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泉内阁时期日本经济界的对华认知及其特点——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特需论”

2015-12-02 02:54李彦铭
社会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经济界日本企业

李彦铭

本文通过大量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日本经团联、经济同友会、日中经济协会等团体的机关刊物和内部报告等,对经济界中存在的政策要求进行了历史性追踪(Process Tracing),认为进入新世纪以后,经济界的对华认识经历了一次重大转折,企业层面从“中国威胁论”转变为“中国特需论”(中国机遇论),同时经济团体/财界层面开始形成了改善、加强对华关系的共识以及政策要求,2005年春中国爆发涉日游行之后,其政治表达趋于活跃,也加强了对“东亚经济共同体”理念的推进。

一、从“中国威胁”到“中国特需”

2001年以后,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中日之间的投资与贸易量急速扩大,到2003年为止,日本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5年中国(包括香港地区)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了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在投资方面,日资企业也加快步伐,2000年左右形成了新一轮对华投资热潮。不过中日产业间的竞争关系也越来越明显,在贸易与制造业的对华投资这两个领域都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的声音②伊藤元重:「中国脅威論に惑わされるな」,『産経新聞』2002年8 月1 日。。下面将追踪贸易和投资这两个领域中对主要产业的认识及其变化。

(一)贸易领域

2000年起,纺织产品、IT 相关电子机器、农产品等由中国大量进入日本,直接成为“中国威胁论”的一个重要背景③「日中交流と日本の戦略」,『関経連四季報』2002年冬第68 号,第26—27页。。据2001年日本贸易振兴会调查,21%的日本企业对于中国产品进入日本市场“感到了威胁”,29%则“感到在不远的未来有威胁”④日本貿易振興会:「日本市場における中国製品の競争力に関するアンケート調査」,2001年8 月。。产业竞争力较弱的农产品、纺织行业要求日本政府根据WTO 条款对短期内大量涌入的中国产品启动保护措施(Safeguard)。2001年4月,政府决定对大葱、香菇、灯心草这三类农产品启动紧急进口限制措施⑤不过之后日本政府回避了保障措施的正式启动,参见兪敏浩「中国の対外経済政策決定過程に関する一考察―日中農産物セーフガード問題を事例として」,『法学政治学論究』2007年第75 号;和田芳隆「検証セーフガードはなぜ発動されたか」,『エコノミスト』2002年4 月23 日,第88—93页;美甘哲秀「日中関係に波紋を投げかけるセーフガード問題」,『日中経協ジャーナル』2001年10 月,第60—64页;程永明、石其宝《中日经贸关系六十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286页。。另一方面,在总出口中占基础性地位的成套设备出口(Plant Export,涉及重工业制造公司、工程公司、商社等)也开始面临与中方的竞争。从90年代中后期,其国际竞争力急剧下降,1999年成交额跌至谷底(80.4 亿美元),在韩国、中国的价格优势之下,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迅速缩小(见表1)。对于中韩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相关行业中意见并不一致。重工业制造公司认为成套设备的制造向国外转移会导致国内工业空心化;商社却相反,提出应该积极利用中韩的价格优势,通过与跨国企业联合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讨论成套设备出口的前景和新共识,经济产业省制造产业局从2002年3 月开始召集专家和各行业代表举行“成套设备、工程建设设计产业恳谈会”,发表了中间报告“成套设备、工程建设设计产业政策的基本方向”。这次讨论重新定义了成套设备、工程建设设计产业(Engineering),强调其以技术和服务为第一特征①岡本厳:「刊行にあたって」,『“知”で競う産業プラント·エンジニアリングの未来』,同友館2003年版。。结论是今后应该深化工程建设设计职能,强化技术优势,拓展分社,实现国内不同行业间和国际同行业间的事业整合,认为目前仍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韩对日本的技术优势来说尚不构成威胁。此后相关产业也调整了经营战略,开始从制造—销售模式向投资—合作模式转化,扩大在华投资及与中国企业合作。加上中国国内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到来,对日本成套设备的需要大幅扩张,2004年度与中国的成交额达到33.8 亿美元,居国别成交额第一位,“中国威胁论”也随之消散。

