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乒乓球教学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5-12-01 08:40:52张勇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5期
关键词:乒乓球考核体育

张勇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徐州 221000)

高校体育乒乓球教学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张勇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徐州 221000)

当前,教学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也紧随其后,找准着眼点,纷纷进行着新一轮的变革。在体育中进行乒乓球教学,促使学生掌握乒乓技能,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该文对高校体育乒乓球教学开展的现状和对策进行研究,希望以此促进高校体育乒乓球教学事业的发展。

高校体育 乒乓球 现状 对策

高校体育中加强乒乓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乒乓球锻炼的技能和方法,活跃课堂、强身健体,促进教师思维能力开阔,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当前各大高校中,在对体育乒乓球的教学中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因此,我们势必需要正确了解高校体育乒乓球教学开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引入适当的对策,以此来促进乒乓球教学的发展。

1 高校体育乒乓球教学的现状

高校体育乒乓球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在很多方面其设施、运行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能否定,高校体育乒乓球教学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不健全,乒乓球发展受限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起指引和导向作用,是学生成长成才重要的指导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乒乓球教师一般仅仅只是修了一些基础课程,但是专项学习仍旧缺乏。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按学期来教学生,并不是一直从事乒乓球教学。这样,使得教师在专业素质中水平过于缺乏,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笔者认为,修习普通乒乓球理论和专业的乒乓球理论是完全不同的。普修主要是基础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乒乓球的大体结构,而专修是使教师学习的理论和技术深层次的提高。这样,就更加能够说明高校师资力量不够健全。

1.2 学校领导支持力度不够

在高校体育乒乓球教学中,学校领导的支持与否对体育教学影响很大。在高校教学中,有许多的领导考虑到乒乓球场地和基础设施的因素,而对乒乓球教学采取忽略的状态,在支持上给予很少的力度。至于学校设置的场地,平时仅仅是关闭着,上级检查才会开放使用。在上级领导极度不关心的情况下,高校乒乓球教学必定很难发展下去。

1.3 观念体制出现偏差,重视文化教育

由于当前社会普遍奉行的是硬式教育,有关主管单位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考虑的不是特别到位,总是一味地认为教育就是要使文化课成绩高,却总是忽略体育教学。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领导的观念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这对于乒乓球的生存及其不利。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对乒乓球教学产生深远影响。

1.4 基础设施落后,教学场地缺乏

乒乓球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设施的运行。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体育教学设施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乒乓球仍旧处于创设的初级阶段,在基础设施上不够完善,场地的备用也非常有限。在当前高校生源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乒乓球台、乒乓球板等等都在出现短缺的情况,使得学生进行乒乓球教学严重受限。据调查显示,在高校中,仅仅只有20%的学校实现了室外球台,剩下的基本都为水泥做成的球台。我们都知道,乒乓球教学在室内的教学效果要比室外好的多,至少不受天气的影响。但是即便这样,由于室内球台供应不足,使得学生教学必须在室外进行。

1.5 乒乓球锻炼气氛消沉,运动环境较为困难

在中国,乒乓球的普及程度较低,学生对乒乓球教学关注较少。家长们可能把学生送去培训班,但是在学生中却一直也没有出现过高热度,中国社会乒乓球教学缺少积极的氛围,使得学生乒乓球活动环境变得紧张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的运动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锻炼情感。

1.6 乒乓球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情况不容乐观

在某些高校,一般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显得比较不合理。在课程上,学校总是不断地缩短乒乓球的上课时间,上课期间开课率显得过于低,缺乏系统的指导。在课程设置内容方面,总是选择单调的推挡模式,不能够运用积极有趣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导致课堂变得单调无趣,索然无味。

1.7 乒乓球考核制度不健全

由于学生体育课选择的项目不同,因此,评分的标准也大不相同。学生在一般情况下,都盲目的选择老师打分高的项目,而放弃那些自己心中喜欢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就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学会专业技能,所以在选择乒乓球项目上严重制约了学生的选择。

