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养蟹池塘管理技术

2015-11-30 10:14张翔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8期
关键词:池塘养殖河蟹管理技术

张翔

摘要 夏、秋2季是中华绒螯蟹增重育肥的关健时期,因此管理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优劣甚至养殖全过程的成败。从加强蟹池防逃、科学调节水位与水质、精心投饵、构造河蟹安全港等方面总结了夏秋季养蟹池塘管理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夏秋季;河蟹;池塘养殖;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6.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8-0275-02

每年的夏、秋2季是中华绒螯蟹增重育肥的关健时期,因此管理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优劣甚至养殖全过程的成败。养蟹业者特别要注意把握以下几项技术操作要点。

1 加强蟹池防逃设施建设

多年养殖实践证明,饵料匮乏、水质恶化、流水刺激和和生殖洄游是河蟹逃逸的四大诱因,因此在管理上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夏、秋季节降雨频繁且降水量大,为防止河蟹逃逸,可在养蟹池0.3~0.5 m处建防逃设施。目前,养蟹防逃墙的种类较多,其中较常用的防逃设施有如下2种。

1.1 聚乙烯网片围栏

将市售10号聚乙烯网片裁剪至1 m高左右,在裁剪的缝口上用聚乙烯线将塑料绳缝上。再在网绳上缝上宽30~40 cm的塑料布,然后在蟹池的四周挖深10~15 cm的沟,将制成的网片没有缝塑料绳的一边埋入沟中,再用土填并压好,这种防逃墙具有方法简便、成本低、轻便耐用、透风性能好、无风险性等特点[1-4]。

1.2 钙塑板围栏

在池埂上用高0.8 m的钙塑板埋入土中20 cm压实,用钢条或木柱作桩,将钙塑板打孔并用细铁丝固定在桩上。此法具质轻、运输安装方便、造价低和防逃效果好等优点,可使用3~4年。此外,为防止青蛙、鸭子等敌害生物跳入蟹池,需用聚乙烯网片(4目/cm2)将池塘四周围起,网底部埋入土内10 cm,网高1 m,形成防蛙网,防蛙网与防逃墙间隔0.5~1.0 m。每逢下大雨或暴雨前后务必要经常检查加固每个进出水口护栏和周边防逃设施,清除一切安全隐患。

2 科学调节水位与水质

夏、秋季由于气温不断升高,池塘养蟹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2.1 控制水色与透明度

蟹池中水体的颜色是用来辨别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养蟹池塘的水色以黄褐色、淡褐色、淡油绿色为好,透明度控制在35~40 cm,这样有利于河蟹摄食和生长。

2.2 加强水质调节

进入秋季,由于河蟹投饵量大,池塘底质、水质都不同程度地产生恶化,这一时期加强水质调节极为重要,具体措施是保持适当的水位,气温超过30 ℃时池塘水深不能低于1.5 m,进入秋伏后池塘水深不能低于2 m,否则池水浅、水温高将严重影响河蟹健康成长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此处要注意池水并不是越深越好,当养蟹池塘蓄水过深后情况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池水深度超过4 m后成蟹产量将严重减少甚至绝收[5-7]。

2.3 勤换新水

经过长期的饲料投喂,蟹池水质逐渐变老变肥,对河蟹生长不利,因此要定期加注新水,以改善池塘水质,保证河蟹正常生长。每3~5 d加水1次,每10~15 d彻底换水1次,以保持水质的清新。每7~10 d泼洒1次生石灰,使水体pH值稳定在7.5~8.5,每次1 m水深泼洒生石灰10~15 kg,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

2.4 使用微生物制剂增加水体溶氧量

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时,先使用底质改良剂,然后再泼洒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有益菌等,每10~15 d泼洒1次,从而增加池内溶氧,溶氧量对河蟹的生长影响较大。溶氧量过低,会导致池内厌氧菌数量增多,影响河蟹健康生长。增加溶氧可以采取的措施为使用增氧设备增氧或通过泼洒粒粒氧增氧。其中夏季气温较高,蟹池溶氧量较低,应加强增氧。秋季天气闷热也应加强开机增氧,随时监控,并根据蟹池实际溶氧情况进行调节,一般保持溶氧量为5 mg/L以上。

2.5 加强池塘水草管理

保持水草的合理覆盖面,如果水草多可以割去一部分,水草少的可以再放一些,如水花生、水葫芦等;使河蟹有一个好的生长环境,特别注意水草的腐烂容易败坏水质,秋季要保护好水草,为河蟹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场所。

