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
【摘 要】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也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微电影的出现满足了现代人生活的两大限制:有限的时间和局限的观看场所。在这个所谓的“微时代”里,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用着微博,看着微小说,发着微信,进行着微传播。而“微电影”这个由中国网民发明的名称似乎更能代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本文分析当前“商业微电影”的成因和现状,并分辨商业类微电影与电影植入式广告这方面的区别和差异以及商业微电影中的广告美学。
【关键词】现状;差异;广告美学
一、“商业微电影”的成因及现状
时间历程:2005年——土豆网推出口号“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
2006年——中国大陆自由职业者胡戈创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和《春运帝国》是微电影即将开始发展的第一炮。
2010年——《老男孩》走红。在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上达到新高度。
2011年——《一触即发》将视频短片上升到电影的概念。
2012年——“微电影”年,商业微电影发展见雏形。以奢侈品题材为代表。
以上时间历程可以发现微电影在我国的发展可谓快、准、猛。快在时间跨度短,准在受众地位精准,猛在发展势头迅猛。80,90后对新文化、新媒介有着最高的敏感度、最快的适应性和最大的包容性。这也是微电影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微电影的出现吸引的不仅仅是数字媒体,还有众多导演、编剧、发行商甚至营销商的目光。而在这其中“商业微电影”也以良好的发展形态出现了。其作为一种新型营销手段,兼具艺术审美与经济价值。为品牌广告添加一个富有传奇性、情节性的电影故事,帮助受众建立一条连接品牌的情感纽带,从而达到受众不再仅仅只接纳企业中某一产品,而是对整个企业情感、企业文化的认可。
二、商业类微电影与电影植入式广告的区别和差异
电影植入式广告的表现是强制性,目前我国出现的更多的是重复性、随意性、夸张性的电影植入式广告。在网络上也有很多人在吐槽简单粗暴式的电影植入式广告。电影的广告投资能帮助电影的发展以影视互济的方式,形成电影的良性发展和循环。而现在很多电影人因为资金问题,完全忽略电影本身,甚至可以降低电影艺术价值换来广告商的投资。艺术价值是电影的核心价值,虽然艺术价值不能量化,更不能作为票价和供片的标准。但创作者如果因此就忽视艺术价值的地位,而抬高其经济效益地位。电影,便会丧失他作为第七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商业微电影的出现,改变了目前这一尴尬局面。从传播内容上来看:电影植入式广告具有隐蔽性,因为就广告来说它无法深入具体全面的展现一个品牌或企业。商业微电影把广告的位置放到最高,围绕一个品牌,旨在用艺术的手法表现一个饱满,全面的广告。它往往凭借着电影的手法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结合,去打动观众。从受众接受情况看:植入式广告是强制的视觉暴力,极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不适心理。商业微电影更注重受众的感受,受众的情感。商业微电影的传播更多依赖的受众自动转发。从传播效果看:电影植入式广告惯用一些特写镜头直接展示品牌的logo、标志,虽然可以很好的刺激受众对此品牌的标志认知,但无法从心理让观众接受。商业微电影则侧重观众感受,从根本上控制观众态度的转变。
三、商业微电影中的广告美学
审美无功利,艺术游戏说。审美艺术在于作品会对受众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经济需求是更加直接的功利关系,为了营销效果,低俗也可以成为潮流。商业微电影只有满足基本的美学原理,才能找到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
商业微电影符合广告美学中的视听美:利用荧幕和屏幕用视听化语言表现广告。具有大众性,通俗性(口语化),娱乐性和普遍性(受众更广)商业微电影符合广告美学中的情感美:一切景语皆情语。影响和触动受众的感情,是广告追求的高级表现。商业微电影符合广告美学中的内涵美:微电影的形式赋予了广告极大的空间去展示自身内涵,企业文化和品牌故事。好的剧本,优良的执行都将为广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内涵核。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近几年出现的微电影现象,它产生的影响和良好的市场反馈,给我们提出了一些积极的信号。任何一种更新的媒介或媒介方式都是对前一种媒介形式的补充和完善。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微电影的发展依托着社会生长。但在未来,微电影到底是会以一种新的传播形式生存下来,还是在历史长河中消失,退出历史舞台。这并不好说,毕竟现如今媒介方式媒介机构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
参考文献:
[1]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114-115.
[2]黄伟峰.电影贴片广告的法律思考[J].河北法学,2004(6):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