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改革的新思路①
——校企在体育领域的合作创新

2015-12-01 08:40:52许朝洲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5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改革

许朝洲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湖北武汉 430074)

高职体育改革的新思路①
——校企在体育领域的合作创新

许朝洲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湖北武汉 430074)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壮大和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体育教育改革也全面展开。本文在总结和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教育改革成果及问题的基础上,并通过对多家企业和部分高职院校体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提出了高职体育教育改革新的发展思路,即:寻求高职与企业在体育领域的合作,打破高职体育改革发展的瓶颈,改变思想,更新理念,敞开大门,广泛交流,寻求合作,利用企业、社会资金及高职院校体育资源的优势实现二者双赢之目的。从而,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更好地促进高职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职 企业 体育文化 合作 创新

在教育部提出未来10年我国将建成职业教育完整体系,完成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行业指导、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在内的10个衔接的基础上,职业教育正在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高职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更应具备健康的体魄,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凝聚力及创造力,这就要求校企的合作必须深层次的、多元化的。该文在对十多家企业和部分高职体育现状的调研、分析和总结后,得出:“体育文化”是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联系学校与企业之间最紧密的纽带之一,是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之间深度融合的另一突破口和切入点。从而,也就为高职与合作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开辟了新的途径。

1 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改革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高职体育改革的成效分析

统一了思想和认识,明确了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加强学生的体育基础课,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

“素质教育”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不仅仅是锻炼身体,学习技术,应立足于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体育基本能力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加强了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等的改革。内容以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共存;出现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模式等;教学方法上更是百花齐放,如:循序渐进法、合作学习法、处方法、情景教学法、分级达标法等;评价方面增加了学习态度、体育基础知识等评价内容,建立了个性化、多元化、人性化的评价体系。

促进了高职体育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扩招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及壮大,许多高职院校加大了对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其中就包含体育场馆、运动场等设施建设;同时引进各类体育人才以适应高职体育的发展。调查显示:有近6成的高职院校有自己的场馆,体育教师90%以上是本科学历,其中,有25%以上为研究生以上学历,有少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研究生比例超过50%,也不乏科研型体育教师团队。

1.2 存在问题及分析

高职体育改革不能有效走出发展瓶劲的束缚。即,学校体育的改革仅着眼于学校体育的范畴,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体育的改革有学校自身发展需求,也有市场和社会的需求,高职体育文化建设与社会的联系程度并不高,与企业合作也很少。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器材的使用和管理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专业管理和维护人员缺乏,造成其过早损坏,严重影响到其使用寿命。

高职体育资源优化利用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学校体育资源主要是服务于学校的体育文化需求,但在不影响自身体育需求的基础上应考虑向体育资源严重不足的企业、社区开放,加强合作,让我们高职体育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2 影响我国企业员工体育活动发展的两大因素分析

2.1 客观因素方面

(1)企业对员工体育经费投入少,没有锻炼场地和健身器材;(2)缺乏体育锻炼的技术指导和相关知识;(3)工作辛苦,压力大,没有时间参与体育锻炼;(4)缺乏体育锻炼的活动氛围,挫伤自觉锻炼的积极性;(5)年龄、性别、气候和客观环境的差异性等影响。

2.2 主观因素方面

(1)思想懒惰,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2)害怕受伤,影响工作;(3)对体育锻炼费用的担心,有一定的经济压力等。

3 提出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体育领域合作创新的依据

3.1 政策导向

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精神。在高职教育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到校企深度融合的学校建设发展模式重要阶段以及“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一重要时期,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工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以及《全民健身条例》等文件精神。

3.2 实地调研,得到了校企在体育领域的合作是可行的论证为重要依据

通过对企业员工的体育文化需求、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企业对员工体育经费的投入、场地器材及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等调查和研究,了解到企业体育文化建设局限性和不足,企业体育需要资金投入、体育技术指导、足够的活动场地和器材、企业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等;而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体育硬件设施等体育资源使用情况的走访、问卷、调研和实证,得到了二者在体育领域广泛合作可行性的答案。

