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明慧
摘 要:新课改推行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的负面问题。对当前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新课改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质量
一、当前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1.人才选拔模式的现状是阻碍新课改推行的首要原因
“分儿分儿,仍然还是学生的小命根。”学生综合素质高,是无形的,考试分数高,却是实实在在的。分数高就能上好的高中、大学,这是目前人才选拔不可回避的现实。也难怪有的老师会说:“综合素质高不高没个标准,会考试、考高分才是最重要的。”直接命中了现在人才选拔模式的要害。在这种现状的前提下推行新课改,其难度和执行质量可想而知。
2.教师根深蒂固的教学习性是阻碍新课改推行的重要原因
教学习性是由历史生成的,因而是持久的行为倾向系统,教学习性的存在使教师习惯了某种生存状态。所以很多人都宁愿留在自己的“舒适地带”中,不理会外部环境的变迁,期望能够平安、稳当地生活。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大多数教师抵制新课改,都是由于他们对未知的恐惧或对超越自我舒适地带的犹豫而造成的结果。
3.学生根深蒂固的学习习性是阻碍新课改推行的直接原因
现在的初中生由于来自各个不同的小学,绝大部分都是在旧的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是完全适应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尽管这种教学模式让他们感到“疲惫”,但是当面对新课改模式时,“陌生感”让他们明显有些不适。很多学生课后向老师反映,还是旧的模式比较能“吃得饱”,新课改课堂似乎“浪费”了好多时间。原本精心设计的课堂却得到这样的课后反映,对教师无疑是一种沉痛的打击,“出力不讨好”的事以后自然就不会再做了。
二、提高新课改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1.面对新课改,教师必须要有“父母心”和“淡泊名利的心境”
俗话说“医者父母心”,我认为“师者亦应父母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思考“我希望老师应该怎样教育引导我的孩子?”这个问题,进而以“父母心”投入教学。新课改“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呼唤课堂教学形成学习者文化,即要求教育者从学科价值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情感体验、人格养成等,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使其完全融入课堂情境。试想一下,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这样的老师教呢?
但是在以上综合素质中,只有分数能实实在在地很快表现,其他能力很难马上甚至要几年以后才会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淡泊名利的心境”去推行新课改,要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去培养,而不是简单地为完成教学任务,绝对要摈弃“会考试就行”的错误心态,务必要有“培养有用人才”的博大胸襟。
2.改变旧的教学习性,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吃大苦、耐大劳”的毅力
在旧的教学模式下,按照我们现在教师的文化程度,也许十分钟就能备完一堂课。但是在新課改模式下,备一堂课的时间要长很多,因为我们不但要注重知识的灌输,同时还要考虑教学手段的使用、课堂氛围的调动、各种观点的引导与拨正等,这些都是我们上学时没有经历,工作后没有实践的或比较生疏的,更主要的还有一点,以上这些准备必须针对所授课学生的特点,当所教学生发生变化时,原来的那些方法、方式也要跟着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虽然上同样的课,但课堂的准备却年年要变,“吃老本”是不行了,因此新课改的备课难度变大了,时间用得多了。如果没有“吃大苦、耐大劳”的毅力,想改变旧的教学习性、推行新课改只能是一句空话。
3.要走出新课改教学中的误区
(1)重效仿“优秀教师”,轻自我创新
教学中绝不能一味地跟在别人的后面照抄照搬,全盘吸收。某些教师参与培训或听优秀教师示范课及学习时,只注重别人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如何把学生调动起来进行互动,在内容讲解时追求课堂热闹,花样越多越好,如何板书等。如果单纯是这样,这样的教师永远不会有独特的思想和建树。
(2)重教学技巧应用,轻专业知识的钻研和拓展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及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贯彻,某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追求教学技巧及方法的应用,结果是课堂气氛活跃了,可是教学效果却甚微,特别是学困生一节课下来什么都没有学到,他们只知道课堂上一些所谓的“笑料”,甚至有时课堂上活跃得就像“孙悟空大闹花果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3)重教材使用,轻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
在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仍然奉行传统的“教教材”作为教学手段,而不是“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没有依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组织,这样就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也促进不了学生的发展。另外,教学也不能满足于“用教材教”,还要善于突破教材本身,广泛挖掘教学资源,以鲜活生动的素材给学生丰富的认知体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程改革离不开教学变革的支持,课程改革只有引发一线教师日常教学实践活动的变革,才有可能实现课程改革的初衷。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转变观念、敢于吃苦,就一定能实践出高质量的新课改课堂。
参考文献: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 薛直艳