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波++夏海东++董红星++张文波
摘要 在鹤壁旱地对小麦品种鹤麦801播种期与密度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期与密度对鹤麦801产量均有明显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该品种在鹤壁旱地种植的最佳播种期、最适宜的种植密度分别为10月1日、270万株/hm2,在该播期和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达7 642.9 kg/hm2。播期×密度互作效应表明:早播、合理密植可获得较高产量;而在晚播情况下,增加种植密度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关键词 鹤麦801;播种期;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8-0014-01
鹤麦801系鹤壁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201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14014。该品种2010—2011年度参加河南省旱地区域试验,11点汇总,8点增产,3点减产,增产点率72.7%,平均产量4 414.5 kg/hm2,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2.7%,不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2011—2012年度继续参加河南省旱地区域试验,10点汇总,9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90%,平均产量6 199.5 kg/hm2,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5.1%,达显著水平,居11个参试品种第1位。2012—2013年参加河南省旱地组生产试验,10点汇总,10点增产,增产点率100.0%,平均产量4 764 kg/hm2,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6.8%,居4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2010—2012年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抗旱指数分别为0.883和0.897,抗旱级别为4级。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旱地品种,全生育期228 d。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宽、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弱,但成穗率较高;株型紧凑,旗叶宽短上举,后卷成筒状,株高约70 cm,茎秆粗壮,抗倒性好;长方型穗,长芒,穗下节短,小穗排列紧密,白粒,半角质,黑胚率较低,抽穗早、落黄好。为更好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特进行了不同播期、密度的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鹤壁市浚县白寺乡前岗村,黏土旱地,肥力中等,前茬夏玉米于2014年9月25日收获,产量8 700 kg/hm2。基肥施用量:磷酸二铵600 kg/hm2,尿素150 kg/h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鹤麦801,由鹤壁市农业科学院小麦中心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取2因素4水平裂区处理设计[1-3],播期(A)设4个水平,分别为A1(10月1日)、A2(10月5日)、A3(10月10日)、A4(10月15日);密度(B)设4个水平,分别为B1(180万株/hm2)、B2(225万株/hm2)、B3(270万株/hm2)、B4(300万株/hm2),共16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14 m2,每小区种9行,行距20 cm,重复间设置1 m的观察走道,试验田四周设有保护区[4]。
1.4 试验方法
按试验设计分4个时间播种,各处理于四叶期按不同密度定苗,全生育期未浇水施肥[5-6]。于2015年6月1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播种期和密度对产量均有较大的影响,各个处理间的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A1播期产量最高,为6 875.0 kg/hm2,其后依次是A2、A3、A4。A1分别比A2、A3、A4增产357.2、589.3、1 375.0 kg/hm2,增幅分别为5.48%、9.38%、25.00%。说明鹤麦801随播种期的推迟,产量呈逐渐下降趋势,适期早播能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作用,利
(下转第16页)
(上接第14页)
于高产。
B3密度产量最高,为6 857.2 kg/hm2,其后依次是B4、B2、B1。B3分别比B4、B2、B1增产303.6、750.1、1 196.5 kg/hm2,增幅分别为4.63%、12.28%、21.14%。
通过对播期×密度互作效应的分析,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10月1日播种、栽培密度270万株/hm2产量最高,10月15日播种、栽培密度180万株/hm2处理产量最低。在同一播种期条件下,10月1日、10日播种产量从高到低的顺序均为栽培密度270万、300万、225万、180万株/hm2,10月5日播种产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栽培密度270万、225万、300万、180万株/hm2,10月15日播种产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栽培密度300万、270万、225万、180万株/hm2。在同一密度下,各处理的产量均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下降。
3 结论与讨论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鹤麦801产量影响表现明显不同,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均有较大的影响。以在10月1日播种、种植密度270万株/hm2的条件下该品种产量最高。随着播种期的推迟、种植密度的下降,其产量均呈下降的趋势。因此,鹤麦801在豫北地区的旱地要想取得高产,播种期在10月1日左右,尽可能早播;密度控制在270万株/hm2以上。
4 参考文献
[1] 杨保安,张建伟,张福彦,等.不同播期、播量对国审麦富麦2008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2(6):48-49.
[2] 汪建来,孔令聪,汪芝寿,等.播期播量对皖麦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6):949-950.
[3] 胡焕焕,刘丽平,李瑞奇,等.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8,28(3):490-495.
[4] 罗家传,朱高纪,张伟,等.小麦新品种泛麦5号播期播量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5):46-47.
[5] 李兰真,汤景华,汤新海,等.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播期、播量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7(11):38-41.
[6] 欧行奇,郭丹钊,成立群,等.土壤质地和播期对强筋小麦藁城8901品质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7(4):705-7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