表1 中日韩国际市场所占份额⑥経済産業省製造産業局編:『“知”で競う産業プラント·エンジニアリングの未来』,同友館2003年版,第26页。

表2 海外成套设备·工程建设设计合同额(单位:亿美元)

(二)投资领域

90年代末,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收益呈现了严重两极分化的趋势,有相当一部分投资失败、损失惨重②波多野淳彦:「日本の対中直接投資の検証」,『日中経協ジャーナル』2002年7 月,第20—25页。。这种局面造成对华投资企业间对中国的认识差异较大。而舆论所指的对华投资的威胁则主要是“产业空心化”,担心大量对华投资和制造业转移将使日本国内企业关闭,减少就业机会,甚至工业基础崩溃。根据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的计算,1997年到2000年,日企在华投资的增加导致了日本国内雇佣数减少以及通货紧缩③「日中交流と日本の戦略」,『関経連四季報』2002年冬第68 号,第30、28页。,其中特别显著的是与IT 相关的电子、家电等组装制造业。根据2001年国际协力银行的调查,与上一年度相较,表示“将要强化、扩大海外事业”的企业从54.5%激增到71.6%,“将用海外生产代替国内生产并减少国内生产量”的企业也从13.6%提升到22.5%④「日中交流と日本の戦略」,『関経連四季報』2002年冬第68 号,第30、28页。。这加重了日本国内“空心化”的忧虑。

不过产业空心化的担心在企业家群体中素来是有争议的。2001年后半年就有企业家公开提出中国“可能是威胁但也可能是机遇”,早于小泉2002年在博鳌论坛的发言⑤「日中経済討論会―21世紀の日中経済関係中国は脅威かチャンスか」,『経済人』2001年12 月号,第26—29页。。2002年,有观察家认为企业个体的行为实际上都与中国威胁论保持了距离⑥国吉澄夫:「中国企業の虚像@実像と日本製造業」,『日中経協ジャーナル』2002年2 月号,第2—3页。。著名企业的经营者们也纷纷在访谈或撰文中发表意见,批驳中国威胁论。伊藤忠商事常务董事、中国总代表佐佐木聪吉认为威胁论是过分夸张⑦『産経新聞』,2002年2 月15 日。,ARGO 21 Corp(アルゴ21,后成为佳能集团子公司)会长佐藤雄二郎则认为空洞化的想法早已落伍①佐藤雄二朗:「空洞化という考えが時代遅れ」,『エコノミスト』2002年2 月4 日,第40—41页。。欧姆龙的代表执行董事长立石信雄认为抑制中国是没有意义的,解决教科书、靖国问题才更为重要②立石信雄:「21世紀に残された巨大なフロンティア」,『エコノミスト』2002年2 月4 日,第42—43页。。佳能社长御手洗富士夫认为中日之间空心化的问题正是类似70、80年代日美之间经济摩擦的情况③「インタビュー御手洗冨士夫キャノン社長」,『エコノミスト』2002年4 月8 日,第8—9页。其他经营者个人的意见参见「日中交流と日本の戦略」。。

到2004年,经济上的“中国威胁论”已失去势头,经济界中的主流认识已转变为“中国特需”④类似观点参见Gregory W.Noble,“Japan's Business Community in Sino-Japanese Relations”,in Masaru Kohno and Frances Rosenbluth,ed.,Japan and the World-Japan's Contemporary Geopolitical Chanllenges,Vol.2,Yale CEAS Occasional Publications,2008。。瑞穗实业银行董事长齐藤宏认为,日本现在能恢复景气,大约有五成是依靠中国特需,这大概是从三年前开始的,今后也将持续,对于日本来说不可或缺⑤「今月の視点副会長に聞く斎藤宏」,『日中経協ジャーナル』2004年9 月号,第3页。。还有提议应当更多地建立“中日企业联盟”这样的综合战略性合作关系⑥浦上清:「日ビジネス·アラインスを考える視点と課題―電子産業を中心として」,『日中経協ジャーナル』2004年7 月,第4—9页。。

表7就前文的分析进行总结并得出长春市大学生足球课程结合俱乐部形式的内外部结合的应对策略.提出了4种发展战略: 1)开拓型战略:立足时代机遇,强化师资力量;打造特色足球课程;增强大学生足球体验参与度.2)争取型战略:加大足球训练培训;优化大学足球课程;开发新型训练模式.3)抗争型战略:强化校方重视力度;与俱乐部合作打造特色课程.4)保守型战略: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经验.