3 精心投饵

现在很多养蟹业者是比照养鱼模式给河蟹投饵的,其做法有很大的片面性,正确的做法如下。

3.1 饲料品种要全

河蟹主要饲料不但要有能量饲料、蛋白饲料,还要有大量青饲料。就当前情况而言,大多数养蟹业者投喂的青饲料严重不足,有的根本不投喂青饲料。对此,必须着力弥补。考虑河蟹适口性和营养性,青饲品种以绿萍、南瓜丝和薯丝(红薯、马铃薯均可)为好,青饲用量要与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总量相当。

3.2 饲料用量要适当

机械地按比例定蟹池投饵数量并不可取,最佳的做法是在养殖水面选择若干投饵点,把饵料放入有提柄的网托上,每天清晨取食托观察,如全部吃光可考虑增量,如有剩余则适当减量。这项作业要持续到河蟹捕捞为止。

3.3 投饵方式要改革

给河蟹投饵既要定点,又要分散,而且布点要尽可能多。具体做法是0.67 hm2左右的小水面可沿池塘周边每20 m左右定1个投饵点,大中型型养殖水面每500 m2至少要有一个投饵点。投饵点一经确定就固定标记,并在养蟹全过程使用。有水草的养蟹水面将投饵点设在水草丛边效果更好。

4 构造河蟹安全港

野生状态下的河蟹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洁、含氧丰富的江河、湖泊水域中,而且常常隐藏在这些水域的石砾和水草丛中,特别喜欢在水草丛生的滩岸粘土地带掘穴而居,其掘穴能力很强,一般1 d甚至数小时就可以挖1个深达20~80 cm的洞。洞穴多呈扁圆管状,洞口大小与蟹体相当。河蟹的洞穴只有1个出口,底端一般不与外界相通,穴道与地面约有10°左右的倾斜,穴道深处或其较低部位常有少量积水,使洞穴保持一定的湿度。河蟹从幼蟹阶段起,就具有掘穴而居的本领,洞穴是河蟹躲避敌害生物侵袭的防空洞,在严冬时节又成为河蟹潜伏越冬的好场所。在大型的湖泊中,水面宽广,河蟹分布疏散,又多喜欢栖息在水域的底层,因此平时一般很少见到。河蟹是昼伏夜出的动物,白天常隐蔽在洞穴中,傍晚以后才出洞活动觅食,其感觉灵敏,视觉、嗅觉、触觉器官均发达,行动反应迅速。河蟹不但能在地面爬行或攀援高处,而且还能够在水中游泳,从而为其活动和摄食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对于没有掘洞条件又无密布沉水水草或挺水水草的养蟹水面要设法构造人工洞穴。方法:一是可在池塘周边放置多孔砖(砖孔不能小于10 cm×5 cm)的口面;二是可将长1 m、直径10 cm以上的毛竹,打通竹节每10根扎成1捆均匀放置池底。人工洞穴的数量要与计划产出河蟹只数相对应;三是可考虑在养蟹水面带状或点状移植一些挺水植物,如芦苇、蒿草、蒲草等。

5 参考文献

[1] 杨峰.河蟹养殖技术之一:修复河蟹生态养殖环境的“三十二字经”[J].中国水产,2008(9):41-44.

[2] 汪留全,申德林,李海洋,等.对河蟹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1(6):92-93.

[3] 陈国荣,杨卓,陈明选.浅谈进贤县河蟹养殖中的气象问题及其对策[J].江西气象科技,2002(3):25-27.

[4] 师吉华,张家国,田功太,等.池养河蟹高产技术的研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8-70.

[5] 张永强,卢荻,罗虹,等.河蟹养殖中气象条件的影响及趋利避害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3(2):53-55.

[6] 唐英,陈开健,刘小燕,等.河蟹池塘底增氧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0):252-255.

[7] 王高龙,王友成,马旭洲,等.上海松江泖港地区蟹种养殖对水质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3):323-327.endprint

猜你喜欢
池塘养殖河蟹管理技术
关于北方河蟹养殖关键技术的探讨
东北寒冷地区斑点鳟鲑池塘成鱼养殖试验
安岳县池塘养殖底排污技术探讨
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分析
计算机存储系统的管理技术探讨
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吃掉它不如放它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