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滨(山东省莱州市朱桥畜牧兽医站 261400)
提高种鸡场产蛋率和受精率的综合措施
吴春滨(山东省莱州市朱桥畜牧兽医站 261400)
种鸡场是指肉鸡或蛋鸡的父母代鸡场,种鸡场所供应的商品就是种蛋,种蛋孵化后就是商品代肉鸡或蛋鸡了。饲养种鸡通常比饲养商品蛋鸡有更大的利润空间,但是饲养种鸡需要有较高的投入及较高的饲养水平,例如喂料要求较高、需要饲养一定数量的公鸡等。而影响种鸡场产蛋率和受精率的因素很多,以下围绕饲养管理因素,从种鸡场产蛋各个时期谈谈如何提高种鸡场产蛋率和受精率。
21周龄以后,种鸡的生理及内分泌系统由于外界特别是光照的刺激会发生很大变化,如果不适应种鸡的多方面生理变化,会影响种鸡的产蛋率。这一阶段应尽量减少应激,任何环境条件的突然变化都会使鸡群惊恐,引起应激反应,导致鸡群食欲不振、产蛋率下降。这个时期在光照、温度、通风等方面应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光照能刺激母鸡脑垂体分泌生殖激素,提高产蛋率。产蛋期光照原则是光照时间宜渐长不宜渐短,光照强度也不可减弱,从而使母鸡适时开产并达到产蛋高峰,充分发挥其产蛋潜力。
从25周龄开始,应采用 “每日”限饲的方法进行饲喂,并根据体重要求逐渐增加料量。要按体重适时进行分群,对超重的群体进行必要限饲,对体重小的群体则进行合理补饲,以缩小全群体重差异,达到开产体重的整齐化。体重是衡量后备鸡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骨骼的发育与将来母鸡的蛋重、蛋壳强度的好坏密切相关[1]。
从第20~30周应该有两次更换料号的过程,及时将育成饲料换成产蛋期饲料,满足种鸡生长所需的营养含量,否则会影响种鸡的产蛋率。一次是在第21周由育成期料过渡到预产期料,一次为第25周由预产期料过渡为产蛋期料,要求按每天增加所更换料量的15~20%的比例,以1周的时间将料号过渡完毕。用这种方法可减轻因料号改变对种鸡肠道的刺激,避免白痢病及其他应激等情况的发生,提高种鸡场的产蛋率。
种蛋刚刚产下时,气孔是开放的,细菌很容易侵入,因此蛋窝中的垫料必须保持清洁[2],必须定期更换垫料以保证垫料不容易板结、发霉和污染,否则会使微生物数量增加,降低产蛋率。蛋箱内垫料三天喷雾消毒一次,每周添加新垫料,并且每30d更换一次产蛋窝内垫料。
母鸡产蛋最适宜的温度是18~23℃,通常,当鸡舍温度达到27℃时产蛋量开始下降。母鸡产蛋最适宜光照是16h,光照强度30~40lx。母鸡生长到21~22周龄,体重达到标准后,就要加光刺激促进性成熟,以使鸡群在25~26周适时开产。种鸡的脸色、鸡冠、耻骨间距大小,换羽速度的快慢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种鸡生长发育和性成熟的程度。
开产越早死亡越多,达5%产蛋率时开产早的比晚的死淘多2%;开产时体重过小或过大死亡相应较多,120日龄后增重越大死亡相应越多[3]。种鸡是否按时开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12周龄至开始产蛋期间的生长发育、体重增长情况和这个时期的光照方案。特别是从14周龄到开始产蛋的这一时期,务必在每一周都使体重达到标准,同时适时、正确地执行光照计划,对按时开产有重要意义。
随着产蛋率的增加要逐渐增加种蛋收集次数,每次的种蛋收集的数量不应多于全天产蛋总数的30%。每天早晨和晚上都应集蛋,每天最后一次种蛋收集的时间不应太早,以避免太多的种蛋在产蛋窝内过夜。集蛋前,应洗手消毒。在每次集蛋的同时,分开合格种蛋与淘汰蛋。种蛋拣出鸡舍后,在准备间里尽快分选、装盘[4]。每天的床蛋(或地面蛋)应单独收集,正常收集种蛋时暂不要收集床蛋(或地面蛋),以免污染其它干净种蛋。收集后的种蛋应立即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可用2倍或3倍量福尔马林薰蒸消毒。
产蛋高峰前的增加饲料方式和速度,根据不同鸡群的情况来决定。这主要取决于季节、鸡群的发育状况、开始产蛋时间的早晚、鸡群的均匀度、产蛋上升的速度和预计产蛋高峰的高低等因素。一般来说鸡群的均匀度越好,开始产蛋的时间就越整齐一致,产蛋率上升的速度就越快,高峰就越高,这种情况下,就要根据产蛋上升的幅度及时增加饲料,必要时,开产后可每天增加一定量的饲料,直至产蛋率达40~50%时,达到高峰料量。对于推迟开产的鸡群,往往产蛋率上升速度较慢,高峰也较低,过快地增加饲料只会增加体重,对后期的产蛋率造成损失。
虽然产蛋高峰是重要的,但产蛋全程的持续性对提高种鸡场的产蛋率也同样重要。产蛋期母鸡体重过分超重,会影响种鸡产蛋率,提高母鸡死亡率,所以必须在产蛋高峰一过就马上开始控制母鸡体重。另外,从育成舍转入产蛋舍时、产蛋过程中以及产蛋后期,均应定期观察鸡群,发现病、残、弱、抱窝鸡和不下蛋的鸡,应及时淘汰。
尽管种公鸡只占整个鸡群数量的10%左右,但对整个鸡群生产性能的影响却占到50%,公鸡质量差就意味着整个鸡群生产性能差,因为受精率每下降l%相当于产蛋率下降1.2%。所以种公鸡的管理与种母鸡管理同等重要[5]。
