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秀(贵州省长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550700)
羊肝片吸虫与传染性坏死性肝炎并发症的诊治
唐英秀(贵州省长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550700)
羊传染性坏死性肝炎又名 “羊黑疫”,是一种由B型诺微氏梭菌感染导致的羊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以坏死性肝炎为临床病理特征,主要流行于春夏季节低洼潮湿地区,其发生与羊肝片吸虫重度感染具有密切的相关性。2015年2月,长顺县一山羊养殖专业户饲养的羊群发生了以急性死亡、肝脏坏死破裂及肠毒血症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解及实验室诊断检测,确诊为羊肝片吸虫并发传染性坏死性肝炎,经一周的药物治疗观察,该疾病得以有效控制并痊愈。
本县某养羊专业户共存栏山羊140只,2015年2月25日到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反应羊群发病情况,要求对养发病山羊进行诊治。该养殖场先后持续死亡羊只30余只,从第一例山羊死亡时间计算距今有将近一个月,死亡羊只全部是大羊,多数为带仔母羊,且膘肥体壮;羊只发病较突然,未发现特殊症状,呈急性死亡,偶有个别山羊出现行动较缓、吃草缓慢或不吃现象,羊群只注射过口蹄疫苗,用伊维菌素进行过驱虫。
一号死羊为7月龄母羊,死亡时在6h左右,外观见体表被毛光滑,膘情较好,眼结膜苍白,鼻腔有少量黄色料渣样粘液;剖解见腹腔瘤胃底面有大量凝固血凝块(见图1),心包积液;肝脏表面可看到和摸到多个凝固坏死病灶,内侧有血凝块(见图2);胆管内有数条肝片吸虫,胆囊内有干涸血凝团,血团内有肝片吸虫,呈肉红色(见图3);肝、液下及颌下淋巴结均变性坏死。二号死羊为18月龄母羊,死亡时间在3min左右,外观及肝、胆、腹腔的病理变化与一号死亡羊只较一致;但在十二指肠及回肠内有大量的血凝(见图4),瘤胃幽门、喷门淤血出血,皱胃内充满大量暗红色血水。
图1 量凝血聚集在腹腔及瘤胃表面
图2 肝脏表面见多个凝固坏死病灶
图3 胆管及胆囊内有肝片吸虫
图4 在十二指肠及回肠内有大量的血凝
试验病料取至病死羊只的腹水及肝脏坏死灶组织;试验试剂为A型诺维氏梭菌抗毒素血清、B型诺维氏梭菌抗毒素血清、产气荚膜梭菌·抗毒素血清及卵磷脂卵黄磷蛋白液由县动物疫病预控制中心实验室提供。
主要采用卵磷脂酶试验检查毒素法。取病死羊只的腹水及肝脏坏死灶组织悬浮液的沉淀上清液和澄清滤液,加入试管4支,每支0.5ml,再于第1~3管中分别加入A型诺维氏梭菌抗毒素血清、B型诺维氏梭菌抗毒素血清及产气荚膜梭菌·抗毒素血清0.25ml,第4管加同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将其混合均匀,置室温下作用30min;然后每管分别加入卵磷脂卵黄磷蛋白液0.25ml,混合后置温箱内1~2h,取出观察结果。
经试验对照结果显示,在第3个试验管中产生乳光层,表明待检病料中含有B型诺维氏梭菌抗毒素。
参照发病情况、剖解病理变化,结合实验室试验检测结果对照分析,初步诊断为羊肝片吸虫诱发传染性坏死性肝炎。
(1)用0.5%季铵盐碘按1:800稀释带群消毒,每天一次;对羊舍及周边环境用石灰乳喷洒消毒;对疑似发病羊隔离观察。
(2)分别用10%氟苯尼考注射液(郑州普罗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兽药字:2013162742111)和2%氧氟沙星注射液 (四川吉星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兽药字:20112201222637)全群羊只肌肉注射。25kg以上羊只分别肌肉注射10ml,10~20kg羊只分别肌肉注射5~6ml;1日2次,连续用药4~5d。
(3)用硝氯酚片(四川吉星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剂按每只羊千克体重量进行驱虫2次,每次间隔6d。
患病羊群经上述方法连续处置4d后,羊群未出现新发病例和羊只死亡,表明该次疫病得以控制并痊愈。
(1)根据羊只发病情况调查、临床病理特性及B型诺维氏梭菌抗毒素血清阳性检测结果,将本次山羊发生的疫病初步诊断为羊肝片吸虫诱发传染性坏死性肝炎,与相关专业资料对该病的诊断阐述较一致。瘤胃表面、腹腔及胃肠中发现大量凝血为肝脏组织急性出血所致,是导致患羊发生急性死亡的主要因素。
(2)在治疗中应用10%氟苯尼考注射液和2%氧氟沙星注射液进行抗菌消炎,结合用硝氯酚片驱肝片吸虫。羊群经该治疗方案处置后未出现新发病例和羊只死亡,表明该次疫病得以控制并痊愈。
(3)在养羊生产中,部分山羊养殖户对羊肝片吸虫病的危害往往认识不足,在对羊群驱虫时易被忽视,同时,由于近年来羊快疫、羊猝狙、羊黑疫等疫病发生较少,对其免疫预防也不够重视。因此,本次疫病的发生对我们今后进一步改进及完善山羊疫病防治技术方案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唐英秀(1975.9-),大专,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禽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