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内容创业者”

2015-12-02 10:48李径宇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43期
关键词:公号原创创业者

李径宇

总吸雾霾肯定受不了,总看垃圾内容也受不了。

今年下半年以来,微信订阅号的吸粉能力开始衰减,一是公号内容同质化劣质化严重,二是公号内容多得让人应接不暇。现在能做到让读者主动打开的公号非常之少,大多数时候,读者都是根据跳出来的标题或朋友圈推荐来选择读转。精品号与“搬砖号”的分野越来越明显,很多“搬砖号”主开始考虑向精品号和原创号转型。

“搬砖号”并不一定是劣质号,正像文摘类杂志一样,它能够用最低廉的成本通过海选聚结最吸引眼球的文章。但是因为各家内容原创平台对于版权的保护,和微信平台本身推出来的原创保护措施,使得这些号处于尴尬的境地。

“搬砖号”既然做不大,就需要改造成原创号。但三个问题摆在他们面前,一是你有没有原创的能力,二是原创并不等于高阅读量,三是能不能负担得起原创的成本。

“搬砖号”的前景要么是继续保持小作坊,随着微信订阅号风口的减弱而式微,要么是痛下决心和原创能力强的媒体机构和财力强大的内容公司结盟,营造社群化以维持粉丝的活跃度和粘合度,进一步设计友好型电商,以获得广告之外的收益。带着数量不菲的粉丝,引入专业团队以打造原创内容的运营者,可谓是新一波的“内容创业者”。

但是,作为传统的媒体机构,显然和这样的内容创业者很难无缝隙对接。很多人认为传统媒体的机制是障碍,其实这不是主要问题。已经市场化生存了二十年左右的传统媒体,体制已经有足够的灵活度。关键问题其实在于,传统媒体的原创内容能否满足自媒体的传播需求。

可以看到的是,传统媒体的内容直接放在新媒体平台上,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赢来高阅读量,大多数内容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原有的纸媒内容一般建构在相对自成体系的闭环当中,读者对内容的反馈间接而迟缓。很大程度上,编辑部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内容,只要里面有几篇好稿,读者就会连差稿一起买来消费。这种被动阅读模式,使得纸媒里面长期存在无效的稿件。因为读者的反射弧太大,如果一个编辑部没有自净机制,低阅读率稿件会越来越多而不自知。现在读者变成了主动阅读模式,原有的不痛不痒的稿件会被他们自动屏蔽,稿子鱼龙混杂的情况立刻显露无余。

当然,就像人们批判电视节目收视率和电影票房一样,唯阅读量和转发量马首是瞻的稿件评判标准也是有缺陷的,但这已经是最接近公平的方法。确实不能排除有些稿子质量很高致曲高和寡,但假使它不具有传播能力的话,能叫做好稿吗?传播是媒体的生命线,无传播不媒体。编辑部公认的一篇好稿,若得不到有效的传播,绝不是读者出了问题,而需要检索一下稿子究竟在哪方面还有缺憾。

比较新媒体直观的阅读量和粉丝量的快速刺激,传统媒体在这方面稍显钝感。现在恰逢其时,传统媒体人可以借助新媒体的特点,进一步激活和重塑传播体系。一个选题首先具有传播价值,才具有新闻价值和采写价值,一个角度必须具有传播价值,才具有表达示现价值。

如果做到了基于传播的内容体系的重塑,对于原创作者来说,媒体就没有了新旧之分。而重塑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校正和自我剔骨的过程。

作为传统媒体机构,我们态度鲜明地支持“内容创业者”,既愿意创造各种条件欢迎已有所成就的自媒体同仁加盟和合作,也鼓励编辑部内部进行内容创业。当编辑记者成为一个“内容创业者”,就得从自己的专业性上更下功夫。不管是做时政、财经,还是做文化体育,若做不到最大可能的专业性,很难形成持久而有公信力的传播力。对于具有产品思维的“内容创业者”而言,专业性和传播性,二者不能偏废。

这两年已经有相当一批媒体人,迈出了“内容创业 ”的第一步。他们要么以一己之力给供职的媒体创造了一个粉丝巨大的公号,要么跳出媒体机构成为自媒体人,但是若要使自己的内容具有长久的生产力,恐怕时间和精力都会亮出红灯,因而,背靠机构搭建以自己为核心的专门团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

所谓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伪边界,将被“内容创业者”打破。人们失去的是表达成见这一锁链,得到的是整个鲜活的世界。

猜你喜欢
公号原创创业者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微信“看一看”带来何种新变化?
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女性创业者新锐榜
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女性创业者榜单
哪家出版机构公号做得最好?
原创是第一生产力
数据中的创业者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互联网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