种公鸡饲养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受精率,延长种公鸡的使用期限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遗传潜力,应确保种公鸡不失重不过肥,使每只公鸡都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准确称料,并根据每周的死淘率精确计算给料量。公鸡在整个饲养期都要保持体重的增长,性成熟后公鸡体重更应缓慢增加(每周体重增加大约10~15g),才能使公鸡有良好的受精率,所以产蛋期公鸡的料量一定要缓慢增加。饲料给量不足将导致公鸡性活动能力下降,因而根据鸡舍内温度和饲料中的能量水平准确地确定饲料量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正确确定在现有的饲养环境条件下能够取得理想的饲养成绩的合理的料量和体重,产蛋期应对公鸡进行抽样称重。
公鸡与母鸡分开饲养,实现了在产蛋期通过控制采食量而更有效地控制公鸡体重,这种做法能够提高受精率和健雏数,从而提高种鸡场的产蛋率。具体方法为从第17周就开始逐渐提高公鸡料线,到第20周只有少数母鸡可以吃到公鸡料,第22周公鸡料线已调至距地面大约40cm的高度,母鸡料线早已于育成期安好了限制公鸡采食的栅格,公母完全分饲[6]。本系统是由美国Auburn大学的McDaniel(1986)首先倡导的,其理论是基于种公鸡和母鸡头部大小不同以及公鸡较高,可以改变饲料设计或高度,将公、母分开饲喂[7]。双喂饲系统(Dual Feeding System)施行结果与传统的公鸡与母鸡吃同样饲料系统相比有许多好处。McDaniel(1986)以含有粗蛋白质12%,ME2800kcal/kg,钙0.95%和有效磷0.40%的饲料喂饲公鸡,其摄食量最高至每日123g,与传统饲喂方法比较结果如图1、图2和图3所示[8]。这些图显示,采用双喂饲系统后种公鸡体重受到明显控制,种公鸡产精率、种蛋受精率得以提高。
图1 种公鸡体重变化
图2 种公鸡产精百分比
图3 种蛋受精率
种鸡场对疫病的防控要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健全全进全出的生物安全体系,加强消毒和卫生控制,减少疫病的发生,为种鸡稳产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凡须进入种鸡场的车辆物品必须在大门口冲洗消毒后方可进入,其他不便冲洗但又必须进入的物品须在熏蒸箱或料房中熏蒸后才可进入,尽量杜绝与生产无关物品进入鸡场。合理地划分功能单元生产区和生活区必须严格分开,生产人员必须经过淋浴,更换经过熏蒸消毒的衣服、鞋帽后方可进入生产区。所有鸡舍门口设立消毒盆,消毒盆内消毒药新鲜有效,所有进出鸡舍人员须脚踏消毒盆,充分浸没鞋面。进入鸡舍的所有物品必须经过消毒[9]。平时可应用一些广谱抗菌药物来预防或治疗种鸡一些疾病。产蛋期应停药,产蛋期服用磺胺类药物,种鸡则表现采食量下降、产蛋率下降、蛋壳变薄、畸形蛋比例增多[10]。一旦鸡群发病要及时确诊,谨慎用药。
总之,影响种鸡场产蛋率和受精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都是相互关系的,关键是我们对鸡群整体的管理,只有从产蛋前期就加强对鸡群的管理,以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把工作真正落实到位,才能真正体现出鸡群的生产性能,提高种鸡场的产蛋率和受精率,才能够保证种鸡群的健康,保证种鸡场的正常生产。
[1]王俊文.提高蛋种鸡养殖效益综合措施[J].畜禽饲养,2009(4): 16-17.
[2]呈琦供.种鸡场产蛋箱、种蛋运输的管理[J].中国家禽,2002,24 (15):51.
[3]庄志伟,侯庆文,李勤修,等.种鸡产蛋前期猝死原因调查与分析[J].中国家禽,2006,28(17):30-31.
[4]张丽琼.提高种鸡场种蛋质量的管理技术[J].农技服务,2008,25 (3):56.
[5]陈合强.肉种鸡受精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对策[J].家禽科学,2010(9):19-24.
[6]井长伟,鲁雪莲,戚凯,等.肉种鸡场的饲养管理要点[J].家禽科学,2005(10):22-24.
[7]沈添富.肉种公鸡营养与公母分饲[J].饲料工业,1994(24):18.
[8]Arbor Acres.Broiler Breeder Feeding and Management[J]. Feedstuffs,1986(11):12-15.
[9]王建,伍微,等.种鸡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及主要内容[J].四川畜牧兽医,2008(2):43-44.
[10]王晓楠,周淑芹,周启扉,等.影响种鸡场孵化率的因素[J].四川畜牧兽医,2006(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