这些著名的教育理论无不说明,最有效的教育就是方法的教育。笔者以为就古诗鉴赏而言,引导学生掌握以下鉴赏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事半而功倍。

1、通读纵览,整体把握。

叶圣陶曾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就是强调重视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文章内容。读懂诗歌,同样要通读纵览,整体把握。

古人作诗,非常讲究章法、结构,往往在起、承、转、合上用尽心思。人、景、事的调度安排中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命意。把握住起承转合,就把握住了作者思维的脉络。高考古诗鉴赏题,在结构上设题很普遍。而高中生易犯的错误是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割裂了景与情、人与事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便难免断章取义,失之偏颇。

2、聚焦诗题,品味诗眼。

诗歌题目往往或交待写作缘起,或点明吟诵对象,或显示题材类别,或明示情感基调。抓住诗题,就是抓住了鉴赏的牛鼻子,方不至于茫无头绪,误解诗作情怀。如诵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倘若不知这是朱熹的《观书有感》,学生便很难把握诗作的主旨。再如吟诵“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倘不关注诗题,你看得出抒发的是豪情还是怨情?

另外,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从黑夜写到白天,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品味至此,自会与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意产生强烈的共鸣。

3、明察背景,知人论世。

古人早有定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作为诗人心绪、灵魂的记录、写照,自有它诞生的个性与时代的契机,倘若不谙此理,鉴赏势必流于肤浅与偏颇,答题必然空泛或随意拔高。

有道考题考查学生对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学生的看法是表达作者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

学生显然只是着眼于诗中“断肠天、清秋、斜阳、蝉”这些意象,得出了这样的见解。因为忽视背景,分析便极不到位。倘能联系作者的经历与境遇——年轻时考中进士,后长期沉沦下僚,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又即将只身赴蜀,则不难理解,作者是借这昔日得意、现时落魄的柳树来自伤身世。如此便可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伤感之情。

4、适度想象,体味意境。

诗人艾青说:“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人就无法在理想的天空飞翔”。

创作如此,鉴赏亦如此。?朱光潜先生就曾断言:“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

合理想象,是一座桥梁,有了它,方能如见其景、如临其境、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由具体到抽象准确而深入地领会诗人的情怀及遣词造句的高妙。

5、探究技法,把握内涵。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巧用修辞、衬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把握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出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作为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看到纸的背面的基本方法,找到打开鉴赏之门的金钥匙。

猜你喜欢
诗题诗眼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终究有一枚诗眼
诗眼
诗眼
劳劳亭
品味诗歌情感四密码
唐代试律诗诗题用典与唐代史鉴思想
小学古诗词教学“三步法”
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五法
《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