(三)对态度转变的分析——行业经营战略的转变

“中国威胁论”被“中国特需论”所取代,主要背景是中日经济关系的深化。根据《通商白书》的分析,2003年的贸易量与流向说明“三角贸易”——即由日本与NIEs 生产中间产品,出口到中国和ASEAN 进行组装成为最终产品,最后出口到欧美等消费市场——在东亚地区已经成熟⑦『通商白書』,2005年,第156—166页。。同一产业甚至同一企业的制造流程在中日之间形成了水平分工,这种推动产业内、企业内国际分工的企业行为成为了成功的经营战略(Business Strategy)⑧庭野博史(みずほコーポレート銀行産業調査部):「部品·材料では中国恐れるに足りず」,『エコノミスト』2002年4 月16 日,第40—41页。,并在跨行业的企业间迅速得到普及,促使企业的对华态度也纷纷明确化。不同行业企业间海外战略的相似性,也是经济界在对华政策上能够形成比较一致的政策要求的基础条件⑨米尔纳认为,同一行业内企业的经营模式越相近,就越容易在行业内部形成统一的政策要求。参见Helen V.Milner and David B.Yoffie,“Between Free Trade and Protectionism:Strategic Trade Policy and a Theory of Corporate Trade Demand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3,No.2,Spring,1989.pp.239-272。。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加入WTO 后开始开放国内市场,纺织、加工食品与电子电器等产业从原来在中国生产、组装产品并出口到日本的“出口优先”型战略,转变为“出口型”与“内销型”并重的战略。尤其电子电器产业在出口与内销的两个方向上都有了显著的扩大,还出现了日资企业与中国企业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的例子10井上隆一郎:「拡大続く日中ビジネスの展望―産業別にみた競合·分業関係と企業戦略」,『ジェトロセンサー』2005年5 月号,第39—47页;JETRO 編:「中国市場を挑む日系企業」,JETRO,2004年。。钢铁、石油化工、产业机械等重工业,汽车、服务业等行业则主要以独资形式扩大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企业战略转变改变企业对华认识的典型案例是纺织业。该行业曾盛行“中国威胁论”并要求政府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保护性措施,但行业内部产生了反对意见。2001年8 月就在日本毛巾工业组合联合会准备向经产省申诉之前,联合会下属的十家公司对经产省递交了“反对启动意见书”11『産経新聞』,2001年8 月20 日。,这主要来自大荣、伊都锦等采取通过综合商社在中国进行产品开发式进口的少数业内成功企业12「日本はセーフガードで二度死ぬ」,『エコノミスト』2001年6 月12 日;横田高明:「日本の繊維産業の現状とメイド·イン·チャイナ」,『日中経協ジャーナル』2001年6 月,第6—15页。。到2004年,优衣库的经营方式开始成为成功经营模式的典型:加大产品开发的投资,走快速廉价且优质时尚的路线;充分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同时通过产销一体化改进物流方式;把中国市场也纳入经营视野当中。正是在这样的经营模式转变和成功企业的示范效应之下,纤维产业中的“中国威胁论”也销声匿迹了。

