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造”教学模式研究

2015-12-02 00:28
成人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再创造教学模式



“再创造”教学模式研究

刘晶

(辽宁朝阳广播电视大学,辽宁朝阳122000)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应试教育产生的结果,它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研究结果表明:“再创造”的教学模式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坚持情境原则、问题原则、主体原则和开放原则的前提下,要真正掌握知识,只能靠学生自己。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把前人已经创造过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一遍。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关键词】再创造;教学模式;问题原则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五段教学(组织教学、复习提高、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和布置作业)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这种教学模式更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机械模仿,强调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注重知识和结论的准确、清楚讲解和学生的被动识记。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把学生当成容器,无视学生的咀嚼功能,教师置学生的知识水平于不顾,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感受于不顾,把教学内容看成现成产品灌输给学生,而教师传授的这种现成产品具有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的意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教学模式目前依然是我国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它对人类文明的传承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在强调创新意识的知识经济时代,其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教师一味枯燥的独白,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很容易疲劳。学生已经听懂的内容,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没有听懂的内容,教师却一语带过;也许学生发现了更优化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却没有机会表达。教师只凭直觉、经验或个别抽样信息判断学生现实掌握知识的程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积极主动学习只是个别学生的专利,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是被动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阻碍了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已经习惯了上课不停地记笔记,然后照猫画虎地按笔记做作业。久而久之,学生的作业千篇一律,其思维方式千人一面,如出一辙。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只会按教师的思维模式行事,毫无创新,遇到一些拓展性的新问题就一筹莫展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应试教育导致的结果。应试教育往往脱离那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使科学知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忘记了科学知识应该是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的。

二、“再创造”教学模式

弗赖登塔尔认为教学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我们认为“再创造”的教学模式对所有科学知识都有广泛的适用性。“再创造”教学更重视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联系,强调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体验,把前人已经创造过的知识,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一遍,这与中国传统教育理论所强调的“温故而知新”是不谋而合的。在进行“再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师傅领进门”的“引导者”角色,而不是“填鸭式”地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再创造”的教学模式认为学生不仅仅要学会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这些知识内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要实现“知识”到“价值”的转换,只能靠学生“个人修行”。就好比教师把学生领到一座迷宫门口,告诉学生走出迷宫的规则,又告诉学生走出迷宫就会有宝藏。但学生走不走迷宫,能否走出迷宫得到宝藏,就都靠学生自己了。“再创造”教学模式与生物学“个体发展过程是群体发展过程的重现”原理相一致,让科学历程在每个人身上重现,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因而,“再创造”教学是最自然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我的反复咀嚼、消化吸收的“再创造”活动所获取的知识和能力,比别人“填鸭式”灌输的东西,理解得更透彻,把握得更准确,也会更加善于使用。因而,“再创造”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另外“再创造”模式,能大幅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深层次地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内在学习动力。

“再创造”的教学模式,与我们常说的“发现法”有相同之处,但并不相同。“发现法”教学常常只限于某些狭窄的题材,强调由学生发现问题,不注重由学生解决问题。“再创造”教学模式进一步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教—学”到“学—教”的翻转,逐步越来越多地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活动转向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活动,明确强调知识主要是靠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认知的,而不是外力强加给学生的。“再创造”的教学模式不但强调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且也十分注重由学生解决问题。在“再创造”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引导,对学生的各种思路不加任何限制。

三、“再创造”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1.情境原则

情境是抽象的科学知识在丰富的实际生活中的生动体现,是教学过程得以进行的平台。设置情境是进行“再创造”教学的前提。情境原则要求教学以教师提前预设的教学情境为切入点,整个教学活动在情境中进行。虽然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在赋予它丰富的现实背景后,会使教与学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主动探索。“再创造”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将现成的规则、定律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设置具体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观察、思考,进而操作、应用,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学习知识并培养能力。

在利用“再创造”模式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在预先精心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能最终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再创造”学习的兴趣。

