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2015-12-02 04:00祝敬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闻斯行教学相长子路

祝敬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一书中所体现的孔子重视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

《论语》孔子教育思想启示孔子一生,一方面周游列国,寻求仕途;一方面收徒讲学,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寄托在了教育上。孔子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来实现自己“德治主义”的政治理想。作为首创私人讲学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教育的精辟论述。《论语》一书中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教育,德育为主

《论语·子路》中有这样的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足见孔子十分重视教育。孔子不仅提倡和重视教育,而且提出德育为主的思想。孔子施教的首要内容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四教之中,文是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行、忠、信都是思想品德的修养。孔子“四教”,德育为主。孔子认为道德教育是主要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从属的,只有先接受正确的道德教育,然后学习文化知识才有用处。因此,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也就是说,第一位是道德教育及实践,第二位才是知识教育。所以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哈佛大学培养学生的首要目的是“a fine human being”(培养好人),品德第一。而我们的教育由于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越来越功利化。功利化的教育培养出的是能考高分的“机器”,而不是有良好道德的健全的人。重温两千多年前先贤们的育人思想,孔子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应该为我们当代教育敲响警钟。“教育为本,德育先行”。

二、不分贵贱,有教无类

《论语·述而》中记载:“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讲:只要愿意亲自送来十条干肉(作为薄礼)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学界对束脩的理解还有争论,我采纳杨伯峻的观点。)孔子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所谓“有教无类”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分贵贱贫富、智愚长幼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有人讥讽孔子招收学生“何其杂也”,说孔子收徒不定条件,孔子不以为然,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如地位显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家富千金,结连驱马”的子贡等之外,还有地位低下判过刑做过牢的公治长,有卞野之人子路,有贱人之子仲弓,有居陋巷,箪食瓢饮,死后连下葬棺椁都得靠同学们赞助的颜回,有鲁钝一点的曾叁,愚笨一点的高柴,还有比他年长的曾参。所以,不管贵贱、贫富、智愚、长幼,只要一心向学,皆可成为孔子的学生。

孔子把教育的对象扩展到平民老百姓,在孔子看来,人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和尊严,都有着不同于动物且优于动物的潜能,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三、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论语·侍坐》中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诸”。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古退之。”对于同一个问题,由于平日里子路过于冒进而冉求过于退宿,所以孔子就要求子路不要“闻斯而行”,而要求冉求“闻斯行之”。这一退一进中可以欣赏其作为人师的挥洒自如,亦可窥视其因材施教的真谛之所在。翻开《论语》,随处可见其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形象,许多篇章也栩栩如生地记载了孔子关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案例。宋代的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经归纳过孔子的教学方法,“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也正是孔子教育成功的根本所在。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的教育方法。孔子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尊重差异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异,使弟子各有所长,各归所处,各有所发展。

当私人讲学变为现代教育的时候,当学校教育如流水线生产而使教育失去了当初的那份活泼与青春的时候,我们应该重温这远古而历时弥新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正确面对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引导他们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从而促使每个个体得到解放与发展。

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学记》中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到参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大量孔子师徒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教学相长的故事。有一次,子贡引用《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句,说明做事应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听了很高兴地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晚期的学生子夏是孔门四科中擅长文学的一个,有一次,子夏引用《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论语·八佾》)来请教孔子。孔子说,“绘事后素”,子夏由此引申到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孔子听后高兴地说,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和你进一步讨论《诗经》了。有一次,孔子到子游治下的武城,听到了璋瑟唱歌的声音,就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治理这样小的地方,用不着教育。子游听后就反驳说,从前我听老师讲过,做官的人学习了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治理。孔子听了这番话很高兴,连忙对跟随的学生说,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那句话不过是个玩笑而已。

从《论语》里记载的这些故事可以看出,教学活动并不只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师生在互动中发现不足,受到启迪,继而使自己的道德、学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生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有所思,有所悟,真正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应当成为我们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论语》中的有关教育思想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变革又充满活力的时代,无疑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2]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3]李泽厚.论语今读.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4]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

[5]王炳照,郭齐家,刘德华.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论语〉育人思想课程化开发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4】GHB1443。

猜你喜欢
闻斯行教学相长子路
百家争鸣
解读《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相长角度的德育教育双赢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教学相长
闻斯行诸
教学相长——“趣味数学”课上见真章
子路问强
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