二、经济团体/财界的作用及其功能的变化

(一)经济团体的态度和作用

进入2000年以后,面对经济上的“中国威胁论”,经团联、经济同友会虽然发挥了主导共识形成的作用,但并没有出现强有力的政治表达。早在2001年的意见书“思考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中,旧经团联就提到了中国制造业崛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随后其中国委员会率先讨论了“中国制造业崛起及其对亚洲国际分工体制的影响”,结论认为中国的发展并不是威胁,中日之间存在共同繁荣的可能性①勝俣恒久:「WTO 加盟後の中国経済をどう見るか」,『経済Trend』2002年8 月,第26页。。而亚洲/大洋洲地区委员会的中间报告“关于与ASEAN 各国加强经济合作的基本想法”也明确表示日本欢迎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既是挑战又是机遇②長谷川康司:「ASEAN 諸国の経済連携強化を」,『経済Trend』2002年8 月,第27页。。

但在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历史认识及中日政治关系恶化的问题上,财界内部分歧较大。同友会代表小林阳太郎(1999年4 月至2003年4 月在任)在2001年就表示不支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继任的北城恪太郎(2003年—2006年在任)也直接提出希望首相能中止参拜靖国神社③『産経新聞』,2001年7 月14 日、2004年9 月9 日;『毎日新聞』,2004年11 月25 日;经济同友会代表干事发言,「小泉首相の靖国神社参拝について」,2005年10 月27 日。。旧经团联的意见书“思考21世纪的中日关系”曾提到历史认识与台湾问题④吉井毅:「日中関係をどう考えていくか」,『月刊Keidanren』2001年3 月号,第40—41页。。日中经济协会21世纪日中关系展望委员会则在2003年发表了意见书“谋求中日关系的进化——理念与课题”,主张“明确历史认识,建立面向未来的信赖关系”⑤此委员会成立于2002年,参见「日中関係の進化を求めて―その理念と課題―相互信頼、未来創新、知的進化、世界貢献への途」,『日中経協ジャーナル』2003年6 月号,第2—11页。。其后在日本经团联中,虽也有声音认为中日之间的政治问题主要是在于靖国神社参拜问题⑥《增进交流扩大合作——访日中通商对话代表团团长篠原严》,《人民日报》2004年3 月24 日。,却一直公开表示“参拜靖国神社并不是和中国经济关系的障碍”⑦『産経新聞』,2006年6 月2 日。。2003年底开始,中方政府要人开始在与经济界人士的交流中频繁使用“政冷经热”一词,以此敦促经济界为改善两国政治关系做出更大努力⑧据时任新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事务局长国分良成ほか的回顾,第一次在日本使用“政冷经热”一词的是唐家璇。参见国分良成ほか「新日中友好二一世紀委員会―過去五年の軌跡」,『東亜』2008年9 月第495 号,第26页。。但到2005年为止,经团联并没有提交意见书等直接敦促日本政府改变政策的公开行动。

(二)经团联与同友会定位的差异

经济界公开、直接批评现政权的做法由于受主流媒体的重视,可以避免日本国内舆论的一边倒。不过单是正面冲突并不利于改变政府政策,经团联在靖国神社问题上采取的就是含糊战略。时任会长御手洗富士夫称,经团联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发表(关于靖国神社的政策看法),那是政治的工作⑨『産経新聞』,2006年6 月2 日。。暧昧态度的背后是对与政府关系的顾虑,加上经团联是以企业为会员的,经团联的声明也就自动代表了会员企业的立场,因此在与经济政策无直接关系的议题上就必须更为保守与慎重。

这种应对的差异并不代表两个团体有根本对立,应该从两个团体的发展史加以理解。二战之后同友会就常以“革新”作为自我标榜,加上同友会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因此对现政权的政策批评往往更直接。经团联则向来重视与现政权的合作关系,意见发生分歧时常以水面下斡旋为主,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公开反对现政权的政策。虽然在90年代初,由于一连串金权丑闻曝光,经团联为了自救形象停止了政治献金(即捐款)的斡旋,主动与自民党拉开了距离。但进入新世纪,2002年旧经团联与日经联合并成为日本经团联后,在奥田硕领导下其核心任务又变成了重构对政治的强大影响力,拉近与自民党的关系,因此自然会回到避免冲突的老路上。

