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民族对食药用菌的认识和利用概述(二)

2015-12-02 05:01
食药用菌 2015年1期
关键词:鄂伦春人鄂伦春柞树

芦 笛



鄂伦春民族对食药用菌的认识和利用概述(二)

芦 笛

(伦敦大学学院)

鄂伦春人在新中国建立以前都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的生活。根据调查,其采集物品种达30~40种,包括植物的茎叶、块根、果实、菌类、鸟蛋等,其中菌类有“淹包淘(针蘑)、库兰木古(花脸蘑)、玫拉混木古(黄蘑)、吭道鲁木古(柞树上的木耳)、叉拉巴木古(桦树上长的木耳)”等。菌类的采集时间为夏季,多为雨后;采集者是青壮年和老年妇女,3到5人成群。在采集木耳时,一伙妇女中要有一个男人领队,有时还带上小孩。男人负责领路和采集者的安全,而小孩除了能帮家人外,也要向大人学习哪些植物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可以生吃哪些熟吃、哪些有毒哪些无毒,以及采挖等相关知识。采集物放在系于妇女腰部前后的两个桦皮桶里,归采集者各自的小家庭所有[34]。根据上世纪50年代末的调查,鄂伦春人通常会去远离其居所的山中采木耳[35];有的地区,如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明努图克,他们甚至要走几十里地,一去就是几天或十几天[36]。现据有关调查资料[36~41],将鄂伦春人采集的食用菌及相关描述综合为表2,以资参考。其中提及的猴头蘑即猴头菇()、榛蘑即蜜环菌()、花脸蘑即花脸香蘑()、桦树蘑即粗毛斗菇(,旧作革耳)、鸡腿蘑即毛头鬼伞();而榆树、桦树、柞树上的木耳应包括木耳属()的多种可食用木耳[42~45]。至于其余的种类,如“圈蘑”是泛称,应是一种(类)生长在草地上并能形成蘑菇圈的灰白色伞菌;而白蘑、桦树蘑、榆树蘑、草蘑等则需进一步结合实物才能确定其种类。从调查结果可知,这些采集到的新鲜食用菌既能直接食用,也可晒干后储存;既可自己食用,也可拿来进行交换贸易。有趣的是,调查中的“莫菇”(即mooko)一词单独使用时是指木耳,而未提及伞状的食用菌;但是在构成词,如“库兰木古”(即k’ɔɔrɔn mooko)和“西卡格莫过”(即ɕiʃk’ax mooko)中,它又专门表示伞状的食用菌,可见实际的调查结果对于前文的词汇分析颇有助益。

表2 鄂伦春人采集的食用菌种类 鄂伦春语(汉字音)俗称或实物调查说明 奄包吐/菴包吐/淹包淘/淹宝好淘狍屁股/猴头蘑/针蘑(I)1)长在桦树上,熬菜吃;2)长在柞树上的一种较大的菌类,夏季生长,尤其是雨季长得很快,呈黄白色,新鲜的猴头蘑可现采现吃,但集中采集都是在秋季,这时不仅好采,而且已干燥,采回便可储存起来,除自己食用外,多与外界交换 依恩(II)猴头蘑多长在柞树枝子上,晒干,炖肉吃 卡毕嘎格达柞树上长的木耳/木耳1)过去每家夏季都采点吃,不好贮备,解放后当商品出售,采集的人多了;2)长在腐朽的柞树上,吃时不需要榨,也可晒干 莫菇/莫锅/莫过桦树上长的木耳/木耳/长在朽柞木上的木耳1)比柞树上长的木耳大而厚,用途同“卡毕嘎格达”;2)长在腐朽的黑、白桦树上,每个鲜的七八斤重(III),鲜吃要榨一下,也可晒干;3)生在腐朽的柞树上,随采随吃,也可晒干水,发后吃;4)呈黑色,遇到雨之后便很快生长出来,每当下过雨之后,鄂伦春人都上山找风吹倒的树采集木耳,采来后晒干,一天可以采到一斤左右的干木耳,除自己食用一部分外,主要用于交换 库路蘑菇/库兰木古花脸蘑1)长在草甸子上,很少,随采随吃;2)长在草甸子上,熬菜,晒干均可;3)长在草甸子中,熬菜,也可晒干 阔任莫过圈蘑一圈一圈地长在草甸子上的一种灰白色菌类,可炒菜和熬汤吃,雨天长得很快,所以雨后立即去采,吃不完可晒干储存起来,以备冬季食用 西卡格莫过榛蘑长在榛柴棵里的一种菌类,呈黄色或红黄色,夏季的雨天生长,采来晒干储存,多为自己食用 巴格达林蘑菇白蘑长在腐朽的桦树上,熬菜,晒干均可 豆嫩阿特桦树蘑长生在黑,白桦树上,炖菜吃 改拉混木古/开拉昆蘑过榆树上的黄蘑/榆树蘑长在朽榆木上的菌类,呈灰白色,其味鲜美,可晒干储存 吭道鲁木古柞树上的木耳… 叉拉巴木古桦树上的木耳… 【其他】草蘑/鸡腿蘑/千层蘑(IV)… 注:(I)“针蘑”又作“榛蘑”,即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而“淹包淘”所指的是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二者并不对应;此处的“针蘑”当系调查者笔误所致;(II)“依恩”应当就是“奄包吐”(jaan pɔxɔt’ɔ),系后者词汇中“jaan”的发音;(III)所谓“每个鲜的七八斤重”,当指丛生的木耳群体,而非单个的木耳子实体;(IV)“千层蘑”可能是一种(类)灵芝科(Ganodermataceae)的多孔菌,子实体木栓质或木质,不适合食用。

