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政治背景的研究

2015-12-01 08:40杨欢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5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政治

杨欢

(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北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所 内蒙古通辽 028000)

在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学校体育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政治风云的变幻,走过了一个曲折而艰难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这5个阶段的每一次变化,都有其深层次的政治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体育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评价及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产生、形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源于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 初创基业阶段(1949—1957)

新中国1949年成立后,受政治方面的影响,苏联模式在我国的学校体育方面全面普及,也使得我国的学校体育有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中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从结构、目标、内容选择上基本都沿用了苏联同时期的《体育教学大纲》,充分显示出了浓重的社会主义政治色彩。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大的政治背景,贯彻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健康性等原则,建立了以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学校体育的经验对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编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

1958年由于“大跃进”的政治运动,导致学校体育课程标准被迫终止使用。由于政治上的不和谐因素,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才在一定程度上不受苏联模式的约束,同时在《体育教学大纲》中对“增强体质”这一重要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调整了目标、内容,强调学校体育课程增强体质的作用,增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但是,在当时的经济和政治背景下,受左倾思想和“大跃进”的影响,学校体育一度出现违背教学规律的做法,兴起“四红”运动,对1956年的教学大纲进行否定,盲目追求目标,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破坏,随即又受到自然灾害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影响,学校体育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学生体质普遍降低,随后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指导方针,使学校体育在课程建设、指导思想、教学制度、师资投入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3 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的整体运行陷入极度混乱,在此大背景下,学校体育也遭遭受重创。建国后形成的管理体制疲软,全盘否定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培养起来的师资力量受到冲击,割裂了体育教学内容,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体育被劳动和军训所取代,学校体育基本处于大倒退、大混乱的思想状态,学生体质下降显著。即使还有坚持工作的学校体育工作者,不过在1973年和1975年也有所整顿,从总体来看,混乱、停滞是这一阶段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状况。

4 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1999)

于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总体目标。此时,政治让位于经济,恢复对经济、生产和利润领导作用的政治路线,政治必须为经济服务。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1979年在扬州召开,这意味着我国的学校体育事业从此逐渐走向正轨。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经济稳步增长,学校教育步入高速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内,体育课程理念发生重大转变。政治体制的改革和“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迫切要求,改变了学校体育课程现有的与现代化、国际化和未来发展不相适应的体育思想、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评价手段。

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改革开放等政治因素的影响,学校体育课程渐渐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学校体育先进经验的做法越逐渐受到重视,其中最为活跃的就是“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为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指明了政策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的制定,为学校体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也使我国学校体育暹罗对“学校体育要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服务”达成共识。

5 努力建构新体系阶段(2000—至今)

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是抓住机遇,民主为本,多向推进,稳中求变。由于社会政治与经济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取向、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因此,新世纪来临之初,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政策指导下,体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5]。在新世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背景下,体育课程改革体现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使课程更加民主化,以及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习惯、民族习俗的差异,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这一重大转变,是我国政治体制由高度集中的大一统向民主政治迈进的一个缩影。

学校体育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服务于改革开放,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需求,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反映了我国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特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和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

[1]汪小波.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历史变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4):98-99,102.

[2]李杰.新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和展望[J].体育学刊,2000(4):69-70,72.

[3]顾海良.教育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郑金州.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政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