(三)与中方合作关系的变化

日本经团联成立以后更强调为企业服务,在对华合作的形式上也越来越重视个体的需求与中日之间实务层面交流的制度化。2003年1 月,日本经团联中国委员会成立了“对中国问题讨论工作组”,发表了政策建议书“为了扩大与加入WTO 后的中国的贸易、经济关系”,代表日资企业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希望其努力克服问题①篠原巌:「WTO 加盟後の中国との通商?経済関係の拡大に向けて」,『経済Trend』2003年7 月号,第62—63页。,并建议2004年新设“日中通商对话团”,与商务部构筑实务层面的交流渠道,强化与中方的对话②篠原巌:「日中経済関係の拡大に向けて重層的な政策対話が必要」,『経済Trend』2004年5 月号,第48—49页;田中達郎:「経済関係の強化による日中関係の一層の拡大を」,『経済Trend』2006年6 月号,第56页—57页。。

新时期经团联与中方在合作的方式和内容上更广了,长期来看,这些渠道也将会培育很多人才。但单就经济团体领导人与中方领导人的合作关系而言,并没有出现像70年代末邓小平、谷牧与稻山嘉宽、土光敏夫之间那样深厚的信任关系,也没有开启像宝钢工程那样由经团联与中方共同推动的全国性重大合作项目。这种趋势在长期内会制约经济界对中日政治层面产生影响的能力。

三、经济界活跃的政治表达——以2005年为契机

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春季中国发生的大规模涉日游行成为刺激日本经济界采取更为直接和集中的政治表达的契机。

(一)涉日游行和企业层面的反应

2005年4 月,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发生了大规模游行③具体经过参见清水美和『中国が「反日」を捨てる日』,講談社+α 新書2006年版。。此前围绕历史认识问题中日摩擦频发,民间对日感情已经开始恶化。2005年,全国范围游行的口号不仅包括反对日本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会等具体议题,还上升到了“反对日货”的高度,对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反对日货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国内媒体以及网络对日本历史教科书审查结果的关注。日本文部科学省审查通过“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提交的有历史认识问题的教科书之后,中国媒体披露了一份资助过“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的日本企业名单④2005年3 月28 日《国际先驱导报》率先以“朝日啤酒赞助日本歪曲历史教科书”为题进行报道,31 日及4 月8 日又以“再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连续报道。还可参见乐绍延《日企为支持教科书事件开脱责任》,《经济参考报》2005年4 月4 日。。除此之外,电子产品、零售行业中中日企业的激烈竞争、日本企业在中国的短期大量投资引发的各种劳资纠纷,也成为了将矛头引向日资企业的背景。

游行发生后,4 月19 日,外交部长李肇星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关于中日关系的紧急报告会。此后报告会在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召开,4 月20 日新华社发表评论“中日‘合则两利,斗则两伤’”,22 日商务部长薄熙来发表了对于中日经贸关系的“一问一答”,23 日胡锦涛主席在雅加达与小泉首相会面,提出改善关系的五点意见,此后新华社专题报道了日资企业对中国的贸易量、投资、国内就业机会的巨大贡献⑤《中日政冷经热难持久 薄熙来为抵制日货降温》,新华网2005年4 月25 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4/25/content_2864700.htm。。

游行对整体经济产生了影响但恢复得也快⑥鈴木貴元:「中国ショックの影響度中国関連銘柄の株価下落率8.4%」,『エコノミスト』2005年5 月31 日,第82—83页。。据JETRO 调查,对企业心理的影响是短期并有限的⑦谷村真:「日本企業は中国国内市場重視へ」,『ジェトロセンサー』2006年6 月号,第46—47页。。《财界》杂志紧急调查的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回答要“在中国拓展根基,今后继续扩大事业”,显示出冷静的态度⑧「アンケート反日デモに対する産業界の反応」,『財界』2005年5 月24 日,第35页。。虽然也有公司发表取消在华合资项目⑨山口敦雄:「日本製紙の場合合弁相手を信用できなくなった」,『エコノミスト』2005年5 月31 日,第78页。,大多数公司还是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态度应对。例如被报道为“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出资企业之一的朝日啤酒,虽然在游行中成为了主要对象,通过在自身网页上进行解释说明、历数公司为中日友好所作的贡献以及与中国籍职员的团结一致,终于渡过了危机①瀬戸雄三:「経済を通じた国際交流」,『財界』2006年1 月17 日,第140—143页。。涉日游行之后,日本企业愈发重视企业的社会贡献(CSR),包括对中日友好贡献和努力的宣传。

