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中霞
教师评价语在品德课堂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无可估量的价值。新课标认为,教师的评价语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品德教学中教师评价语的价值极易被教师轻忽,因为它是一种即时即兴的语言,在教学流程中是短暂的且多为不可预设性的。如何有效地发挥出品德教学中教师评价语的作用,我认为要注意“三忌”与“三宜”。
一忌习惯性夸奖——少用模式化语言。课堂评价语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或行为活动作出评点的一种语言形式。品德教学中教师评价语应关注学生在态度、行为方式、行为方法诸方面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切忌习惯性夸奖。因为习惯性夸奖并不一定都能达到正面评价的效果,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曾说:“鼓励法也不可用得太滥,一滥恐失其效用。”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更加注重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课堂中不乏一些简单随意的甚至是千篇一律的赞扬,不加辨别而盲目地一味叫好,造成评价语言缺乏准确性、生动性、幽默性和独创性,从而否定了教学的本真意义。
在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上,“棒!棒!你真棒!”等模式化的语言不绝于耳,这种夸奖往往是外在热热闹闹,而内在平平淡淡,动口与动心相脱节,难以促动学生的内心,最终使夸奖流于形式。甚至,这种模式化且反复出现的空话套话有时也是一种冷暴力,让学生对表扬变得麻木,还在潜意识中杀伤了人与人交往中的那份自然与真诚。因为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接受和欣赏中才会有所感悟,才会理解与感受生活中的付出与回报。
教师的评价语要尊重学生,用好学生的资源。课堂上老师经常会说:“用掌声表扬他们。”学生们则掌声一片,老师接着说:“对这位发言的同学,老师也要你们用更热烈的掌声表扬他。”然而,老师却没有鼓掌。这种成人视角的评价在品德课堂上并不少见,往往难以与学生建立平等自由的对话系统,更难以让学生产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趋向,难以达到激励学生努力做得更好的作用。
二忌重复性点评——慎用平行式话语。在品德课堂中,有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仅仅是简单地说声“好”或者大声地重复学生的答语,这样的评价只是简单的是非点评,仅限于与学生同一层面上的应对,而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发展等方面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例如,孙老师在执教二年级《向别人学习》这课时,生说:“还有我们班的××同学很活泼,爱画画。”这时老师很自然地大声重复道:“很活泼,爱画画。”生则接着说:“还有……”这种重复性点评在不少老师的课堂上可以轻松找到,因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有这样的行为发生。这种下意识行为是一种较随意的师生交往和沟通,这种毫无价值的平行式的评价语应尽早从课堂上消失。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拎出学生发言的主线,删繁就简地进行评价,一方面帮助学生准确概括,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其他学生更清晰地倾听。像上面的课例中,孙老师可以这样评价:“性格开朗,还有爱好特长,肯定是一个阳光向上的孩子!”这样的评价不仅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间,还使其他学生懂得欣赏别人,从中得到启发。这样植根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评价用语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忌盲目性应对——勿行偏主题的交流。课堂上学生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要把学生引到“什么地方去”?怎样把学生引到“那个地方”?需要教师善于抓住突发事件,捕捉教育契机,使品德教育有的放矢,其间教师的评价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游老师在执教二年级《宝贵的水》一课时,在开课部分提出:“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水的问题?”生1:“水是怎么来的?”生2:“水是下雨来的,天上的云被气压撞裂开了……”师及时进行了补充。生3:“海是怎么形成的?”生4进行了回答,师再次进行了补充。生5:“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生6:“是太阳光照射的……”生7:“雨水是怎样形成的?”生8答,师补充。生9:“海啸是怎么形成的?”生10答,师补充。在这个环节,教师的评价语完全跟着学生的思维跑了,没有起到及时引导的作用,反而像一节科学探究课了。教师要为“落地的”教学设计找到共振点,但忌盲目性应对,更要把握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目的,勿用偏离主题的交流。否则交流互动表面看似有趣,实则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
二年级《爱惜每一张纸》一课中黄老师问:“我们身边有哪些浪费纸的行为?”其中一生答:“买墙纸是浪费行为。”对此回答教师并无反应,算是笼统地一并认可了。这个看似没有偏离主题的交流,却在教师的盲目应对中失去了良好的教育契机。对于学生片面而偏颇的观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墙纸是用来美化生活的,买墙纸算不算浪费呢?等等。如果教师的评价语,能够引发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行为与态度调整到与教师的教育要求相一致,达到师生智力活动同步,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同步。那么,教师的评价语不仅仅是有效的,更为课堂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除了要忌讳以上三点外,更要注重以下“三宜”。
师生交流往往会产生出很多不同的化学反应,因为对话本身是蕴含情感的。教师的评价语应促进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让良好的品德培养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埋下种子。湖北省特级教师孙民执教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一课,就有多处十分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师评价语。
孙老师:“我来自武昌,今天从武昌到汉口光华路小学,特地做了个路输,大家一起来看看。你们发现这些地方和哪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关?”