2 高校体育乒乓球教学的对策

2.1 引进专业教师,指导乒乓训练

在对乒乓球的指导教学中,需要着力重视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水平。针对现如今学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学校全力支持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努力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条件和机会,让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尽量为教师提供方便。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健康成长的氛围,为教师的成长不断创造条件,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鼓励教师积极订阅报刊杂志,主动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增强自身素质,以便于适应新兴的教学模式。

2.2 加强高校体育研究,积极参与乒乓教学

事物在无时无刻发生着变化,同样乒乓球教学模式也在进行着发展与变化,其弊端也会逐渐的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学者、教育家不断地就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研究和探索,改进其运行缺点,发扬优点,让乒乓球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高校要高度关注社会的发展状态,为学者研究乒乓教学提供必要的机会,以此来不断提高专家的从业素质。学校可以通过带薪学习深造,高校教师互换培训等方式进行适时有效地培训。由于当前教育形势和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我们势必需要更加高素质的人才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之势。

2.3 开展课外乒乓锻炼,促进课堂动作娴熟

仅仅依靠课上的训练,并不能够使学生得到深层次的掌握和提高。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要想真正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做到动作美观娴熟,需要学生在课下多下功夫。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教师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甚至在社会组织竞赛中参与乒乓球竞赛,使他们看到生活之中处处有体育,体育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促进课堂的动作娴熟。

2.4 积极进行乒乓考核,促进学生掌握提高

在对乒乓球的考核中,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教师根据本阶段的学习和训练状况,对所学情况做出总结并简要针对知识点进行考核,体现其学习目标和发展要求。教师可以综合其表现和上课活跃程度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在体育考核中,教师也应该秉持着分层次考核的理念,对不同体质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考核标准,根据学生平时的训练效果和自身的体能极限划分出不同层次的标准。这样,在考核中就可以依据学生的能力和极限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多项专项测评,以避免单一的考核所造成的偏差,有失公平。对于超出自身素质要求的,突破自己的,予以鼓励。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平时的生活质量,丰富课余生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验与升华。让学生身心愉悦、兴趣开放发展、放松体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不断提倡和发扬这种锻炼形式,贯彻落实体育精神,在体育的分层次模式中不断深化自己,得到发展和提高。

2.5 引导学生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想改变

在高校体育乒乓球的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走进体育,将体育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思路,更好的参与到高校体育乒乓球教学中去。

高中体育乒乓球教学需要老师运用科学的知识对教学设定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数学情境中去。而学生们则需要在特定的数学情境下,一步步走入教学环境中,通过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不仅如此,而且能够利用自己的所见和好奇心,对乒乓球体育锻炼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并提出积极锻炼的方式。此外,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要能够体现这一思想。体现这一爱好,不如在情境中恰当引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这样则会使学生能够有兴趣的对于所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和提出新的问题,这对于乒乓球体育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方式的改进具有重大的意义。

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乒乓球课程,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必修的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乒乓球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乒乓球的内在精神价值,促进学生健全体魄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品格的养成。在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高校体育乒乓球教学方式的改进,加强对学生乒乓球价值观的培养,为体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体育教学事业的提高。

[1]刘先义.德育价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8(3)

[2]小小银球赢世界,星光灿烂五十年.

[3]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J].体育科学,2007(6):88-96.

[4]沈海伦,人的现代化视野下的体育教育价值[J].文教资料,2006(26): 161-162.

G846

:A

:2095-2813(2015)09(a)-024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5.248

猜你喜欢
乒乓球考核体育
乒乓球悬浮术
哈哈画报(2022年5期)2022-07-11 05:57:58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内部考核
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2
跳舞的乒乓球
幼儿画刊(2020年4期)2020-05-16 02:53:26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0
靠拢的乒乓球
幼儿画刊(2018年7期)2018-07-24 08:26:08
2016体育年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4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