另一方面,企业重新认识到在华投资的风险,在投资战略上也从一窝蜂涌向中国,开始向“China+1”(即除中国外还要在东南亚至少建立一个据点)转变。2005年人民币进入浮动体制并对美元升值引发了投资成本的上升,这也对企业的投资战略产生了影响。但这并没有降低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2005年的投资额虽然走低,以服务业为主的非制造业投资却大幅攀升,中日经济关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②「特集迷走する中国」,『東洋経済統計月報』2008年5 月第68 卷第5 号,第30—31页。。在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断凸现的形势下,日本舆论中“官制游行”的猜测并没有改变企业的经营战略,游行的发生让日本企业认识到对于中国市场的估计不足和个体行为的局限性,并开始积极参加集体性活动。对企业意识的紧急调查结果也显示,多数企业认为游行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自身努力的范围,认为“日本政府应当有所应对”③「アンケート反日デモに対する産業界の反応」,第35页;村尾龍雄:「反日リスクのビジネスへの影響と対策」,『日中経協ジャーナル』2005年10 月,第33页。。还有经济界人士提出,不仅限于中日关系,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到什么是“国家利益”的广泛讨论中去,要对此有基本认识④第6 次“东京—北京论坛”上三村明夫(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代表取締役会長)的主题演讲,东京,2010年8 月30日。。

(二)集中的政治表达——经济团体/财界层面

经济界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渠道:第一是对日本政府和社会的表态与呼吁以期参与舆论形成;第二是通过加强与中方的沟通与合作来提高与中方最高决策层之间的相互信任,在政治层面沟通不畅的时候起到辅助甚至替代性作用;最后是提出、形成政策理念。其中前两项的表现形式直接,比较容易观察和捕捉,但从对政策方向的长远影响上来说,最后一个渠道更值得重视。

1、对日本政府和社会的呼吁

在游行的冲击下,经济团体针对中日关系发表了各种意见书。2005年4 月12 日,以日中经济协会为首的60 个中日两国民间友好团体发表了“关于和平与善邻友好的表达书”。6 月,日中经协的21世纪日中关系展望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面向未来,发展中日经济的相互连带”的意见书⑤「平和と善隣友好に関するアピール」,『日中経協ジャーナル』2005年6 月号,第14页;「未来に向けての日中経済の相互連帯を発展させよう」,『日中経協ジャーナル』2005年8 月号。。同友会也在4 月26 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谈及中日关系,强调构建良好的中日关系对国家安全与繁荣等“国家利益”来说非常重要⑥日本工業倶楽部:「記者会見発言要旨」,2005年4 月26 日。。此外,“日中经济讨论会2005”邀请了众多中方企业家参加,进行了广泛的意见交换,达到了史上最大规模。言论NPO 于8 月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北京—东京论坛”也吸引了众多参加者⑦言论NPO 是非盈利组织法人,成立于2001年,除日本的政、官、财界以外还有众多学者与志愿者参加,http://www.genron-npo.net/。。在此次论坛上,经济同友会副代表干事、专务理事渡边正太郎表示,现在政治关系给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日本企业经济活动在中国还是受到支持的,应该趁着经济关系比较良好的时期构建起两国间“成熟的关系”⑧渡辺正太郎(談):「シンポに参加して③経済関係が良好であるうちに『大人の関係』を」,『エコノミスト』2005年11 月22 日,第37页。。