2.问题原则

问题是一种特殊情境,是指个体或群体靠已有知识和能力不易实现其目标的情境。提出问题是进行“再创造”教学的核心。对学生而言,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并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和认知兴趣。科学研究表明,当学生面对的问题与其已有知识相关,但其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又不能完全解决其问题,即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其新旧知识结合处发生碰撞时,其认知冲突最为强烈,也最能刺激学生的认知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此时容易将所学的各部分知识结合起来,交织成新的起点,并合乎逻辑地延续下去,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往往是新知识的增长点。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吸引住学生,就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那种置学生知识水平于不顾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宜过难,否则会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问题要有一定得坡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否则就失去了问题的可探索性。经自身探索、理解得到,并成为网络的知识才能成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通过灌输囫囵吞枣获得的、死记硬背的、离散的、有断裂带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只能是空中楼阁。“再创造”中的问题原则要求“把没有问题的学生培养成爱问问题的学生”,让“问题”观念扎根于心,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念是科学的基础,在设置问题和讨论问题时都会遇到概念。我们一般都会认为概念必须有严格而准确的文字定义,但实际概念的获得过程中的文字定义往往是不十分清晰的。瓦特是一名工匠和技师,他掌握的科学知识并不十分丰富。但他从观察壶盖的运动到发明蒸汽机,蒸汽机概念的建立完全是由感受获得的。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概念都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准确的文字上的定义,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求学生阐述得中规中矩,其感受对获得定义和探讨问题同样重要。

科学家有时叙述工作成果时,把思维的过程先后颠倒,即先来描述创造思维的结果,以结果为起点,再把其他东西推导出来。这种描述方法称为“违反教学法的颠倒”,而这种颠倒非常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设置问题时要把这种“违反教学法的颠倒”颠倒过来,按照科学知识的真实探索过程获取知识。

3.主体原则

主体原则是指学生是“再创造”教学活动的主体。“教与学”的活动,更多的是把以教师的活动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学生自身各种活动主动获得的,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更多地是扮演“引导者”、“启发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激励和鼓舞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关注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

4.开放原则

坚持开放原则是指学生在“再创造”活动中的思维是发散的,不受制约的。“再创造”的内容既不受教材的制约,也不受教师的知识和思路的制约。教师重视培训学生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留给学生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创新空间,使整个学习活动富有生动、活泼的特点,并形成一个极具个性化的过程。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施“再创造”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在心态放松、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其创造力才能发挥至峰值。“再创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创设宽松和谐适合于教学的课堂教学氛围,把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结合起来,允许学生提出不成熟的见解,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鼓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讨论,激发学生在学术上另辟蹊径,别出心裁。

四、结束语

“再创造”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不赞成唯教学而教学。在认知活动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知识,还要涉猎相关学科知识;不仅要掌握所从事教学的知识内容,还要了解所从事教学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要掌握教学内容的正确结论,还要知道学生常见的错误,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改正这些错误。这样可以使教师对知识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分解,也可以得心应手地对知识进行组装,不断地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简练地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情感活动中,要求教师清楚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创设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情境,使学生在开放的心态下完成知识的“再创造”。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变革传统教育,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探究型模式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卢曦.关于数学“再创造”教学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5.

[3]丁尔升.现代数学课程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332—340.

[4]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再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2.

[5]冯育花.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的应用研究在“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中应用探索[D].昆明:云南大学,2006:5.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

[7]吕传汉,汪秉彝.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2,(4) :72—76.

[8]盛晓言.数学课堂中实施“再创造”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6,(18) :123—124.

[9]吴建春.用再创造原则指导中学数学课堂教学[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8.

[10]蒲淑萍,汪晓勤.弗赖登塔尔的HPM及其教学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6) :20—24.

(编辑/樊霄鹏)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Re-created Model of Teaching

LIU Jing

(Literature and Law Department,Liaoning Chaoyang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Chaoyang 122000,China)

【Abstract】To some extent,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s are the outcomes of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The system,however,lowers students' positive attitudes to study and reduces their innovations and creativities.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uggest that the re-created model of teaching has a comprehensive applicability.On the premise of upholding the principles of circumstance,question,subject and opening,students can depend on nobody but themselves to gain knowledge.In addition,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at on the basis of the knowledge created by former generations,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re-create their modes of thinking according to their own experience.On the other hand,the responsibility of teachers is to lead students to carry out such re-created tasks,rather than instil the existing knowledge in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Key words】re-creation; teaching model; principle of question

【作者简介】刘晶(1970—),女,辽宁锦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与英语教学。

【收稿日期】2015-05-06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5.11.022

【文章编号】1001-8794(2015)11-0080-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424

猜你喜欢
再创造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目的论视角下看《瓦尔登湖》徐迟译本再创造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广告翻译探微
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基于中学数学“开放式多循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理解力培养与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