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设想

2015-12-01 22:16梁永成
师道·教研 2015年10期
关键词:国学语文课程中华

梁永成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有遍地开花之势,虽也取得了成效,但发展并不乐观。主要反映在课程设置上缺乏整体规划、结构上整体性不足;教材设置不科学,没有连续性;各地方开发的校本教材内容琐碎,有跟风之嫌。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机融入小学语文课程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途径

1. 宏观途径:修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

(1)修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纲要》提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在语文课程设计中,建议将《标准》修订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2)修订小学语文教材。《纲要》提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建议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除了完成小学必背的75首古诗外,安排在各年段增加国学内容。

2. 微观途径: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及学业考评中

(1)融入语文课堂教学。①课内引领,课外拓展。如教学《杨氏之子》,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理解古文的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语言的精妙,学习巧妙运用语言的魅力。教学《泊船瓜洲》时,拓展思乡的诗句;教学《草船借箭》,拓展诸葛亮的故事,引导学生再读原著,感受其他人物的特点。②教书育人,立品立德。如从《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中,可以教育学生趁年少认真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一份力。

(2)融入学生学习语文过程。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名著的时间,利用早、午、晚时间,鼓励学生个别自主阅读,要求学生在假期阅读名著。可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3)融入学生学业考评中。为了大力推行国学教育,江门市教育局规定1-3年级学期结束不组织考试,4-6年级每学期只进行一次考试,并规定考试要有一定比例的国学内容。我认为这是推行国学教育必须走的一步。在考试中引入国学内容,无疑会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产生“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特色

1. 地方特色

地方文化涵蓋了区域历史、地理、经济、民俗等一方水土的文化信息,通过地方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的志向。

2. 校本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更要兼顾学校原有的办学基础,渗透办学思想,这就容易创建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框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学校的实际、地方历史文化,目的在于继承与传承,对学校特色形成有很好促进作用。如北郊中心小学通过“和美教育”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学校一大特色,以此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借助学校特色形成特色学校。通过“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课程的建立,了解传统——学习传统——发扬传统——丰厚积累——健全人格,传统美德、经典文学、民族技艺、节日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改变他们的生活。

责任编辑魏文琦

猜你喜欢
国学语文课程中华
“垂”改成“掉”,好不好?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