采集到的野生食用菌除了自己食用外,一部分还用于交换。爱辉县鄂伦春民族乡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前就有了木耳场,随之出现了收购木耳的人。从那时起,当地的鄂伦春人就大量采集木耳,大部分用于交换,自己很少食用,有些户民还专门靠采木耳为生[46]。木耳在交换经济中占较大比例,据鄂伦春自治旗供销社统计,1951—1955年间,该社收购品总金额中,木耳的贸易额分别占据了31.84%、28.90%、26.90%、40.90%和25.50%[47]。当然,不同地区的野生木耳资源和采集情况有所不同。在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明努图克,1956年共采集931.5斤(1斤为500克,下同),价值1 863元,仅占全努总收入的6.8%[36]。1949年后鄂伦春人逐渐转向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生产,传统副业在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在新生鄂伦春族乡,传统副业只剩下以采集野生木耳为主的采集业。该乡野生木耳采集量1955年为2 500斤,由于年年采集,1956—1958年采集量依次减少为600、300和200斤。为此当地又建了一个木耳场,发展以柞树栽培人工木耳的副业生产。1989年,该乡人工栽培木耳产量为9 876.5斤,收入23.7万元,占全年总收入的13%。但由于段木栽培木耳造成了林木资源骤减,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到1996年,木耳产量仅为732斤,收入7 330元,仅占全年总收入的0.01%。到1998年,该乡“以毁林为代价发展人工木耳副产业到此结束”[48]。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黑龙江省爱辉县(今爱辉区)鄂伦春民族乡。生产合作社成立后的几年里,野生木耳的采集量在1956—1958年分别为600、300和400斤。由于年采集量下降,政府批准建造木耳场,因此1957年生产合作社砍倒了柞树7 000棵,1958年准备再砍倒1万棵。三年后,腐朽的柞木上就会长出繁盛的木耳,采下后按照3个等级由供销社收购:一等2.40元,二等2.00元,三等1.80元[49]。这种粗放的方式只是人为给自然界中的木耳提供更充分的生长环境,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人工栽培。虽然鄂伦春人居住地附近的野生食用菌和森林资源都很丰富,但是大规模使用段木栽培,或者砍伐树木自然培育木耳,都是对林木资源的一大威胁,新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就成了缓解这一矛盾的希望。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乌鲁布铁镇的乌讷猎民村2007年采用料袋而非段木尝试栽培滑子菇()[50],2008年建立滑子菇种植基地,既保护了林木资源,又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8—2010年,人均利润分红逐年增长,依次为1 162、2 092和3 088元[51]。

4 “蹄形菌”和球类游戏

出人意料的是,大型真菌居然也和一项鄂伦春人的传统球类运动有关[52,53]。关于该球的制作和具体的运动规则,关小云的介绍如下:

