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让我们长青
——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八五六农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

2015-12-02 01:17黄永兴
奋斗 2015年4期
关键词:长青老同志支部

周 玮 黄永兴 张 军

奉献,让我们长青
——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八五六农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

周 玮 黄永兴 张 军

八五六农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共有党员40人,离退休干部62人,平均年龄80岁。近年来,支部在认真落实老同志各项政策待遇,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娱乐活动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老同志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农场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多年来,农场老干部队伍人心不散、斗志不减、思想常新、本色永葆,在农场各项事业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八五六农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在2014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编写《长青》杂志,弘扬理想信念

1990年,由离退休干部组成的长青编辑部成立,1991年7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长青》杂志正式刊印。

当年,长青编辑部组成人员都是党支部的离退休干部,大多是1958年来场的复转官兵。离退休后,他们在支部的组织下自发地无私奉献、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义务编写《长青》。从创刊到现在,这本刊物已经走过24年的历程。20多年来,《长青》杂志以弘扬和传承北大荒精神为宗旨,以抢救历史资料为责任,出版27期,刊印2.4万册,共计324万字,为农场积攒历史资料400多万字。20多年来,《长青》编辑部人员历经三轮更替,先后有44名离退休干部、党员参加编写《长青》,已有15名老同志因病去世。

办《长青》最大的困难是稿源,稿源一般依靠党支部的老党员们与群众联系,带头写稿。他们的联系范围涉及20多个省市;办《长青》最大的工作量是改稿、抄稿、编审印制,一期十万字的刊物,往往要过目六七遍,达70多万字,支部的老党员们都在自己家里改稿,经常审稿忙到深夜;办《长青》最繁琐的是收发工作,一期刊物要收上百篇稿件,按栏目分就有数十项,都要分门别类登记,尤其是个人历史资料照片,用完后都要退还给本人,场外稿件大多都附有来信,每期数十封信件支部的老党员们都会及时回复,工作量极大。

瞿志仪、赵家林和王七贤是《长青》杂志的创刊元老。瞿志仪在部队是文化教员,1958年来到八五六农场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离休后参与编写《长青》至今,他工作主动热情,编辑《长青》杂志的同时,为老干部党支部义务编写黑板报,每10天一期,看来是件小事,可他一干就是十多年,编写黑板报400多期,以80岁高龄实现自己毕生追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赵家林在部队是俄语翻译,1958年转业到八五六农场后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退休后到2013年去世前,一直参与编写《长青》。2004年,还被聘为农场关工委副主任,为关心教育下一代做了大量工作,被管理局授予“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王七贤是享受省劳模待遇的战斗功臣,在部队立过一等功,他退休后参与编辑《长青》杂志,被评为黑龙江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第一期《长青》出版后,王七贤和老伴一度回到贵州遵义老家定居,亲友相聚,落叶归根,但一年后,老干办主任多次去信诉说:“《长青》无人挑头,没法办下去,眼看即将停刊。”王七贤考虑再三,又动员老伴,返回农场,重接编辑工作。20多年间,王七贤经历了老伴病逝、两个孙子因车祸去世的痛苦,但他从未停下编辑《长青》的脚步。2007年2月王七贤突发心脏病入院抢救,他出院后边吃药边恢复,边带着虚弱病体收集改稿,确保《长青》按时出版。

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传播真情爱心

“我是一名家庭贫困的学生,之所以能坚强地走过10多年的求学之路,是党、政府和社会给了我无私的爱。我一定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报效国家。同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这是八五六农场受助学生张春燕在考入山东菏泽学院时寄来感谢信中的一段内容。

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的八五六农场,每年还是会有一些家庭因为贫困,使孩子面临着交不起学费的窘境和不能继续深造的无奈。为此,2007年,党支部18名离、退休老同志向全场人民发出捐资助学倡议,并正式成立八五六农场捐资助学基金会,筹集全场人民的爱心善款。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场捐款总额达11万元,当年基金会就扶助学生54人。

