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友香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十分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列入语文教学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教会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实现“授之以渔”的教育目标。本文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小学语文大纲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小学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刚刚接受义务教育的小学生来讲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就尤为的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独立思考弄懂新课的内容和概念,从而获得成就感,由此激发学习动机,为上课做好听说准备。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然更应重视预习。怎样达到最有效的预习:记三个字:读、写、练。首先、读、阅读,阅读教材,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读教材,如果学生在通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就要把不理解的记录下来,作为上课要听的重点内容。预习的目的就是要形成问题,要带着问题去听课,当你的问题在脑子里形成以后,听课时就会自动的教领到老师所讲的这个地方来,所以说,当你在阅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要把它写下来,书写在预习本上,然后在听课的时候,老师讲到这个地方,是怎么讲的,你再三五笔记录下来,也就是说预习的笔记、听课的笔记、复习的笔记三者融为一体。写、书写,那么写就是写刚才所谈到的,思维上的断点、有障碍的地方,有模糊的地方,你不通过这种方式,你就找不到。有效预习就是体现在练一练上,也就是课后的作业题,不要做多,只做一道就够了,是双基的基本要求,那么,在做的时候,如果会做了,说明你自学的能力在提高,预习的能力也在提高。如果不会做,不要责怪他,因为是新课程没有学,不会做完全正常,但是经过这样的过程,预习就变得有效了。小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学习,也就是说要学会养成自学的习惯。教师教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全盘传授,而是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课前阅读做到看音、形,阅读时查检生字难词。要求边阅读边动笔,在课本上根据自己阅读发现圈、点、批、划。养成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自学习惯。自查是一种学习效果的反馈,自改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时检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改正错误。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做事的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
二、培养学生思考发言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眼观六路,洞察每一个角落的学生,可用鼓励、表扬、学生互相评价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只有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更要培养好的思考和质疑习惯。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养成敢说敢讲的习惯。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为“减负提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举手,大胆发言。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发言声音洪亮,叙述完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只要举手就表扬,哪怕答对一些简单的问题,也给予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积极举手发言,从发言中反馈出教师讲课是否吸引了学生,也可以反馈出学生听讲是否专心,思维是否活跃。对敢于发言的学生,就要让他们把话说清楚,提高语言质量。基础差的学生发言的准确度不高是很正常的,说得不好教师要多鼓励、多指导,让他们在反复的“试说→纠正→再说”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认真思考,问的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说半截话。这一要求对少数基础差的学生可能有一定难度,但如果教师坚持训练,各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习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良好的用语习惯是很重要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大胆开口说话,以哄亮的声音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课外多听、多看广播、电视,学习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技巧;多读书看报,从中积累语言表达的素材。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写一笔好字,对提高语文成绩很关键。教师要求学生从写好字做起。“字如其面”,如果字写不好会影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让学生从心理上对书写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作业,笔记等经常性地进行检查评比,督促学生认真书写,纠正个别学生不良书写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以教师优良的书写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临帖练习钢笔字和毛笔字,提高书写水平。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初步的阅读兴趣,并能借助拼音慢慢的独立阅读,可还得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样阅读兴趣才能持久,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形成。只要学生喜爱上了阅读,学生的识字量的增加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是惊人的,而且阅读的个性化也体现了出来。学生们有的喜欢背诵儿歌,有的喜欢讲故事,有的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故事进行加工自编故事,有的喜欢把一些故事情节画一画,还有的学生结合语文百花园里的“采集本”内容,把阅读中的好词佳句等积累在自己的“采集本”上,不时拿出来与好朋友分享。对学生的这些阅读方法我及时给予肯定并在班级公告栏中加“星”以示奖励。个性化阅读更能体现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而且还能互相学习,养成更多的好习惯。在二年级下半期时我班举行了一次阅读卡展示评比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都成了“小蜜蜂”了——他们像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采摘下来,养成了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对于课文,我教给学生“五步预习法”,读一读: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基本读熟,养成朗读的习惯;勾一勾:给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勾出新词佳句,找出读不懂的地方打上“?”,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一学:自学生字,会认二类字,不懂含义的字词动手查一查或问一问,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把课文中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使眼、手、脑并用,养成积累的习惯。想一想: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带着课后的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试着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试着口头做一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课时会学得更轻松,同时也培养了阅读思考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这种预习法尽量用到课外阅读中,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