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航++曾立东++邓林++杨欣
摘要 介绍了安岳县池塘养殖底排污技术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技术特点,总结该技术的示范效果,以期为当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池塘养殖;底排污技术;特点;四川安岳
中图分类号 S9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46-02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绿色、环保食品逐步成为人们重要的市场需求。而渔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养殖水体水质恶化、鱼病频发、饲料转化率低、产量下降、质量降低、养殖成本增加,乃至丧失养殖功能、影响水产质量安全等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因此,建立环保、高效健康的养殖模式是现代渔业的发展趋势。池塘养殖底排污关键技术的应用在治理水产养殖污染和修复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全面提升安岳县现代渔业养殖技术水平,重点打造一批典型示范户,带动全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安岳县水产渔政局多次与通威技术中心设施渔业研究所、重庆通威饲料有限公司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就池塘养殖底排污技术示范进行了沟通交流,开展技术合作,通过实地筛选,确定了22个示范点,确立了以安岳县华林、柜之堰、昌举3个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打造样板,取得了显著成效。
1 主要技术内容
1.1 池塘平移法底排污水自溢系统
平移法底排污水自溢系统,是指在养殖池底安装排污设施,其排污设施包括在养殖池底具0.7%~2.0%的坡度,然后在塘底的最低处设置2~5个排污口,在排污口设置拦鱼网,池塘主体通过池底的排污口与排污管道系统连通,然后在养殖池内、外设置固液分离池,排污管的出水口端与固液分离池底部连通,固液分离池底部设置有“碗口型”的移污插管口,固液分离池上部设置有污水上清液排水管,污水上清液排水管通过管道与人工湿地连通[1-2]。池塘排污系统可以留住上层溶氧高的水体,排出底层养殖沉积物和污水,达到自动清淤效果,为鱼类创造良好生长环境,为农户实现持续健康养殖,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打下基础。
1.2 养殖沉积物综合利用
固液分离池收集的养殖沉积有机物用来种植瓜果蔬菜,上清液滴灌湿地种植的水生经济植物,多余的水排入人工湿地,养殖滤食性鱼类和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等。
1.3 生态养殖池塘配套人工湿地鱼菜共生技术
在底排污池塘配套人工湿地,湿地中鱼菜共生。人工湿地面积为养殖池塘的5%~10%,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的浮床面积为人工湿地面积的10%~30%,吸收水体中营养盐类和二氧化碳,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起到生物碳汇的作用。浮床内养殖泥鳅、黄鳝等进行鱼菜共生立体种养模式,结合无土栽培蔬菜技术,选择适宜水生蔬菜(空心菜)、花卉(睡莲)品种,并在养殖过程中对水体进行理化指标检测以及浮游生物动态变化监测。
2 技术特点
2.1 技术水平位居国内前列
在底排污池塘不仅建立了生态、高效、持续的现代水产养殖体系,还为该技术配套研制先进的环保技术与装备,颠覆常规养殖方式,达到池塘水域利用的最大化。
2.2 环保设施工程化
创新设计池塘养鱼集中式底排污工程施工图,实现环保渔业设施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工程化。
2.3 科学的运行模式
配套组装池塘底排污等环保工程自溢系统,定期排出底层50%以上污染物,通过自然固液分离,达到池塘自动清淤,沉淀物作为农作物有机肥,上清液通过鱼菜共生、湿地生物净化,达到渔业水质标准,100%循环利用,养殖废水零排放,有效防治面源污染。
2.4 创立池塘“八字”生态环保养殖新模式
修改传统养殖中的条件限制,加入新的科学理念,创立“水、种、料、防、分、管、机、质”的池塘新“八字”生态环保养殖模式。“水”,即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种”,即当年繁殖的优质黄颡鱼苗种;“料”,即正确使用饲料及投喂;“防”,即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分”,即防止大鱼吃小鱼,使鱼苗苗种规格整齐;“管”,即实施养殖过程的科学管理、智能化管理;“机”,即配套安装增氧机、投饵机、鱼粪回收机、充气抬网捕鱼机以及建平移法自溢底排污水系统等;“质”,即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从而保障水产养殖生态良性发展[3-4]。
3 示范效果
安岳县所建成的22个示范点,池塘通过底排污技术改造后,一是病害明显减少,二是平均单产提高5 250 kg/hm2以上,三是利润显著提高。安岳县华林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5.33 hm2,2014年实现平均利润7.35万元/hm2(有流水),2015年实现平均利润7.65万元/hm2,分别比原来提高96%、104%。安岳县柜子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10 hm2,2014年实现平均利润5.4万元/hm2(有流水),2015年实现平均利润5.85万元/hm2,分别比原来提高 80%、95%。安岳县昌举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8.00 hm2,2014年实现平均利润3.9万元/hm2(有流水),2015年实现平均利润4.65万元/hm2,分别比原来提高73%、106.7%。
4 结语
池塘养殖污染防治集成技术,突破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的技术难题,将池塘养殖底部沉积物和污水经固液分离、人工湿地、鱼菜共生等物理、生物技术处理后达到国家规定的渔业水质标准,实现养殖水体持续良性生态循环。提出了生态、环保效益经济的全新科学养殖模式,为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提高了水域的生物生产力和安全性,实现再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养殖水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持续产出质量安全的绿色水产品。
5 参考文献
[1] 孙栋,陈有光,段登选,等.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池曝气释放器养殖效果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6-41.
[2] 程果锋,吴宗凡,顾兆俊,等.组合跑道式养殖池系统设计及水力学特征[J].渔业现代化,2015(1):6-10.
[3] 张勇,周兵,刘洪,等.重庆市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创新技术应用[J].农业工程,2016(2):22-23.
[4] 刘邦辉,方彰胜,王广军,等.罗非鱼精养池塘陆基微循环工厂化生态养殖技术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6(2):1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