(这种)球称“播那天波汗”,是把天然的桦树上的软蘑采下来,学名叫“蹄形菌”,土话叫“老牛肝”,把它削成圆球,这种球小巧玲珑,轻盈方便。

打法:两人对扔,在相距几十米的地方,相互扔球,接过来,再扔给对方。两人或两人以上投球,能准确地投打“目标”为胜。

这种体育项目,是全身运动,锻炼人的智力与技巧,陶冶人们的情操[54]。

文中的“蹄形菌”并不是一个准确的菌名,但根据描述,它应该是生长在桦树上的一种蹄形的菌体肥厚而且体积较大的层孔菌,与木蹄层孔菌(),或者层孔菌属()中形态类似的种。木蹄层孔菌的菌盖大小为(8~42)厘米×(10~64)厘米,厚达5~20厘米,外形如马蹄,有一层厚的角质皮壳,也能在桦树上生长[14]。这种球的原材料完全取自大自然,制作和运动规则很简单,运动过程中并不涉及激烈的身体对抗,但能让人在奔跑和躲闪中锻炼智力与技巧,进行全身运动。由于球是用松软的菌体制成,因此即使击中对方,对方也不会受伤或感到疼痛。虽然无法判断这项运动的起始年代,但可以肯定其有久远的岁月。

5 小 结

鄂伦春民族具有悠久的游猎文化,又因居处位于大小兴安岭,而具有丰富的森林知识和生存经验。鄂伦春人对食药用菌的认识和使用是多品种多方面的,这在其现实生活和民间传说中都能得到体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桦树包”(很可能即木蹄层孔菌)取火和保存火种,而民间传说《小白兔娶媳妇》还表明它也是一种十分有用的药物。除此之外,鄂伦春人还认识到了“马粪包”(马勃科Lycoperdaceae的一些物种)的清热解毒、利咽喉和止血的功效,并发展出“煎服”和“按敷”两种施治方法。治疗的病症包括肺热咳嗽,扁桃体炎,咳嗽失音,吐血和咯血,以及外伤出血。他们在采集和食用猴头蘑、榛蘑、花脸蘑、桦树蘑、鸡腿蘑、木耳、圈蘑、白蘑、榆树蘑、草蘑等形形色色的野生食用菌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形态特征、采集时令和地点的经验。采集到的食用菌(主要是木耳)除了自己食用外,还用于交换贸易。1949年以后,鄂伦春人逐渐定居并从事农业劳动,传统副业只剩下以采集野生木耳为主的采集业,致使野生木耳资源逐年减少。随之产生的政府扶持的木耳栽培,由于规模大而技术粗放,对林木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种情况下,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的乌讷猎民村自2007年起采用料袋代替段木栽培滑子菇,其经验或可资借鉴。此外,在鄂伦春人的传统运动中,也有一种把“蹄形菌”削制成球形,开展以掷和接为主的球类运动。在赞叹其创造力之余,令人由衷地认识到那些不起眼的食药用菌在鄂伦春文化中的重要性及其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1] 《鄂伦春族简史》编写组. 鄂伦春族简史[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 1.

[2] 秋浦. 鄂伦春族[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 1.

[3] 宋杰, 林盛中. 鄂伦春民族人口的历史变化、现状和特点[J]. 人口与经济, 1986, (1): 22, 50-52.

[4] 都永浩. 鄂伦春族: 游猎·定居·发展[M]. 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3: 150-151.

[5] 马正亮.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分析[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1(2): 80-89.

[6] 隋书今. 鄂伦春民间故事选[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6-7.

[7] Johan Goudsblom.[M]. London: Penguin, 1992: 3-4.

[8] 黄慰文. 人类文明的曙光──周口店的火[J]. 化石, 1995, (4): 4.

[9] 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 鄂伦春自治旗木奎高鲁、爱辉县新生村和逊克县新鄂村补充调查报告[M]. 1963: 6.

[10] 赵复兴. 鄂伦春族游猎文化[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1: 298.

[11] 韩有峰. 鄂伦春族风俗志[M]. 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1: 60.

[12] 《鄂伦春族简史》编写组. 鄂伦春族简史[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 16.

[13] 秋浦. 鄂伦春社会的发展[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 5-7.

[14] 卯晓岚主编. 中国大型真菌[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473.

[15] Sarunas Milisauskas (ed.).[M].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2002: 245.

[16] Sigmar Bortenschlager, Klaus Oeggl (eds.).[M]. Wien: Springer-Verlag, 2000: 143-145.

[17] David E. Jones.[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07: 17.