4 探究校企体育合作途径,并形成长期的合作模式

寻求和建立合作对象,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建立与职教集团、合作企业等企业在体育领域的长期合作;成立校企体育合作办公室,由企业体育干事或工会主席和学校体育教师组成,负责校企间体育合作的各项事宜;探究校企间体育合作的成效及价值等,加大宣传,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探究与企业体育合作的内容及模式:(1)将企业文化精髓融入到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剧了企业之间竞争,大多数

企业都在结合自身优势,倾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树立企业品牌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并将作为企业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吸取企业文化的精髓,建立校企间的文化融合,从而,打造具有现代高职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2)加强校企间文化的互动与交流。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邀请企业专家来学校讲座,谈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和实践经验,介绍行业前景,邀请企业文艺代表队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大型文艺表演活动中;同时,利用学生顶岗时期期间将校园体育文化带入企业中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体育文化更好地融合。(3)将企业的体育竞赛引入到高职校园中。一是将高职的体育场馆、运动场、健身馆、游泳馆等体育设施有赏地对企业、社区开放,来弥补企业体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和场地器材的缺失,学校的老师或是学生还可以对员工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与企业进行体育比赛;二是组织多种形式的校企间体育比赛,加强学校和企业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学校各个专业组织学生运动队,定期与相关企业的员工进行各种体育比赛,如篮、排、乒、羽等以对抗为主的“校企杯”比赛,可邀请多家企业代表队同时参加;或以趣味、娱乐为主的校企职工运动会,如拔河、各种趣味性接力赛、跳长绳、慢骑自行车等等。一方面让学生在学校真切地感受企业体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对高职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发现企业需要的人才。

5 实现高职与企业体育文化合作的目的及意义

让更多的高职学校意识到与企业体育文化合作也是校企深度融合重要内容之一,有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以“体育文化”为平台实现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之间深度融合的创新。

通过与企业体育文化合作的研究和实践,有效增强企业、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员工和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以校企间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为最终目标。一方面,可以利用高职现有的体育资源为合作企业服务,解决企业体育设施、及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满足企业体育文化的需求,丰富和提高企业职工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文化生活,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能更好地带动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达到大力发展高职体育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丰富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目的,同时,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模式的纵深发展,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体育文化品牌,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全面性的高职人才。

可广纳社会资金,更好地发展高职院校运动队建设水平,打造高职体育特色品牌,为现代企业培养体育能力强的混合型实用人才,拓展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可带动高职体育设施的更加完善和促进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以适应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要。

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以便更快适应企业的工作。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工作岗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那么,在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学校和企业在体育文化领域的相互交融,与工人师傅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可以让高职学生学习到优秀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熟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现状,为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环境打下基础。对高职大学生来说其意义体现在:激发学习热情、塑造良好意志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等。

6 结语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在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改革全面铺开的重要时期,对如何规划和配置体育资源?如何让高职体育资源利用最大化?如何在体育领域合作中吸引更多企业的眼球,如何发挥企业在校企体育合作的主体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推进高职体育改革向前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员工体育文化的开展和建设,提高企业员工的身心素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实施,提高全民素质。

[1]王合霞,唐亮.职业工人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研究——以胜利油田工人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2):48-50.

[2]马洪明,马国红.体育场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8):41-42,77.

[3]卢刚,贾书申.如何实现企业体育文化向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迁移[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121-124.

[4]李世想,唐苏娜.我国企业对体育赞助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136-137.

G807.4

:A

:2095-2813(2015)09(a)-023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5.239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2012重点课题编号2012YR692。

许朝洲(1969—),男,湖北钟祥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学校体育与高职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改革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改革备忘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改革创新(二)
校企合作五反思
瞧,那些改革推手
传记文学(2014年8期)2014-03-11 20:16:48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