2006年面临政权交替,各团体又向新政权提交了自己的建议。2 月,关西经济联合会与关西经济同友会召开了“关西讨论会”,在会上重点强调要求改善与中国、韩国的关系⑨「この国のあり方を考える―関西セミナー」,『経済人』2006年4 月号,第2—4页。。6 月,关经联提出报告“企业的亚洲战略:五个视角”,并将其作为企业的共同意见提交给政府①「企業のアジア戦略五つの視点」,『経済人』2006年8 月号,第8—9页。。报告提到(中国)今后将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据点,(企业)有必要在理解当地文化与历史的基础上展开经营事业,要求早日实现“东亚自由经济圈”。关西经济同友会发表了倡议书“了解历史、超越历史、创造历史”,指出要强化近现代史教育,展开面向未来的、战略性的经营以及最广泛的人际交流②『産経新聞』,2006年5 月17 日。。同友会5 月9 日发表“对今后中日关系的提议——给中日两国政府的建议”,包括了改善中日关系、促进相互理解与相互交流的四项提议,希望首相重新思考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日中经协21世纪日中关系展望委员会也在9 月发表了“值新内阁发起之际,期望中日关系的进化”。

2、派遣访华团,加强中日之间的沟通

各经济团体还积极派遣各种访华代表团(见表3),力求为政治渠道沟通不顺的中日之间传递消息。中方对这些访华团也格外重视,最高领导人不仅安排了与访华团的会见,还高度评价了日本经济界的贡献。胡锦涛虽未能参加与2005年度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的会见,但之后奥田硕等经团联首脑人物再次专程访问北京,实现了特别会谈③据『産経新聞』2005年10 月22 日、24 日、25 日报道,此次会谈系由中方安排,并应中方要求,当时没有对外公开。。中方的重视加强了经济界对于日本政治的影响力,尤其是在首脑外交无法展开、外交渠道严重缺乏互信的情况下,经济界的访华为双方的沟通提供了替代性渠道。例如携2005年度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来京的奥田硕(2002年5 月—2006年5 月在任),就曾替小泉首相向温家宝总理传话④「2005年度日中経済協会訪中代表団概要」,『日中経協ジャーナル』2005年11 月号,第13页。。在2006年度日中经济协会访华代表团与温家宝的会见中,经团联会长御手洗向温家宝发出了访日邀请⑤「温家宝総理会見録」,『日中経協ジャーナル』2006年11 月号,第13—15页。。

表3 2005年涉日游行后到安倍新政权成立时的主要访华团

3、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政策理念

早在2003年初,日本经团联就在展望书“建设充满活力与魅力的日本”(也称“奥田展望”)中提到,希望加强与东亚国家的合作,早日实现“亚洲自由经济圈”构想并将其作为日本经济的四个关键目标之一①「日韩在建构东亚自由经济圈中的作用」,第35 回日韩韩日经济人会议上奥田会长的演讲,韩国大邱,2003年4 月24 日。,提出要在2020年左右实现ASEAN 十国与中日韩之间的“东亚自由经济圈”,希望日本能发挥主导作用②日本経済団体連合会:「活力と魅力溢れる日本をめざして」,2003年1 月1 日。。不过经团联正式使用“东亚共同体”或“东亚经济共同体”这一概念是在2007年10 月,也是政府内部对“东亚经济共同体”范围的定义取得共识之后。

经济同友会的东亚共同体设想公开得更早,其还明确表明应以中日韩三国为核心。在2002年度的政策建议“建立以自由贸易协议为中心的东亚经济合作——日本应发挥率先垂范的作用”中,提出“东亚”地区的范围应是ASEAN+3 为核心,再加上香港、台湾地区,而日本应加强与中国的对话③「自由貿易協定を核に東アジアの経済連帯を」,『Keizai Doyukai』2003年6 月号,第20—23页。。2004年同友会组织的“日本—ASEAN 经营者会议”通过了共同声明“建立东亚共同体”,这是对同年11 月召开的ASEAN+3 首脑会议的政策呼吁④「第30 回日本·ASEAN 経営者会議」,『Keizai Doyukai』2004年12 月号。。2005年1 月,代表干事发言“关于日中年度贸易额超过日美年度贸易额”表示,中日两国经济的交流与深化符合日本长远国家利益。紧接着2 月发表了政策建议“东亚共通货币”,表明可以考虑舍弃日元。5 月9日发表的“对今后中日关系的提议——给中日两国政府的建议”要求改善两国关系。2006年又发表了“为实现东亚共同体的政策建议”,提出要求日本应早日实现与中国、韩国的首脑会谈,实行重视东亚的外交战略⑤「東アジア共同体実現に向けての提言」,『Keizai Doyukai』2006年4 月,第17—18页。。

