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淡水鱼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生产模式,同时也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优质蛋白质供应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针对淡水鱼池塘养殖介绍一些经验。
关键词:淡水鱼;池塘养殖;技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 S96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5.049
1 淡水养殖概念
淡水养殖是指利用池塘、水库、湖泊、江河以及其他内陆水域(含微咸水),饲养和繁殖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贝等)及水生经济植物的生产,是内陆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殖的对象主要为鱼类,养殖的虾类有罗氏沼虾、海南大虾等,养殖的蟹类主要是河蟹。目前,中国淡水养殖鱼类主要包括:青、草、鲢、鳙、鲤、鲫、鳊、鲂、鲮、非鲫等经济性鱼类。中国淡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
2 淡水鱼的养殖技术
按照水温分类,淡水鱼养殖一般可分为温水养殖、冷水养殖和热水鱼养殖。其中温水养殖要求水温在15℃~30℃之间,如鲤鱼、鲫鱼、草鱼、鲢鱼等;冷水养殖的水温要求在10℃~20℃之间,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鱼养殖要求水温在18℃~30℃之间,热水鱼主要包含罗非鱼以及白鲳鱼等。
根据其他条件淡水养殖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养殖方式:流动水养殖及静水养殖;采用混养、单养或者套养方式;稻田养殖、河道养殖、池塘养殖、水库养殖等方式。
本文主要针对最常见的养殖方式——池塘养殖进行技术综述。
池塘养殖方式在我国境内是最普遍的养殖方式。据统计,池塘养殖占淡水鱼养殖总面积的60%甚至更高,其特点也十分显著,投资少,收益可观,见效快,并且相对稳定。根据相关标准池塘养殖又可分为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以及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这四种养殖模式要因地制宜进行选择。
2.1淡水鱼池塘养殖技术管理
2.1.1池塘规划 新建的池塘养殖必须符合当地的养殖要求和规划要求,并且要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发展的需求而定。在建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选址的水文、水质、气候等因素。土壤和土质也是池塘建造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建造前要充分调查土塘状况,保水力、土质疏松情况,而且要检测土壤pH值,pH值最好在7~8.5之间,高于或者低于这一pH值都不适合池塘养殖。池塘位置选择同时也要考虑道路、交通、电力和通讯等因素。淡水鱼的种类不同池塘的面积以及深度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成鱼池面积在8~15亩之间,水深为2~3米,鱼种池面积在2~5亩之间,鱼苗池面积在2亩左右。
池塘的布局形式要根据实际地形而定,对于狭长的地带采取“非”字形布局,地势平坦的采用“围”字形布局。具体布局形式如(图1)所示。
2.1.2池塘清理 淡水鱼的每个养殖周期都需要对池塘进行深度清理或者休整。在池塘淤泥清理之后,池塘要进行晾晒,直到泥表面出现龟裂为止。如果利用塑料膜的鱼池应进行有效清洗和消毒。
2.1.3池塘消毒 池塘污泥清理之后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工作。消毒要全面,不能留死角,清除病原体以及其他有害生物体。池塘消毒的药物主要有漂白粉、生石灰、茶皂素以及茶子饼等。
漂白粉消毒:配比标准,每立方米的水中加入含有效氯25%~30%的漂白粉20克,这种配比可以有效杀死原生物菌和细菌等。
茶子饼消毒:利用茶子饼消毒时,需要对茶子饼进行粉碎处理,之后用水浸泡几个小时,按照每立方米的水撒入75克左右的茶子饼。
茶皂素消毒:茶皂素消毒的用量小于茶子饼,每立方米水中加入1~2克,即可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生石灰消毒:根据土质的不同可酌情加减使用量,对于酸性较大的土壤可以加大生石灰的使用量。一般而言,每立方米的水中加入0.2公斤左右的生石灰,即可起到杀菌作用。
消毒过程中不要忽视养殖中所使用的器具,这是消毒重点之一,器具上寄生大量细菌,如若消毒不彻底,对于接下来的养殖会产生负面影响。
2.1.4肥料使用 肥料使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水质、水温、气温、饲养密度、饲养规格等来调控肥料使用量。在鱼苗撒入池塘前就要使用肥料,这个时期以使用土杂有机肥为主,使用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如果使用化肥为基肥那么要进行合理配比。以水深1.5米来进行计算,新池塘每亩需要撒入碳酸氢铵7~8公斤或者使用尿素3~4公斤,过磷酸钙7~8公斤,硫酸钾2~4公斤。对于老池塘可以适当减少,一般新池塘的追肥周期为7天,用量是基肥的一半即可。
2.1.5种苗培育以及选择 种苗选择以及培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生长快慢和鱼的质量。一般对鱼种苗的要求是数量要充足、规格要合适、体质要健康,如果是外购鱼苗需要有相关的检测报告、证明文件和县级以上渔业主管部门发放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等。苗种的质量要求:大小均匀、溯水性较强、背部肌肉发达、肉质丰满、体表光滑无划伤、没有寄生虫、色泽光鲜等特征。
作者简介:周媲瑜,大专学历,梧州市龙圩区龙圩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助理水产工程师,研究方向:淡水鱼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