在老同志们的组织下,在农场党委的关注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八五六农场捐资助学基金会逐步规范,并形成长效机制。基金会以奉献爱心,构建和谐农场为己任,将每年8月定为“捐资助学活动月”。老同志们本着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原则,每年将助学情况向全场公布,并制定八五六农场捐资助学基金会章程,对基金会、受资助学生从组织、募捐、助学等方面进行规范。

老同志们认真、严谨、执着的工作,使基金会赢得了全场人民的信任。在基金会和老同志们的感召下,一些远在外省市生活的农场离退休干部也积极加入到捐资助学活动中。远在山西的成丽娜,在得知捐资助学基金会的行为后,主动与基金会联系,从2012年开始为一名农场贫困大学生提供5年的全程资助。远在广东的75岁转业军人刘远黎,在得知农场离、退休老同志设基金会帮助贫困学子后,不顾手术后身体虚弱,亲自回到八五六农场,把自己辛苦积攒的一万元捐赠给基金会。

据统计,7年来,基金会累计资助贫困学生258人次,发放助学金36.5万元。其中不乏考入国内知名重点大学的学生,还有的在基金会的帮助下得以在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深造。

受资助的董义娜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繁华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养育她的家乡八五六农场成为一名农场教师。在日记中她这样写到:“如今,我回到了这一方养育我的土地,八五六农场。许多人费解地问:‘年轻人怎么不在外面闯一闯’?我一笑而过,古训始终萦绕耳旁:‘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是这方土地养育了我,是这里的人为我铺垫了走出去的路。在我羽翼丰满之时,也该为这片土地尽自己微薄之力,感恩我的家乡八五六。站在三尺讲台,我时常想,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我还能为这些幼苗灌溉些什么?唯有将我所接受的光和热继续传扬,才不失为师之道,才不愧对这一方热土和这里的人民”。

编辑部集思广议商讨《长青》加页增刊事项。 刘啸飞//摄

关心教育青少年,坚持立德树人

八五六老干部支部的老同志们还常年义务投入到关心教育青少年工作中,为农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献计出力。多年来,组织青少年开展“我爱中华,我爱家乡”、“知荣明耻,勿忘国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北大荒精神代代传,我为北大荒添光彩”、“八五六农场,我可爱的家乡”等几十个大型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中,老同志们组织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参与老少同乐文艺演出,带领学生参观教育基地,开展千人粉笔画大赛,万人签名活动,为青少年赠送图书,和在校学生共同义务打扫农场环境卫生。活动做到了紧贴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内容丰富,载体新颖,提高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活实践能力。

老同志们特别关注弱势、特殊群体青少年的关爱救助工作。支部的刘献文多次为学校、基层单位捐书,每次几百册;刘树林参与奶牛、河蟹养殖培训讲课,向100多人传授养殖知识;冯建一和王友、王士璋一起帮助农场砖厂作业站贫困青年杨福忠跑贷款,帮助他种经济田、养河蟹,使他走上致富路;他们组织老同志们成立服务小组,为64名青年职工提供致富项目28个,捐款9.2万元,捐物276件;汶川、玉树地震时,他们还发起了向地震灾区献爱心活动,为灾区学生捐款10余万元;对留守儿童、问题儿童、低收入家庭儿童,支部组织老同志采取一对一的联系方式,随时跟踪了解情况,积极呼吁、宣传,动员各方力量,及时采取帮扶、慰问、资助等措施,为弱势、贫困、学困青少年解决困难。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委员会宣传部)

责任编辑/赵嘉宾 zhaojiabin@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长青老同志支部
支部联建润“甘泉”
强支部才能支部强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长青开启中马圆梦之旅
长青 迈步环保公益
长青荣耀三十载
向抗战老战士老同志表达敬意
Analysis for Transm ission of Com posite Structure w ith Graphene Using Equivalent Circuit M odel*
浅说老同志的圆梦追求
情真意切劲足老战士报告团的老同志共话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