[18] Richard W. Wrangham.[M]. London: Profile Books, 2010: 254.

[19] 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 鄂伦春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二集).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5: 205.

[20] 王仁湘. 民以食为天: 中国饮食文化[M].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4: 13.

[21] 隋书今. 鄂伦春民间故事选[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193-199.

[22] 刘波. 中国药用真菌[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127-128.

[23] 赵复兴. 鄂伦春族研究[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7: 85-91.

[24] 新生乡乡志编纂委员会编. 新生鄂伦春族乡志[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141.

[25] 黑龙江省塔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塔河文史资料(第3辑)[M]. 1990: 24.

[26] 卯晓岚主编. 中国大型真菌[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550.

[27] 隋书今. 鄂伦春民间故事选[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146-147.

[28] 隋书今. 鄂伦春民间故事选[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318-320.

[29] 胡增益. 鄂伦春语简志[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86: 193.

[30] 萨希荣. 简明汉语鄂伦春语对照读本[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81: 29.

[31] 韩有峰, 孟淑贤. 鄂伦春语汉语对照读本[M]. 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3: 82-83, 95.

[32] 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 黑龙江省呼玛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情况[M]. 1959: 55.

[34] 赵复兴. 鄂伦春族游猎文化[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1: 92-94, 163-164.

[35] 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 逊克县鄂伦春民族乡情况[M]. 呼和浩特: 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 1959: 45.

[36] 内蒙古东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 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明努图克情况[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东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 1957: 27-28.

[37] 内蒙东北少数民族调查组编. 鄂伦春族情况[M]. 呼和浩特: 内蒙东北少数民族调查组, 1957: 22.

[38] 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 逊克县鄂伦春民族乡情况[M]. 呼和浩特: 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 1959: 44.

[39] 新生乡乡志编纂委员会编. 新生鄂伦春族乡志[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298.

[40] 郭建斌, 韩有峰. 鄂伦春族: 黑龙江黑河市新生村调查[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59.

在大学生四年的钢琴学习中,能够学到非常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如何运用到钢琴教学中,是现如今许多大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四年所学的钢琴知识,包括弹奏技巧、演奏方式、基本功训练等多种,如若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在教学中能够很好的展示出来并能够得以运用,那这名学生将会是一位很好的的钢琴教师。但相反,现在多数大学生并不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钢琴教学之中。因此,提高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并将以转化运用到教学中,是现在多数学习钢琴的大学生应解决的问题。

[41] 张丽君. 乌鲁布铁: 讷尔克气猎民村调查[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80.

[42] 卯晓岚主编. 中国大型真菌[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180, 226, 423, 550.

[43] 卯晓岚, 蒋丹. 我国重要食用菌的名称探析[J]. 食药用菌, 2012, 20(4): 195-201.

[44] 上海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主编. 中国食用菌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26-28, 76.

[45] 戴玉成, 杨祝良. 中国药用真菌名录及部分名称的修订[J]. 菌物学报, 2008, 27(6): 801-804.

[46] 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 鄂伦春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二集)[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5: 320.

[47] 内蒙东北少数民族调查组编. 鄂伦春族情况[M]. 1957: 24.

[48] 新生乡乡志编纂委员会编. 新生鄂伦春族乡志[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307-308.

[49] 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 爱辉县鄂伦春民族乡情况[M]. 1959: 9.

[50] 戴玉成, 李玉. 中国六种重要药用真菌名称的说明[J]. 菌物学报, 2011, 30(4): 515-518.

[51] 张丽君. 乌鲁布铁: 讷尔克气猎民村调查[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47-49.

[52] 吴雅芝. 最后的传说: 鄂伦春族文化研究[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231.

[53] 张丽君. 乌鲁布铁: 讷尔克气猎民村调查[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147-148.

[54] 黑龙江省塔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塔河文史资料(第3辑)[M]. 1990: 33.

猜你喜欢
鄂伦春人鄂伦春柞树
鄂伦春族的“雪屋”
柞树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展望
亲亲的鄂伦春
从《最后的山神》看鄂伦春族民族文化变迁
鄂伦春:用一杆枪,作春天的诗
论鄂伦春族生态意识
柞蚕饲养技术岗位团队完成“柞树菌根真菌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省级成果登记
DIGITIZING THE OROQEN
密林深处的年味
蒙古栎的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