生1:“中山大道和孙中山有关。”
师:“我太期盼你这个答案了。”
此处孙老师针对之前学生们还很茫然无语的氛围,及时对这个学生给予了肯定,也真诚地表达了教师的期盼,更是对全班同学的鼓励!
生2:“解放公园和全国解放有关。”
师:“说得多好呀!握个手。”
此处的师生互动不仅拉近了陌生师生的关系,还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由衷的赞扬和真诚的感谢。
师:“……去年武汉市隆重纪念了辛亥革命100周年。你们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了吗?你们都参与了什么?”
生1:“我们写了辛亥革命的征文。”
师:“写了征文的举手(几乎全班同学举手)。你们怎么都这么谦虚呢?刚才怎么都不说呢,要跟我保密。还有没有?……”
师:“……我听说你们还办了小报。你们怎么不告诉我呢?”
此时的孙老师犹如同学们的好朋友,在进行亲密友好的谈心。老师幽默风趣的话语激起了学生们诉说的愿望!
生 1:“……”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 1:“李佳琪”
师:“好!我一定把李佳琪这种专业性的评论带给我们武昌的同学,好不好?”
这样独一无二的评价在此处真是恰到好处,既与前面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了,又将学生的回答像宝贝一样地要带回去,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光荣呀!可以想象学生的心里是何等的美滋滋。
生 1:“……”
师:“说得好不好?他就像一个历史学家,他用他朴素的话来说,这就是历史研究问题的方法。他把相隔了38年的两件事件联系起来了,是不是像他说的更快更好呢?确实就像他说的,辛亥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一次地祝贺你!你看,这就是我们研究历史,除了往前看,还要往后看,这就是历史地研究问题的方法。”
此时孙老师的评价语不仅深刻,还具有独创性。用学生的回答来传递学习方法,拿教室中活生生的实例告诉学生怎样研究历史,将复杂的问题浅显明了地顺势而教!这样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巧妙地运用个性化的评价语,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评判,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正如第斯多惠所言:“教育就是激发,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天资也就停滞不前。”
教师的评价语要在巧设问题、适度点拨的基础上,将师生的思维对话引向深入和精彩,达到提升拓展的效果。杨老师在执教四年级下册《宽以待人》中,师问:“为什么玛莎把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把仇怨写在沙滩上?反过来可以吗?”生答:“反过来不好。”师追问:“是真的忘记了恩情吗?结果会怎样?”这里教师的追问不仅是在活化细节、活化故事,更是帮助学生展开与过往生活的对话。这样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与故事中的人物融合,才能激发学生对有道德的生活的敬畏。
宗老师在执教二年级《爱惜每一张纸》一课中,师问:“知道森林是做什么的?”
生1:“绿化环境、空气。”
师:“森林被称为‘天然氧吧’。”
生2:“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师:“因为它可以放出好多好多的氧气。”
生3:“可以净化二氧化碳。”
生4:“森林可以挡风沙。”
师:“所以我们叫它‘绿色长城’。”
“教育过程的核心在于为受教育者提供帮助和对话的机会。”这里教师的评价语及时地对学生零散的思维进行了提升。在教师将之总结为“天然氧吧”后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因此马上有学生回应“地球之肺”,这时教师又及时地进行了解释,“因为它可以放出好多好多的氧气”,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森林的作用,同时在学生的答语“树可以挡风沙”上又及时点评——所以我们叫它“绿色长城”。如此,达到了水到渠成、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正是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通过有效的教师评价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过程让品德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让班级充满了生长的气息。
杜威关于“教育的态度错误”言说认为——把结论当作终极目标,而没有挖掘深层意义。知识是为了人的生活,是人类的工具。教师的评价语要善于引导学生由描述性或解释性意义向更深层意义思考——文化意义与价值。
张老师在执教四年级《汽车多了的烦恼》一课时,师问:“平时汽车排放的尾气,你有什么感受?”……师追问:“仅仅是让我们感到不舒服吗?你们觉得尾气还给我们带来什么?”生:“雾霾。”师:“你们还记得去年的那次雾霾吗?雾霾天气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很显然,张老师的评价语在对学生进行主动地引导,一步步由点及面走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中互动,赋予往事第二次生命,深挖学生曾经的参与、曾经的经历和曾经的体验,让本来空白的学生最终有所感悟。正如杜威所说:“我相信——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
“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活才具有意义。”在品德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看似简单,然而师生间的互动却能传导生活的理念。而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品德教师的评价语要彰显出德育魅力,必须让道德教育回归并根植于儿童的生活世界。夸美纽斯说:“正确教育不在于把他们的脑袋塞满生拉硬扯地找来的字句和观念,而在于使他们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以便他们的心灵本身涌出一道活流。”在教学中,重视教师评价语的“三忌”与“三宜”,能更加有效地滋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语中感悟成长,为更好地融入的社会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