在对华关系上,由于经济界并不具有能够直接影响首相决策的地位,只能通过呼吁加快建设东亚经济共同体的间接方式争取小泉的支持和理解。但随着小泉成功博取国内选民的广泛支持以及政治改革的深化,政权与经团联在主要经济政策上的分歧越来越大⑥阿倍和義:「政治に関与したい財界の思惑」,『エコノミスト』2003年4 月22 日,第37页;飯島勲:『小泉官邸密録』,日本経済新聞社2006年版,第159—160页。。到小泉再次成功当选、组建第二次内阁之后,其主要精力都放在实现其选举纲领所提的邮政民营化、政治改革上,对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推动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四、小泉内阁之后的动向

2005年以后,虽然日本企业开始倾向“China+1”的投资战略,但随着中国市场的快速开放,到2007年为止,主要制造业基本都在中国进行了投资。2007年日本经团联会长御手洗则公开表示,“现在已经无法想像脱离中国的日本经济”,并乐观地认为中日之间“在环境、节能等领域的政府间合作和企业间贸易都非常活跃”⑦御手洗冨士夫:「日中交流は今がチャンス」,『経済Tend』2007年8 月号,第3页。。

未来,微观层面上经营战略的变化仍然会对经济界的对华态度产生关键性影响。2010年后,中日政治关系的持续恶化和对中方政策变更的担心都会增加企业/行业层面对风险的估算,同一产业之中经营战略产生分化的可能性更大。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高速铁道的出口,在21世纪的头十年中,几个主要企业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经营战略:有的以中国市场为主战场,或把中国市场定位为高性能零件的出口地;有的则将美国和台湾作为目标区域,反对对华技术转让。高速铁道出口现已被第二次安倍内阁划定为基建成套设备出口(安倍经济学成长战略中的重点)中的重点产业,其企业领导人又与安倍有着深厚个人联系,这在经团联与首相缺少制度性接触、首相—官邸决策权愈来愈强的当下则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本文追踪了2005年涉日游行前经济界的对华认识及其变化,讨论了变化原因,即在中国加入WTO 这个国际经济环境大背景下,不同行业在企业经营战略层面的改变对其对华认识产生着关键影响。随着不同行业中流行的经营战略从与中国的竞争性战略转变到合作性战略,在大多数行业中,“中国特需论”取代了“中国威胁论”,而经济团体/财界主导了共识的产生过程。2005年之前,企业层面在经济活动中具有规避与政治话题/政治影响产生联系的倾向,涉日游行之后,企业开始认识到集体行为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经济团体的活动中。同时,经济团体层面明确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政策理念,并试图通过推动这个理念促进政府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在与中国政府的沟通上,经济团体/财界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更加重视与实务层面官员、企业家的广泛沟通;另一方面中日之间没有达成可以取代长期贸易协定的国家级长期合作项目,从“特殊”的合作方式转变成“普通”合作方式①徐之先编:《中日关系三十年1972—2002》,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ラインハルト·ドリフテ:「『特殊な』関係から『普通の』関係へ」,载加々美光行編『中国内外政治と相互依存』,日本評論社2008年版。虽然他们也使用了这个提法,但两者都是从政府间关系层面进行的表述。,而这也导致经团联在日本国内政治中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由于篇幅与主旨所限,本文未能讨论经济界在日本国内政治中的作用,但未来经济界对华态度的走向、经济界在日本国内政治中找不到有效背书人的困境能否被打破,这不仅关系到日本国内政治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更会对中日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经济界日本企业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企业
日本元旦是新年
企业
企业
探寻日本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产学合作:日本经济界的自觉推进与启示
中外经济界人士谈“一带一路”
《黄金时代》日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